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汉技术翻译高端人才培养研究

2014-03-20杨晓丽

关键词:高端译者理论

杨晓丽

(太原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日汉技术翻译高端人才培养研究

杨晓丽

(太原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当今网络英语资源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日汉技术翻译的发展所带来的高端人才培养的急迫性日趋凸现。高端人才培养应从提高从业者的日汉技术翻译理论水平、强化译者主体性意识以及提高日汉技术翻译人员文化素养等方面入手。

网络英语资源;日汉技术翻译;人才培养

作为新兴领域,机器翻译仍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连名称都无法统一,众多的命名就包括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技术”、“(计算机)语言技术”和“本地化技术”等,还有类似“计算机技术在翻译中的应用”等非名称化的命名。即使如此,机器翻译在文化交流、教育教学、市场开发等领域仍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应用价值。以英语为主导的机器翻译开发相对较早,也较为成熟,已经出现了不少有较高市场价值的机器翻译技术、模式及品牌。同时,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机器翻译专业,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已开设了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硕士研究生专业。相对汉英机器翻译,日汉机器翻译的发展则明显滞后。随着中日文化、科技、教育等交流的日益加深,日汉机器翻译必将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就需要我们培养更多日汉机器翻译的高端人才。归根结底,由于机器翻译涉及、处理和应用人类的语言,尤其是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语言,机器翻译毕竟不只是机器可以单独完成的一项任务,必须要有作为主体的人(译者)的参与,所以在培养日汉机器翻译高端人才时,必须重视译者的人文素养,以便更好地驾驭、操作和管理机器翻译。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和对外交流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的外语教育得以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上千所,而在社会层面上掀起了几番“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而随着英语重要性的不断加强,我国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据调查,“现在世界范围内所有书籍的翻译50% 的原语言是英语,而只有6% 是从他语翻译成英语”。[1]英语主导的翻译领域的成功,也催生了机器翻译的发展。机器翻译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1954年乔治城大学的实验,即电脑成功将40多条俄文句子自动翻译成英文,通常被看作机器翻译史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现代机器翻译的开端。尽管机器翻译的发展一波三折,出现过低谷期,但到目前为止,该领域尤其是英汉机器翻译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日语是受到英语影响较为明显的一种语言。英语对现代日语的影响,在表达、词汇和句法等语言现象里均有体现。日语工作者称这一现象为“英语化现象”。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英语资源对日汉技术翻译的影响更加显著。当今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开发上走在世界前列的三个国家——美国、加拿大和英国都是使用英语的国家。任何国家、机构和个人若要从互联网上获取丰富的信息,懂英语是基本条件。因此,在日汉技术翻译的研究与实践中都应该重视网络英语资源在日汉互译中的媒介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来自英语为主导的搜索引擎和发展较为迅猛、且有较好成果的英语语料库的建设经验,这些都将必然会使日汉技术翻译受益匪浅。

日本是具有自主创造性特征的科技创新大国,日本的制造业在世界上屈指可数。汽车业、信息产业、家用电器、新材料、医疗技术等领域维持世界第一流的生产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使得日语在国际上愈来愈受重视,学习者数量逐年增加。根据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外日语学习者人数已达到298万人,其中中国人约68万人,数量为世界第二,并不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与日本的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科技日语(Japanes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作为工具性语言,在传播科学技术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日语“英语化现象”的影响,日汉技术翻译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受到英语的影响。当今,英语机器翻译发展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正是日汉技术翻译发展的大好时机。在这一背景下,2011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驻华大使馆大力支持下,由ISTIC和JST联合承办的“中日两国机器翻译技术合作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对目前中日两国机器翻译的现状以及前景做了深入的富有成效的交流。这标志着中日两国对于日汉(汉日)技术翻译的高度重视,也昭示了该领域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提高日汉技术翻译理论水平

由于重视程度较高、发展较早、投入较多,加之网络英语资源较为丰富等原因,英汉机器翻译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这也与该领域相关理论比较发达有一定关系。英汉技术翻译理论主要依托英汉/汉英翻译理论,同时在实际开发和应用中吸取经验及教训,从而不断地提高相关的翻译理论水平,反过来又被用于技术翻译的实践,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补足和良性循环。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包括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在加快机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越来越多的相关专著也得以不断陆续出版,如冯志伟著《机器翻译研究——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等。长期以来国内外对相关翻译理论的重视,为英汉技术翻译培养高端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对而言,目前国内外对日汉技术翻译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但是对日汉技术翻译中单个词句的翻译技巧与方法分析却很丰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往往容易脱节。法国翻译理论家梅肖尼克(Henri Meschonnic)坚持理论和实践不可分割,两者之间互为映照。理论的作用是改变实践,实践的作用是挖掘理论。[2]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则认为翻译理论是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他也强调了翻译实践的重要性及其与翻译理论的关系:“如果对翻译实践没有任何改变,那么任何一种理论都没有必要。”[3]郭建中教授认为:“翻译理论最终要解决的是译者的翻译观问题。……有些大翻译家做了大量优秀的翻译,但没有表达过,或没有正式和系统地表达过他们对翻译的看法。但是,这不等于说他们对翻译没有看法或他们没有自己的翻译观。”[4]

机器翻译自产生以来,已过了近半个世纪,它的肇始时期跟结构主义的兴起大致同时,但机器翻译经历了产生、发展、低谷、重新起步的不很顺利的过程,这也与相关翻译理论的匮乏有关。机器翻译涉及翻译、语言学、文化、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它应该有自己的相关的理论支撑。机器翻译高端人才应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培养措施。朱纯深在《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前言里呼吁:“如果对理论的认识使具体的实践有了更高远的追求,如果与理论的切磋激发出更有新意的实践行为时,那就让我们衷心感谢理论吧。”[5]

通过借鉴网络英语资源环境下日益发达的英汉机器翻译较为成熟的翻译理论,有效完善日汉技术翻译理论体系,提高我国科技日语翻译人员的专业素质,并推动高校日汉技术翻译教学改革与实践向纵深发展,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已成为日汉翻译技术发展黄金时期的当务之急。

三、强化译者主体性意识

机器翻译自出现伊始,就给人一种无意识的错觉,认为机器翻译就是机器的事情,最终将会承担整个的翻译任务。而且从名称及其定义来看,也给人以如此印象。比如,有定义称“‘机器翻译’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翻译,”[6]或者“‘机器翻译’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把文本内容从一种自然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7]

诚然,技术翻译的发展趋势是机器翻译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大,自动化程度和翻译准确率日益提高。即使如此,技术翻译仍然是以计算机(机器)辅助翻译作为其基本特征,毕竟,作为翻译主体的人必须在技术翻译过程中发挥能动作用,这就涉及到了译者主体性的问题。

目前我国关于何谓译者主体性,已经有不少学者做出了各自的定义。许钧的定义较有代表性,他在《“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中提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即译文的价值。”[8]查明建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9]上述两者关于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在表述上虽略有差异,但基本上都将所谓翻译过程中的译者推向了能动的、具备创造能力的角色,从而明确了人为主导性的主体,机器为辅助的翻译工具的关系。但目前机器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之一便是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仍然不是很明确,这主要表现在两点:1、译者能动性差,参与程度不够,对机器翻译中的不足与缺陷干预明显不足;2、译者参与机器翻译过程,由于多语言文本较高的要求,导致人工成本过高,反过来又阻碍了机器翻译的良性发展。所以作为日汉技术翻译领域的高端人才,必须明确译者主体性这一原则,在机器翻译过程中,以我为主、机器为辅,主动参与、积极掌控翻译过程,积极开发相关软件,并在翻译过程中注入作为主体性的人所特有的人文知识,改变机器翻译的过渡机械化过程。

四、提高日汉技术翻译人员文化素养

日汉技术翻译发展方兴未艾,但目前的现实是这一新兴行业人才不足,高端人才十分缺乏。所以加大培养高端人才的力度势在必行,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是提高翻译从业者的翻译文化素养。

经济全球化进程离不开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翻译则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翻译文化。这种独特的翻译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到所谓的文化本身。梅肖尼克认为翻译“是一场文化革命的关键,”[2]这一论调强调了翻译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揭示出翻译文化本身的价值及重要性。

翻译过程,是通过一种语言传递或转述另一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这就决定了翻译不可能离开文化。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理解,不仅仅是从语言角度来进行所谓语言(语种)置换,机械地将一种语言替换为另一种语言。语言从本质上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方式之一,它表达着、承载着文化,无法想象离开文化土壤可以单独存在的语言。而译者则是翻译过程所涉及语言的文化解码者,需要从母语与输入语中辨识出不同的文化差异,而不仅仅是所谓活字典或语言替代者。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一直是翻译界所重视的课题。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中,王佐良提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翻译所面对的是语言问题,但是如果一个译者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那么他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10]

日本虽与我国同处东亚地区,但却有着明显不同于中国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让荷兰人布鲁玛产生了“日本的确让人感觉像是爱丽丝镜中奇遇的另一侧”[11]的感慨。“从文化类型而言,日本民族……是由多元复合文化结构而具有‘杂交优势’的文化类型”,[12]这与我国的文化特性有很大差别,所以,作为日汉技术翻译高端人才,必须要对这两者有足够的敏感,能辨别出翻译过程中所蕴涵的文化差异。比如,“绊”字在中文里大多表示羁绊、绊住、纠缠等含义,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而在日语中则可以表示人与人之间难以割舍的情谊,属于褒义范畴。如果不理解这一区别,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歧义,甚至误解。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文化素养应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而避免机器翻译可能出现的死译、硬译,导致令读者匪夷所思或洋相百出的后果。译者本身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需要提升母语及目标语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要重视兼收多国(重)文化知识。

尼古拉斯· 奥斯特勒曾经断言,机器翻译将成为新的通用语。奥斯特勒如是说,是因为他看到了机器翻译的巨大前景和必将成为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可通过机器(辅助)翻译手段进行交流的大趋势。目前,在英语网络资源不断得以优化,相关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日汉翻译需求也日益增大,前景广阔,我国日汉技术翻译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及规模都有待于提高。这就需要我国加大该领域的建设力度,在高校中开设相应专业,培养更多日汉技术翻译高端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1]Mason, Alane Salierno, D. Felman and S. Schnee, eds.WordswithoutBorders:TheWorldthroughtheEyesofWriters[M].New York: Anchor Books, 2007:17.

[2]Meschonnic H.Ethiqueetpolitiquedutraduire.LonraiFrance[M].Editions Verdier, 2007:48,37.

[3]Berman A.L’épreuvedel’étranger,cultureettraductiondansl’Allemagneromantique[M]. Paris: Gallimard, 1984:39.

[4]郭建中. 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98.

[5]朱纯深. 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5.

[6]MARIEKE N. The Soldiers are in the Coffee-An Introduction to Machine Translation [EB/OL]. http://www.uk ln.ac.uk, 2000-10-/2002-7-5.

[7]SYSTRAN. Machine translation Site Map [EB/OL].http://www.systransoft.com/Technology/index.html,2001-9-11/2002-7-5.

[8]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8-11.

[9]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10]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9.

[11][荷]伊恩·布鲁玛. 面具下的日本人:解读日本文化的真相[M].林铮顗,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9.

[12]叶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93.

(责任编辑宇宏)

AStudyofTalentCultivationofChinese-JapaneseTechnicalTranslator

YANGXiao-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Shanxi, China)

In the situation that network English source is developing, it becomes prominent that Chinese-Japanese technical translation needs more talent translator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should begin from improving translators’ command of Chinese-Japanese technical translation theories, enhancing their consciousness of subjectivity and improving their cultural literacy.

network English source; Chinese-Japanese technical transl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2014-04-10

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W20121025);太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126)

杨晓丽(1975-),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H365.9

:A

:1671-9247(2014)05-0076-03

猜你喜欢

高端译者理论
高端油品怎么卖
坚持理论创新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神秘的混沌理论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