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切入点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2014-03-20韩少瑞沈建立
韩少瑞,沈建立
(商丘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河南 商丘 476000)
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尤其是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表现更为突出。如何解决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出口拉动入口,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的竞争能力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问题[1]。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应让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无疑是一个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好方法。职业资格证书是由政府劳动部门、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认可的,有关部门颁发的反映应试者或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技能或能力的凭证,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证明。与学历证书不同的是,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2]。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大量从事一线生产制造工作的员工。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各工种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有很多工作都要求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资格,也就是说要持证上岗。在这种形势下,资格认证便成为获取相应职位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1 职业资格是对职业教育评价的特殊形式
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把学生实习工作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校积累工作经验,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也可以大大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生产岗位的适应周期,使他们能较快地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它是按照国家制订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经国家考核鉴定,对合格的劳动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说,它采用绝对评价法对职业教育进行总结性评价,是职业教育评价的一种特殊形式。
2 构建“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构建“双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3],以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2.1 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突出“以能力为本位”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显示了行业、企业对教育领域的介入,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职业教学工作结合的纽带。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职业操作的基本技能。中职学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做好专业设置工作,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以国家职业分类为依据,按照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内容,增强专业适应性,力求使专业知识涵盖相应岗位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内容,并将职业技能鉴定机制与学校教学评价体系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全面接轨。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岗位群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我校药剂专业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调整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突出了实用性。文化课与专业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度、实用为先”为原则,加大专业技能的教学力度,保证实习与实训质量,鼓励专业课、技能课教师认真研究分析《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根据教学需求编写讲义,形成实用性强的实训教材,突出职业学校“以能力为本位”的特色。
2.2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突出“大专业、小方向”
根据药剂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确定了药学服务、药物制剂和物流3个模块。在学生实习就业前让学生根据本人的兴趣、就业方向选择不同模块,教师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强化实训,使学生对所从事的岗位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更加清晰,对职业环境更加熟悉,为学生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3 确定职业资格与课程的对应关系
职业教育由两个系列组成,一是职业资格教育,一是职业水平教育。职业资格教育是强调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就业准入为目的,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教育;职业水平教育是强调以职业知识为基础,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岗位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教育,即非职业资格教育。由此可见,职业资格教育比职业水平教育更规范、更具实效性。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职业资格教育是推动整个职业教育规范发展的核心动力。
新生一入学,就将各门课程和毕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知识及技能向学生重点说明,让学生从岗位需求角度自愿选择今后的学习方向和途径,邀请业内专家和毕业生跟新生一起座谈,使其了解社会所需岗位技能,及早重视就业岗位技能的掌握,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主动确定在校期间的自我学习目标及要求。把职业资格考试知识融入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3],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提前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并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本着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专业岗位群的职业定位,研究该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中典型工种的数量和类型、相关岗位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及与课程的对应关系,确定主干课程,开发新课程。如企业制剂工、药剂员、医药商品购销员、物流配送员等以药剂学、实用药物商品知识、药物分析、药事法规等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同时,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开发新的校本课程。
4 职业素质在主干课程中的自然渗透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教学中将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与课程有机地融为一体,实施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三位一体”教学。确保职业资格与职业水平相匹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职业素质。
4.1 注重职业技能的渗透
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医药行业属技术密集型行业,要求药剂专业毕业生不仅具备药学专业知识,同时要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如药品的质量管理、质量检查、质量验收、储存养护;药品处方的合理调配;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营销技巧;特殊药品管理等。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成药品调剂、制剂、药品管理和药品营销工作的能力,参与完成药品检验、药品质量监督的能力及与患者沟通、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将职业能力分解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利用实训基地经过科学、严格的模拟实操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4.2 注重职业知识的渗透
将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理论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按照职业资格标准,利用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如利用案例教学法、模拟训练法、项目教学法等。药学专业将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中要求的有关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药品的保管养护和药品购销等知识,分别融入实用药物商品知识、药剂学、法律基础、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和药品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并通过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方式及实训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做好职业知识储备。
4.3 注重职业道德的渗透
职业道德是当前企业选择人才、使用人才的衡量标准。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诚实守信的品格;统筹安排工作的能力;符合职业要求的良好卫生习惯;较强的责任意识等职业素质。另外,我校在各门课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注重体验性教育和养成性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意识、职业责任感。
5 考核方法改革是推动教法和学法改革的动力
积极推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以综合职业能力为考核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方式,以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代替专业核心课程考核,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代替课程考核成绩的做法,使课程考核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变主观为客观,实现量化式的能力考核,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4]。考核方法的改革对于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有着积极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1]石花娥.对准市场 引导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J]. 成才之路,2007(33):3-5.
[2]殷晓红.职业院校如何施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J].中国高新发展企业,2007(4):181-182.
[3]杨金梅. 我国职业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与建议[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6):45.
[4]田淑华,李建生.以职业资格为导向创新课程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