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的命名功能及其认知理据

2014-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隐喻

王 黎

(河池学院 外语系,广西 宜州 546300)

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阐述了“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1]37。换句话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隐喻是一种意义的转换形式,但是他仅仅将隐喻停留在名词的层次。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隐喻把已熟知的经验用来概括未知的事物,把已获得的经验用来说明新的经验。正如王寅写到:“由于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程度的主观能动性,心智结构要超出对现实的直接映射,在体验的基础上运用了隐喻等方式,使得人类不断形成抽象概念,发展出抽象的思维能力。”[2]67认知隐喻学不仅仅把隐喻看做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或语言现象,并且把它提升为人类的思维现象去研究,把它看做一种认知模式。隐喻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参与着人类认知的全过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审视这种观点,不难发现日常语言中的隐喻和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是基于相同的概念隐喻系统的。概念隐喻具有区别于只作为一种修辞方法的隐喻的独特特征:“1)隐喻具有概念属性,而不仅仅在词汇层面;2)使用隐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某些概念,而不仅仅是为了艺术和美学上的修饰;3)隐喻通常是不仅基于相似性,它本身也创造相似性;4)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在毫不费力地使用隐喻,而不仅是那些具有特殊天分的人;5)隐喻是人类思考和推理的必经过程,而不是一种冗余的言语修饰。”以昆提良(Quintilian)[3]83为代表的“代替论(substitution)”认为隐喻是将某物视为另一物,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在中国,1932年,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指出隐喻是“譬喻”的一个下位类型,和明喻相比,“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明喻是‘甲如同乙’,是相类的关系,而隐喻是‘甲就是乙’,是相合的关系”。[4]92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隐喻”一词的定义是: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词,把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

Cacciari(1998)指出人们运用隐喻的三种原因:“隐喻能帮助人们理解和表达内在经验;隐喻扩展已有的认知范畴,并将物体和事件的表情特征用作认知基础;隐喻能表达非修辞语言无法完美表达的人类认知经验的复杂性。”[5]421当出现新的、以前未知的事物,原有的概念已不能反映新的事物,原有的语言符号已不能表达新的概念时,人们往往依赖已经知道的概念及表达方式以加深对不熟悉的事物的认识和了解。除了常规的隐喻,越来越多的隐喻是出于表达新事物的需要,新的事物需要新的词语来表达,这时,已存在的词语语义往往被用来创造新的词汇。隐喻已不是简单的替代或转换,它是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

一、英汉隐喻命名功能的分类研究

格特鲁德·巴克曾在其著作《隐喻:修辞心理研究》一书中论述了关于隐喻起源的两种理论,其中一种理论认为,需要是隐喻之母。正如眼镜起初是为了视力欠佳的人所发明,帮助他们看清事物,后来被一些时尚人士当做一种装饰物,起到美观的作用。词语的隐喻功能刚开始时为了填补语言表达的空白,后来由于它的修辞与表达力成为语言的修辞。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的认知活动正是其自身与自然世界、文化环境的互相接触、互相渗透作用的过程。自然界通过与人类的接触不停地刺激人的感官,在大脑中引起相应的反应,从而形成信息,随着人的经验的扩展,信息单位也不断增加,有些较早就获得了语义单位被赋予了词语来表达。而对于有些空位信息,人类不得不借用已经存在的词语。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创造并使用的第一批词汇多是表示具体事物,后来人们又用他们命名其他相似的具体事物。当人类从具体概念中逐渐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正如“抽象”二字所示,任何抽象的概念都是从抽象思维抽“象”而来,这种抽象认知能力就创造了人类隐喻的语言。简言之,大多数新隐喻的产生都是出于表达新事物的需要,新事物的产生需要词语来表达,新词语多数是旧词语语义的隐喻引申,这就是隐喻的命名功能。

隐喻的命名功能实质上是一种跨概念域的映射:即一个认知域的特征映射到了另一个认知域上;我们用易懂的、较低层级的具体物质特征和行为来感知较高层级的、抽象的特征和行为。如“套餐服务”“摄像头”“电路”“杀毒”“黄牛党”“鼻祖”“miss the boat”“in deep water”“a bull in a china shop”“wake snakes”等。本文将对汉英科技、经济、政治等领域词汇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微观梳理及比较来总结隐喻在语言中的命名功能,剖析和探索其深层的语言运用规律和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以期更好地厘清隐喻的动机与人类思维的关系。

(一)科技领域隐喻的命名功能

科学技术是利用 “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其中“科学”一词是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的外来名词。清末,“Science”曾被译为“格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把“Science”翻译为“科学”。康有为首先把日文汉字“科学”直接引入中文。严复翻译《天演论》和《原富》两本书时,也把“Science”译为“科学”,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技术”一词的希腊文词根是“Tech”,原意是指个人的技能或技艺。早期,指个人的手艺、技巧,家庭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和配方,后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涵盖力大大增强。传统认为,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我们所说的“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技术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但不包括与社会科学相应的技术内容。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和《修辞学》中将隐喻认定为一种“将另一物体的名称来指称这一物体”,润饰词藻、令描述锦上添花的修辞手段。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严谨的、客观的、容不得隐喻这种“夸张的修饰”、不准确的表达形式。然而,认知语义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son)在其1980年的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框架,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手段,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一事物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思维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到语言里,也体现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6]3那么,如果隐喻不仅仅是修辞,而是思维方式,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隐喻不能用于科技这个严谨的领域。事实上,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发展和隐喻思维方式是新词语产生的催化剂。在科学文献中,隐喻语言随处可见,而正是因为科技领域是新事物产生的最多的领域,它的发展同时促进了语言的快速发展。我们很难想象没有隐喻的“科学世界”。

1.计算机领域隐喻的命名功能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作为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它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贮记忆功能。出于对这项新事物表达的需要,人类从许多旧词词义中抽象出许多隐喻性的新表达方式。1946年,美国工程师莫奇利和他的团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AC(埃尼阿克)(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英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的蒙巴顿将军把“埃尼阿克”的出现誉为“诞生了一个电子的大脑”,“电脑”(computer)的名称由此流传开来。随着电脑发展的完善,它在体积上越来越小,重量上越来越轻,而功能却越来越强大。一种小型、可携带的个人电脑的产生,由于其无论是在外型上还是功能是都与我们常用的笔记本类似,故将其命名为“笔记本电脑(laptop)”。如今,电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小巧,甚至小巧到和手掌大小一样,因此此类电脑被命名为“掌上电脑”。这里的“笔记本”和“掌”实际上都是概念隐喻中跨概念域的映射,是以笔记本和手掌的认知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的概念来理解电脑认知域即靶域(target domain)的概念,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折射到靶域上,后者通过前者得到理解。

“网”在原始时期指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说文》庖牺所结绳以渔。在计算机领域中,网络(net)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而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在计算机领域,不乏以“网”(net)为隐喻的表达:网上冲浪(surf the internet)、网民(netizen)、网恋(internet love affair)、网购(online shopping)、网址(website)、网络综合症(net synthesis)、宽带高速信息网(high-speed broadb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鼠标(mouse)”是计算机输入设备的简称,分有线和无线两种。也是计算机显示系统纵横坐标定位的指示器,移动时,其轨迹可转换成x、y方向的坐标增量值并输入计算机。常用于显示器屏幕坐标的定位和计算机输入。因形似老鼠而得名“鼠标”(港台作滑鼠)。它的标准称呼应该是“鼠标器”,英文名“mouse”。鼠标的使用是为了使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简便,来代替键盘那繁琐的指令。

“数字”原意是一种用来表示数量的书写符号,包括文字和符号两种。《汉书·律历至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诗话总龟》卷四十六:“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指画字,不尽数字,辄深会人意。”数的概念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计量的需要,形成了自然数的概念。如今,科技领域出现了不少数字产品(digital products),这一命名主要是依据数字产品的用途和性质。数字产品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数字产品指信息内容基于数字格式的交换物或通过因特网以比特流方式运送的产品,而广义的数字产品除了包括狭义的数字产品外,还包括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或将其转化为数字形式通过网络来传播和收发,或者依托于一定的物理载体而存在的产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夏皮罗和瓦里安在《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一书中认为,数字产品(digital products)就是编成一段字节。包含数字化格式,可编码为二进制流的交换物,均视为数字产品。比如,数字电视(digital TV)就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通过0、1数字串所构成的数字来传播电视类型。这样的隐喻比比皆是,如数字化工厂(digitize the battlefield)、数字化商业(digital business)、数字控制(digital control)、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等。

此外,计算机领域中的很多术语都是利用隐喻扩展语义得来的,如蓝牙技术(bluetooth technology)、信息高速路(information highway)、字典式攻击(dictionary attack)、黑客攻击(hacking attacks)、千年虫(millennium bug)、电子邮件(E-mail)、防火墙、address、floppy disc、cyberspace等。计算机设备和运行过程也无一不是从隐喻而来:上传 (upload)、下载(download)、驱动光盘(driver disk)、病毒感染、copy、store、write、output、database等等。

2.航天领域隐喻的命名功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家必须首先要是诗人,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肃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也许正是因为人类不能飞行,我们的试飞行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直到100年前,当莱特兄弟“起飞”的时候,他们可能没料想到自己制造的飞行器如此地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虽然当年的飞行距离只有36米,却将人类带入了飞行的时代。从此,人类飞越海峡,横贯大陆,飞翔在地球的高山大洋之上。然而这还不够,人类还冲出了大气层,踏上月球,飞向宇宙深处。

宇宙飞船(spaceship),是一种运送航天员、货物到达太空并安全返回的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它能基本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短期生活并进行一定的工作。他的运行时间一般是几天到半个月,一般乘2~3名航天员。就其外形而言,因为宇宙飞船的外形和建造,都是基于普通的船而来的,飞船没有轮子就像船儿没有轮子一样,浩瀚的宇宙像是一片汪洋,宇宙飞船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处于漂浮状态,就像船儿漂泊在海上。就其功能而言,船是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船舶是一种主要在地理水中运行的人造交通工具;而宇宙飞船具有与船舶相似的功能,航空中的这一新型交通工具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被命名为“宇宙飞船”。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飞船上的人员官职也都按照航海领域的官职来称呼——“船长”“大副”,科幻剧中宇宙中的队伍称为“海军”。船长的日记也叫“航行日志”而非“飞行日志”。以上原因同样也能解释为什么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明明是载机巡洋舰,却被称为“航空母舰”

有些词义是通过深化、典故或著名事件中的有关词语隐喻发展而来的。银河(milky way),古亦称云汉,又名天河、天奴、星河、银汉。隋江总 《内殿赋新诗》:“织女今夕渡银河,当见新秋停玉梭。”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7]22银河本是完整地环绕天球伸展的一条宽而发亮的不规则乳白色光带,它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看起来像一条白茫茫的亮带,在星空中从东北向南横跨天空,宛如天空中奔腾的大河,一泻千里。过去由于科学不发达,他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就因其外形与河流相似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天河”,寓意为天上的河流。而英文中的“milky way”源自希腊词galaxy,意思是奶汁圈出来的环(circle of milk),这个名称来自一个希腊神话:话说人人熟悉的大力士(Hercules)是天皇宙斯(Zeus)与凡间女王(Alcmene)一夜风流偷偷所生之子,结果被爱吃醋的天后赫拉(Hera)得知,于是想尽办法要弄死该孽种。在其出生不久,赫拉就派遣两条毒蛇要咬死婴儿,没想到Hercules力大无穷,反被他掐死。赫拉只好亲自出马把小孩从凡间抢到天上来,结果抱在怀中时,小孩因饥饿而吸允起赫拉的乳汁来,赫拉大怒急忙把小孩抛下,结果乳汁也因此洒在天空,这就是银河,俗称,milky way。

作为20世纪科学界新生领域之一的航空航天事业,虽然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很神秘,但它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科学技术领域,对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航空航天领域许多新事物的名称正是根植于人类的身体经验,从最初的思维发端自基本的身体经验。采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索象方式,借助自身和周围事物的具体意向来认知无形世界和表达抽象概念。例如:信息港(information port)、月球车(lunar rover)、同步卫星(geostationary satellite)、逃逸塔(escape tower)、对接环(docking ring)、桨叶疲惫(blade fatigue)、喷管喉部临界截面(throat of the nozzle)、moonwalk、black hole、airbus、linkup、splashdown等。这些新词的产生表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是严谨的,但科学离不开隐喻思维。反过来说,隐喻并不是不严密、不准确的语言,而是思维真实的反映。

(二)政治领域隐喻的命名功能

美国政治传播学者尼谋有一句名言:政治就是谈论。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语言不仅仅是思想意义的表达,语言本身更是人的权利意志的体现。政治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不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门总是引入注目的,它占尽了出入口的“区位”优势。《说文》:“闻也。从二户,象形。”《玉篇》:“人所出入也。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卜外小宅之西,复筑祠一区,敞而为门,竦而为堂,抱而为阁,翼而为两庑两厢,凡三十余楹。”门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中最具色彩纷呈的篇章。中国的门文化博大精深,由一“门”而窥全豹,门的历史,于是成为历史之门。透过门的文化,可以寻找中西文化之门。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McCord,Jr.)为首的5人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此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影响。这就是著名的“水门事件”。自此,“水门事件”就被广泛用来表示一些政治上的丑闻,比如现在有英国首相的英国版“水门事件”,也是指发生在英国首相布莱尔身上的政治丑闻。后来人们将“水门事件”引申,演变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说法,通通冠之以“XX门”,用来代指极具爆炸性的丑闻。比如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身陷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就被叫做“拉链门”, 后来“XX门”又被引申到更广的范围,现已不仅仅局限在政治上,而是代指任何新发生的一些丑闻或新闻(不一定是丑闻),这些新闻只要是一些具有新闻效应,能引起广泛公众关注和兴趣的事件,都被用上“XX门”的叫法。比如著名的“解说门”“艳照门”“电话门”“泼墨门”等。

“萝卜加大棒政策”(Carrot and Stick Policy)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的外交政策。罗斯福是推行帝国主义干涉政策的代表人物,他多次对加勒比海国家进行粗暴的干涉,并公然鼓吹在与任何国家进行谈判交涉时都应以武力作为后盾。1900年,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他非常喜欢一句西非谚语:“说话要温和一些,但要携带一根大棒,你就会成功。”后来,人们用这句话生动地将他在执政期间所推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概括为“大棒政策”或“大棒外交”,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胡萝卜”就是用金钱或是优惠条件引诱别的国家,使一些国家在政治立场上站在他这一边。“大棒”是指以武力威胁他的政治对立国,让他们有种大棒悬在头顶随时会掉下来的危机感,迫使对立国改变政治立场,站在他这一边,后来这一术语被广泛用来隐喻霸权国家威胁弱小国家的一些手段。

鹰——鸟纲,性猛,肉食,昼间活动,嘴皆弯曲而锐,四趾具钩爪。左思《吴都赋》:“狂犷狯,鹰瞵鹗视。” 《后汉书·杨赐传》:“观鹰犬之势,极鎜游之荒。” 汉代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鹰属猛禽,它们狡诈而凶残异常。“鹰派”(War Hawk),一个广泛用于政治上的名词,用以形容主张采取强势外交手段或积极军事扩张的人士、团体或势力。“鹰派”是好战、狂热、极端的代名词,主张用武力解决争端的强硬派被称为“鹰派”。另一解释为以强硬态度或手段卫护国家民族利益的个人、团体或势力。鹰派的反义词为“鸽派”(Doves)。“鸽派”用以形容主张采取柔性温和的态度及手段处理外交、军事等问题的人士、团体或势力。采用鸽子来代表的原因是因为在圣经的诺亚方舟故事里,鸽子象征着和平。“鹰派”与“鸽派”这两个隐喻表达式借助鹰与鸽子这两种动物性情来反映美国国内存在的两种主要势力,将动物(源域)的特征映射到了人(靶域)的身上,用易懂的、较低层次的动物性特征和行为来感知较高层级的人类特征和行为。

“圆桌会议”(round table conference)现在被用来泛指一种平等对话的协商会议形式,与会者不分等级围圆桌而坐,每个人都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会议。在举行国际或国内政治谈判时,为表示参加各方地位平等起见,参加各方围圆桌而坐,或用方桌但扔摆成圆形,可避免其他排座方式出现的一些代表席位居前、居中,另一些代表居后、居侧的矛盾,更好体现各国平等原则和协商精神。据说这种形式来源于英国亚瑟王的传说。5世纪,英国国王亚瑟在与他的骑士们共商国是时,大家围坐在一张圆形的桌子周围,骑士和君主之间不排位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会议便多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如今,“圆桌会议”已成为平等交流、意见开放的代名词,这种不分尊卑的会议形式,更好地体现了各国平等原则和协商精神。

隐喻有助于解释复杂的政治主张,唤醒听众的内心情感,从而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在推广新政策时,隐喻可以实现各种目的,如说服并团结民众,创造共同点,帮助决策者绕过一些忌讳的话题等。政治与隐喻密切相关。政治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社会和文化现象,它伴随社会发展并反映社会现实,借助于隐喻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意识和社会心理。出于政治立场的需要,政治语篇常常故弄玄虚,隐晦含混,以达到粉饰真相、回避舆论压力、安抚民心以及缓和关系等目的。比如美国“水门事件”发生后,政府把阴谋说成“scenario”,把窃取情报比喻为“plumbers”等。此外,政治上还经常用颜色隐喻来给党派或人种命名,如Red(赤化分子)、Red-Coat army(红衫军)、Yellow-Coat army(黄衫军)、Black and White(黑人和白人)、皇家、红军、白莲教等。

(三)经济领域隐喻的命名功能

隐喻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并不影响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相反能够使语言更富于理性、更客观,因为它把更多说服人们的内容至于理智的考虑之下。经济学家在运用事实、逻辑、例证来说明或论证的同时,也常使用隐喻。经济隐喻正是通过映射,把比较难懂的经济概念与较容易的事物联系起来。在经济文本中对于经济概念和经济现象的描述和评论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抽象难懂,因此语言倾向于利用大量的隐喻,使得人们能够利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经历和对物理世界的体验来认识抽象难懂的概念。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隐喻就是亚当·史密斯在《国富论》当中提到的“invisible hand”(无形的手)来比喻市场力量。

在经济领域,动物经常被用来给经济政策命名。例如“Snake”(蛇形浮动汇率) ,1972年4月欧共体六国决定建立欧元货币“蛇形浮动汇率”,实行联合浮动,即把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浮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像蛇在管道内蜿蜒蠕动一样。因而出现了snake countries(蛇体系国家) 、snake currency(蛇体系货币) 。在西方古代文明中,“bull”喻指力量、信心、攻击性, 因为牛是往上攻击(牛角往上顶)、往上拔,所以代表多头市场,代表利多和股价往上走,“bull market”指行情上涨的良好市况,这时股市人气十足,以买进做多的气氛为主导;无独有偶,汉语中“牛”代表牛气冲天,脾气暴躁,用来比喻涨势凶猛。而熊市(bear market)则与之相反,熊就是蔫的表现,总是低头眼睛向下视物,没有一点脾气,笨重,不想动弹,用来比喻熊市人们情绪低迷,代表空头市场,代表利空和股价下跌;现在我们已经普遍接受牛市、熊市的说法。此外,还有其它用动物隐喻市场,比如猴市代表市场不稳定;鹿市代表前景不明朗;虎市代表虎视眈眈,不敢轻易入市。

隐喻认知是在一种约定的社会文化模式的约束和指导下展开的意义推理和概念建构过程;文化因素为隐喻的理解提供一种潜在的宏大背景和框架。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作为心理沉淀的文化背景潜意识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国是饮食大国,因此不乏以吃去隐喻一些经济政策。“大锅饭”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经济制度,它的原意是大家一起吃用一个大锅煮出来的饭,如今把“吃大锅饭”一语引申为“平均分配制度”。“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即企业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效果脱节,二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会影响个人工资分配,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进入经济改革时期之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开始了以地方与中央签订财政上的“承包”协议为主,形成了以划分收支为基础的分级包干和自求平衡的财政关系。这种财政体制也被称为“分灶吃饭”。类似的隐喻还有“铁饭碗”“泥饭碗”“开小灶”“小锅饭”等。

“软着陆”原意指航天器经专门减速装置减速后,以一定的速度安全着陆的着陆方式。反之,航天器未经减速装置减速,而以较大的速度直接冲撞着陆的方式称作“硬着陆”。如今,“经济软着陆”比喻采取稳妥的措施使某些重大问题和缓地得到解决,尤指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它是一种经济回落方式。“经济硬着陆”也是相对于“软着陆”而言,即大起大落的方式,大起大落由过度的“大起”造成,国民经济的过度扩张,导致及大地超越了其潜在增长能力,严重地破坏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均衡关系,于是用“急刹车”的办法进行“全面紧缩”,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降落。

头,人体的最上部或动物体的最前部。《汉书·刑法志》曰:“夫仁人在上,为下所卬,犹弟子之卫父兄,若手足之捍头目。”[8]卷23头是人身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头”常被用来隐喻重要的、地位高的人,例如“头儿”“头目”“头脑”“领头羊”等。在经济领域中,“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寡头(Oligopoly)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寡头市场”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西方国家中不少行业都表现出寡头垄断的特点;“经济巨头”指在金融领域有相当大的势力;“龙头企业”指在某个行业中,对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具有很深的影响、号召力和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对该地区、该行业或者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断头”指抢多头帽子,买进股票,不料当天股价未上涨,反而下跌,只好低价赔本出卖。

(四)医学领域隐喻的命名功能

虽然医学用语注重事实和逻辑,需要的是科学性和严肃性,并且用词应尽量具体化,旨在表达得清楚和准确,避免歧义,而不追求表达的艺术价值;但事实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医学用语中大量恰当的比喻修辞手法,隐喻则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医学用语中的隐喻具有表达明确、语言简洁、构思巧妙、富有创造力等特点。医学用语的操持者一般是医学科学工作者、医学领域的专家,他们熟悉掌握专门知识,为了让听话者透彻地理解所表达的意思,他们往往会精心构思,选择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这时,隐喻的作用便不可忽视,越是形象的比喻,就越能帮助听者理解医学用语。隐喻于中医语言中可谓无处不在,病因学上“六淫”“七情”;发病学上将“正邪胜负”;病机上所言之“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脏象学说中的“六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药学药物的“四气五味”;方剂制方原则讲求的“君、臣、佐、使”;治疗原则中的“寒者热之,热着寒之”无一不是基于隐喻的。

中医常用“火”命名一些因人体阴阳失衡而产生的病症,例如“内火攻心”“肝火”“上火”“败火”“实火”“虚火”等;或用“水”命名一些因血管外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产生的病症,例如“水肿”“胸腔积水”等。现今通行的观点认为,中医中的“五行学说”,是脱胎于“五材”的,而“五材”就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要认识到“五脏、六腑、五色、五时”之间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将“五脏六腑”与“五行”进行类比,从而形成“结构隐喻”。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五脏为肺肝肾心脾。五脏之间阴阳相生关系是:肝生心——就是木生火,肝藏血用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心之阳气用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脾运化水骨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滋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

“心脏搭桥”术就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而到达远端,犹如一座桥梁使公路跨过山壑江河畅通无阻一样。不过所用的材料不是钢筋水泥,而是自身的大隐静脉、乳内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桡动脉、腹壁下动脉等。

医学中不乏以动物的特征给一些病症命名。例如:因寒冷或休克以致皮肤乳头突出而产生的“鸡皮疙瘩(gooseflesh)”;将胸骨突出的一种胸部状态称为“鸡胸(pigeon chest)”;由于发育缺陷造成嘴唇的开裂,像兔子的上唇一样,在医学上称为“兔唇(harelip)”;“雀盲”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A,眼睛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只有少许能在低度照明下得到复原,对暗弱光线的适应能力减弱,在暗处看不清四周的景物,引起夜间视力减弱,成为夜盲,因麻雀也是夜盲,故得其名;“狂犬病”即疯狗症,是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患此病者会像狗一样咬人,故得此名;“鸡眼”是足底或足趾长期受挤压或摩擦,局部皮肤的表皮角质层过度增厚,形成圆锥形角质物,其底部在上,尖端在下,中央有一块透明的核心,形似鸡的眼珠; “皮肤龟裂”是指因皮肤干燥而引起皮肤出现小裂口的症状。皮肤龟裂的部位多发生在人体最容易暴露的部位,如嘴唇、耳朵、手指、手背等部位。这种症状不仅在寒冷的冬天可能发生,而且在天气很炎热时也可能发生。当裂口较深时,会有血渗出来,会有疼痛的感觉。许多医学器具的命名也是借助隐喻的手法:蚊式血管钳(mosquito clamp)、有齿镊(toothed forceps)、肠钳(bowel clamp)、海绵钳(sponge clamp)、有齿血管钳(toothed clamp)、鼠齿钳(rat tooth clamp)、无影灯(shadowless lamp)、鱼嘴剪(fish mouth scissor)等。

(五)军事领域隐喻的命名功能

国防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安全保障,早在1259年,中国就发明了黑火药,到了14世纪,在意大利出现了“火门枪”。各国在寻求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同时,军事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隐喻机制给军事武器命名的现象比比皆是。自然界中的猛兽,具有强大的攻击性和杀伤力,这一特点便通过隐喻机制从动物域映射到军事域作为武器的代号,在中国古代,便有“屠龙刀”“虎头拐”“龙头凤尾鞭”“狼牙棒”“黑虎铜锤”等;到了现代,这一命名功能更被广泛应用,例如:“海豹突击队”“蛟龙600”水陆两栖飞机、“响尾蛇”导弹、“黑鹰”直升机、“猛龙”歼击机、“斜眼狼”高空战术侦察机、“超级大黄蜂”“飞龙二号”舰队舰导弹等。

古代的历史神话传说广泛流传、影响深远,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尤其对“鬼”“神”等赋予超越自然的巨大法力,这种超自然的法力与现代高技术武器的卓越性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神话中的人和物的名称及其特性便通过隐喻机制从神话域投射到军事域,例如:“嫦娥一号”绕月人造卫星中的“嫦娥”即出自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直-10武装直升机的官方绰号为“霹雳火”,而直-19的官方绰号为“黑旋风”,二者均出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人物“霹雳火”秦明和“黑旋风”李逵,喻指这两种武装直升机也如同梁山好汉一般本领非凡;历史典故中的元素也常被用来给武器命名;例如:“东风”系列导弹中的“东风”即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借东风”的军事典故,“东风”用来命名导弹,即体现了该系列导弹的重要价值和强大威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长征一号”攻击型核潜艇中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十分艰难的两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这一名词投射到军事域即表明执政党继承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宝贵财富,又凸显了其研发时的难度与挑战;类似的还有美国著名的“宙斯盾”作战系统、“海王”武装直升机、“大力神”火箭、“阿波罗”系列航天飞机、“曙光女神”超高速战略侦察机、“海王”武装直升机等。

中国大多数舰艇的命名是根据地域名称或湖泊名称,如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建国初期的“重庆号”巡洋舰;“福州”号、“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巢湖”号、“临沂”号护卫舰;“洪泽湖”号远洋综合补给舰等。也有根据形状特点命名的,例如“空警-200/2000”预警机绰号为“平衡木”,歼-21/31隐形战机,俗称“粽子机”等。

二、隐喻命名功能的哲学渊源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包括对可见世界和不可见世界的认知和感悟。他们对可见世界的认识是生动形象、具体精微,充满细节和感情的。因此,语言也就充满具体性和细节性较强的词语,而抽象概括的词语相对少。此时,隐喻表达的一个重要功能似乎就是,可以对不可直言的意义或者意识进行曲折的喻指表达。原始人类在认识不可知的世界和抽象概括的事物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要走向隐喻思维,即用生动具体的言语形象地喻指不可知的或者不可直言的感悟性存在物,其言语就会富有诗意的隐喻表达。隐喻表达实际上是原始人类对世界进行诗性认知编码的反映。原始思维对世界的隐喻认知虽然天真幼稚却仍然是一种系统性的认知。隐喻能在各个领域遍地开花,是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通俗形象地理解晦涩难懂的概念。

纵观中西方世界,用同一具体名称给相同的抽象事物命名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是因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万物无不相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事物两种最基本的关系和存在状态,两者共同决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核心维度,即对事物的相似和相异的判断。正如庄子所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隐喻植根于我们的身体经验,身体经验是指人类通过身体与外部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及由此获取的知识。人类最初的思维发端自基本的身体经验。在思维的原始时期,由于思想力水平低下,人类语言难以表达抽象、无形以及无生命的东西,迫不得已采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索象方式,借助自身和周围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认知无形世界和表达抽象概念。许多重要概念都源于我们的切身体会和表达抽象概念。(孙毅)[9]生物学家将基因命名为镶嵌体或马赛克(Mosaic),将DNA分子描述为“spiral stairway”(螺旋体)或“zipper”(拉链)。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J.Maxwell)用lines of force,dance of molecule 解释磁力的形状和分子的运动;著名丹麦物理学家波尔(Niels Bohr)发现电子绕原子核运动,恰似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于是在此基础上应用轨道运行的隐喻(orbit metaphor)建立了原子结构理论(atomic structure theory)。

胡塞尔指出:“身体是一切感觉活动发生的场所,剥离身体感觉就不从提起。” 海德格尔认为:“通过提出一个既非意识也非身体的含混的‘此在’范畴来绕开身心关系难题。”对于身体,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并不‘拥有’一个身体,相反,我们‘是’身体性的”;“身体并不是我们的灵魂背负的一个躯壳,我们的一切( 包括灵魂) 都与身体的感觉运动、感觉和感受性相关”。耿占春指出:“宗教性的心理迷恋于这种类比和隐喻,一方面是神性,即天文学上的宇宙结构;再者是大地上的万物;另一方面是人体,即生理学、心理学与形而上学的人身结构。”[10]68这种类比(大宇宙和小宇宙)在西方思想中出现在柏拉图的《蒂迈欧篇》中。还可上溯到阿尔克莽与毕达格拉斯派。阿尔克莽医生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人体是世界构造的反映,人的灵魂是数的和谐。大地的四种元素即土、水、气、火。人体为四种体液组成。而血液被认为与火有关,黏液与水有关,黄胆与气有关,黑胆与土有关。这和中医学的思想有着共通之处。这个具有审美本性和宗教特性的“人体式的宇宙”的隐喻,构成了人与自然结构关系的模型,构成了更为内在的分类、选择与规范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完美的解释系统。它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同质同源与同构存在。而且如同我们在中医学中所了解的,那亦是一个操作系统。我们终将看到,“人体式的宇宙”的隐喻的魔力根源于它自身是一个审美符号的原型。”虽然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气候环境中,却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共存于同一个世界,因此,对反映外界规律所形成的认识就会有大致的相似性。

语言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信息,任何文化的变迁和发展都在社会系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我们所有的经验都带有深深的文化痕迹,不同的民族往往拥有不同的文化积累。在西方国家的很多隐喻来自古老的希腊神话,例如“潘多拉的魔盒”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达摩克里斯剑”指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斯芬克斯之谜”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缪斯”比喻创作灵感;“多米诺骨牌”常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象牙塔”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界。基督教在英国影响巨大,《圣经》对其语言发展的影响更是非同小可,许多英语隐喻均源于《圣经》中的典故,比如“犹大的亲吻”指可耻的背叛行为;“诺亚方舟”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伊甸园”指人间乐园;“禁果”指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东西;“鳄鱼的眼泪”指装出悲天悯人的阴险狡诈之徒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同样被广泛映射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凤凰男”“名落孙山”“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孔融让梨”比喻具有尊重长辈的品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传说比喻做事有恒心。

三、结语

隐喻的命名功能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隐喻贯穿与人的行为和思维中,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过程。我们将人体的具体经验作为认知参照,之后引申到外界抽象的事物,遵循着由近到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正如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年前论及隐喻时曾指出:“善于驾驭隐喻就意味着需要具有敏锐的眼力能洞察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甚至认为识别隐喻相似性的能力是天才的标志。”

[1] Aristotle.RhetoricandPoetics[M].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

[2]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Jane,Gray,Carter.Quintilian’sDidacticMetaphors.[M].New York:General Books,2009.

[4]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 Albert N.Katz,Cristina Cacciari,Raymond W.,Jr.Gibbs & Mark Turner.FigurativeLanguageandThought.[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8.

[6] Lakoff,G.& Johnson,M.1980.Metaphor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 顾青.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 孙毅,陈朗.概念整合理论与概念隐喻观的系统性对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14-19.

[10] 耿占春.隐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隐喻
习近平新年贺词中的隐喻探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一滴水里的隐喻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