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以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岗位练兵的实践研究
2014-03-20赵明星
赵明星
(平凉技师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
自2008年国家11部委开始联合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风向标,极大地促进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促进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职业院校技能训练激励机制的形成等。然而,由于受经济条件、地区差异等的限制,技能大赛成绩还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东部、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代表队取得的成绩明显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参赛选手培养问题研究,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作用,通过积极开展以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岗位练兵等,努力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已刻不容缓。自2010年以来,我们带着“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如何开展以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岗位练兵活动”的问题,先后在甘肃省平凉市的14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现状与问题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全市分六县一区,总土地面积11 325平方千米,总人口229万,人均年平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4所,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5所,省级重点学校2所,市级重点学校3所。在校学生近3万人,教职工1 432人。开设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现代服务与管理、畜牧兽医等15大类49个专业课程。我们先后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全市各职业学校开展以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岗位练兵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校、教师、学生、教材、政府部门等层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就学校层面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 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工作不安心
接受调查的学校师生比一般在1∶30以上,个别专业师生比接近1∶50,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比例失衡。基础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不足是各职业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一位专业课教师在同一学期教3门甚至更多门专业课是职业学校的常见现象。“普教热”、“职教冷”的社会现实时刻影响着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有教师认为“普教”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职教”只不过是培养劳动力。职业学校的在编教师缺乏成就感,一直不安心工作;没有在编制内的招聘教师缺乏主人翁精神,仅以挣工资维持生活为目的。
1.2 观念落后,教学和管理模式单一
接受调查的14所职业学校基本都采用第一、二学年集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学年集中实习的“二段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基本都是套用或参考中学由校长到副校长到中层科室再到教研组、班主任,最后到学生的“金字塔形”管理模式,学校由上而下逐级下达工作任务和布置、安排各项工作。
1.3 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各职业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套用或参考普通中学的评价标准。教师评价主要以教师的课堂教学、所带学生学业考试成绩等为主,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考虑较少。评价学生则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操作能力等考虑较少。上级部门组织的“陇原名师”、“教学新秀”、“优秀教师”等荣誉很少给中职教师分配评选名额;在编教师职称评聘到高级讲师即封顶,外聘教师没有参与评选先进和评聘职称的机会;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后在奖励与就业诸方面均得不到体现等,严重影响了师生参与技能大赛和以技能大赛带动岗位练兵活动的积极性。
1.4 经费短缺、资源不足
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拨款,二是收取学生学费。目前的财政拨款仅够用于解决教职工工资,收取学生的学费仅能维持学校一般运转。学校自身无力购置实验、实训设备及所需耗材等,学校所需教学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主要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类建设项目配备。学校现有设备陈旧、不配套,图书资料少,有些学校甚至连“上网”的条件都不具备,这类学校要参加技能大赛只能选一些花钱少或不花钱的项目。为节约资金,各学校均不同程度地要求教师在选择参赛项目或训练参赛选手时尽量不花钱或少花钱。
1.5 学生参与率低
从学校层面来看,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被定位为临时任务;从教师层面看,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被认为是一项临时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接到大赛通知后,临时安排指导教师抽调个别学生组队训练和参加竞赛,使得技能大赛参赛项目的选择、选手的训练等与学校日常教学脱节,学生参与率低,根本达不到以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岗位练兵即以赛促教的目的。
1.6 校企合作缺乏优惠政策、形式单一
技能大赛设计者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技能大赛建立广泛的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导向机制,寻求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新体制。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少,与职业学校所开设专业对口又能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实训、实习机会的企业则更少。这些地区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仅停留在学校为企业提供劳动力的低级层次,学生先在职业学校上两年基础课,第三年不论专业对口与否,均被输送到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校也很想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通过开展以技能大赛带动岗位练兵等为企业培养大量优秀实用型人才,但由于缺乏优惠政策、学校不能保证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后获得经济效益等,企业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或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
2 策略研究
2.1 合理选择参赛选手的培养模式
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培养参赛选手的模式主要有:参与式教学模式、“双班双基地”教学模式、选手集训模式等。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通过采用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室与实训室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学生与徒弟转换、教材与大赛参考书相互渗透、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相互借鉴、考核评价与奖惩相融合、选手培养与日常教学相统一等方式,选择适合学校实际的培养模式,坚持“面向全体、拔尖选优”的原则,培养、选拔参赛选手。
2.2 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改革或剔除现有套用或参考普通中学教师的评价体系及标准,建立适合形势发展、符合实际且又实用的职业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明确写入教师评价内容。同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3 立足实际,培养“双师型”指导教师
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缺乏专职教师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编制少,学校无法引进专职教师;二是专业教师比例不均衡。学校一方面可通过当地政府增加教师编制、聘请行业专家教学等方式解决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可结合自身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新路子,为技能大赛培养“双师型”指导教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4 校企深度合作,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二者合作的基础就是双方的目的都能实现。在目前企业缺乏熟练技工、学校缺乏经费和技术的前提下,学校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学校一方面要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另一方面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真正把教学与企业生产、产品研发等有机结合起来,让企业自觉自愿为学校提供技术和经费,让学校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通过学生实训、实习等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使学校和企业都得到充分发展。
2.5 自编教材,解决资料不足的问题
动员教师自编教材,不仅可以解决教学资料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在动员教师自编教材的同时,通过整合资源、减少浪费等方法积极筹措资金,想方设法开通互联网,以便师生上网学习和开展对外交流。
2.6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以竞赛促日常教学
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金字塔形”管理结构权力过于集中,已严重制约该地区职业学校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集权结构”,建立多维式、开放型的“现代结构”[1]。在改变管理模式的同时,还要建立以竞赛促日常教学、以日常教学带动竞赛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加强管理、公正合理评价等鼓励和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技能大赛等教育教学活动,用有限的设备、有限的资金等,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该地区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实用人才的目的。
[1]赵明星.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4(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