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2014-03-20王赫延

外国问题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古典小说演义三国志

王赫延

(1.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2.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教学处,吉林 长春 130022)

一、中国古典小说在朝鲜半岛的流传

自古以来韩国无固有文字,于是借用汉字成为文化发展的一条便捷之路。虽然公元1446年当时朝鲜时代初期的世宗大王完成了训民正音的创制,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是在后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文人仍然是使用汉字进行书写记录的。因此中国古典小说比较容易传入,而且两国社会、文化环境类似,有利于对小说的理解和吸收。

在万历朝鲜战争(韩国称为壬辰倭乱,1592~1598年)和丙子虏乱(韩国称为丙子胡乱,1636年)前后,由于战乱,中国的古典小说大量的传入朝鲜,有些人家里收藏有成百上千卷的中国书籍。传播中国古典小说的主体是翻译官,他们把中国古典小说大量的带到朝鲜,并将小说翻译后卖给贳册家或者呈给宫中或上层人士。

目前所知传入韩国的中国古典小说大约有340多种。其中有40多种为明代以前的小说;明代的小说大约100多种;其余200多种为清代小说。在这340多种小说中,不存在于文献记录而有现存版本的作品大约有170多种;文献记录和现存版本都有的作品大约有70多种;只在文献记录中出现,没有现存版本的作品大约有100多种[1]4。在韩国,很多文献记载了中国古典小说传入的资料:

宣和间(1119-1125年)有奉使高丽者。其国异书甚富,自先秦以后,晋、唐、隋、梁之书皆有之,不知几千家、几千集。

[《增补文献备考》卷242,《艺文考》]

姜绍书《韵石斋笔谈》曰:朝鲜国人最好书,凡使臣之来,限五六十人,或旧传,或新书,或稗官小说,在彼所缺者,日出市中,各写书目,逢人遍问,不惜重直购回。故彼国反有异书藏本也。

[《增补文献备考》卷242,《艺文考》]

余见正阳门外册肆,堆积满架,而太半是稗官杂记。盖江南、西蜀举子,应举上京,见落者路远不得还,留待后科,作小说印卖以资生,故其多如是。

[《梦游野谈》(小说)上,(现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收藏本)]

按,李遇骏(1801-1867),朝鲜纯祖——高宗初期文人,著有《梦游野谈》[1]4-6。

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在当时中国古典小说大量传入朝鲜,受到读者的欢迎。尤其是稗官小说达到“太半”。

朝鲜光海君时许筠(1569-1618)就曾举例在当时的中国稗官小说的书目:

乃朱兰嵎太史做赠《栖逸传》、《玉壶冰》、《卧游录》三种反覆披览……甲寅乙卯两年因事再赴帝都斥家货购得书籍几四千余卷……《列仙传》、《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睽车志》、《高士传》、《何氏语林》、《事文类聚》、《贫士传》、《仙传拾遗》、《问奇语林》、《稗海》、《说郛》、《张公外记》、《笔谈》、《南村辍耕录》、《玉壶冰》、《吴越春秋》、《眉公秘笈》、《小窗清记》、《明野汇》、《经锄堂杂志》、《稗史汇编》、《四友丛说》、《林居漫录》、《艳异编》、《耳谈类林》、《避暑余话》、《太平清话》、《玄关杂记》、《河南师说》、《西湖游览记》等[2]。

由此可见,当时很多的稗官小说已经流传至朝鲜。在这些作品被传播的过程中,有的被主动接受从而产生了积极影响,比如说《列女传》在当时当政者的需求下不仅广泛传播,还进行了出版和翻译,使之广为流传。也有的作品不受欢迎而被拒绝。对于当时的朝鲜来说,中国是值得自己羡慕的对象,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可以了解中国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从而满足自己对异域的想像和憧憬。

在韩国小说发展史上,外来影响最大、最受人民欢迎的作品就是《三国演义》。不论是从现存的版本、翻译与改作及再创作、出版状况、古典文献的记录等方面来说,都是其他作品所不及的。

《三国演义》在朝鲜传播的最早的记录是《宣祖实录》卷三宣祖二年六月壬辰条:

上御夕讲于文政殿,进讲《近思录》第二卷。奇大升进启曰:顷日张弼武引见时,传教内,张飞一声走万军之语,未见正史。闻在《三国志衍义》云。此书出来未久,小臣未见之,而或因朋辈问,闻之,则甚多妄诞。如天文地理之书,则或有前隐而后著,史记则初失其传,后难臆度,而敷衍增益极其怪诞。臣后见其册,定是无赖者,裒集杂言,如成古谈。非但杂驳无益,甚害义理。自上,偶尔一见甚为未安。就其中而言之,如董承衣带中诏及赤壁之战胜处,各以怪诞之事,衍成无稽之言。自上,幸恐不知其册根本,故敢启[3]。

因为“衍”通“演”,所以我们不难知道《三国志演义》早在朝鲜宣祖二年(1569年)之前就已经流传到了朝鲜。虽然奇大升对《三国志演义》持着批评的态度,认为它“怪诞”,认为罗贯中是一个“无赖者”。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奇大升对《三国志演义》的内容是非常熟悉的,而奇大升之所以批评《三国志演义》是因为他心中早有一个标准——《三国志》,早在《三国志演义》传到朝鲜之前,《三国志》就已经在朝鲜文人士子中广为流传了。这为《三国志演义》的流传奠定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基础。

《三国演义》传入朝鲜后,在朝鲜时期曾多次印刷出版,比如《贯华堂第一次才子书》、《坊刻本三国演义》等等,都广泛流传。其后,朝鲜肃宗年间(1674-1720年)再次出版总20卷20册的《三国演义》,其书名为《贯华堂第一次才子书》或《鼎峙志》。

二、忠义思想的一脉相承

《三国演义》传入朝鲜之后,它主要是在奇大升等文人士子阶层流传,在社会上流传的并不广泛,也没有产生很大影响。但是万历朝鲜战争之后推动了《三国演义》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明史》记载:

五月,倭犯朝鲜,陷王京,朝鲜王李昖公奔义州求救。

冬十月壬寅,李如松剃度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充防海御倭总兵官,救朝鲜。

二十一年春正月甲戌,李如松攻倭于平壤,克之。……夏四月癸卯,倭弃王京遁[4]。

明朝大将李如松在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率兵入朝,经过多场战役,救助朝鲜王廷于危难之际,多次打败倭寇,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直至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才最终平定倭乱。在万历朝鲜战争之后,朝鲜人民把明朝兵将更加神化,文人士子根据李如松等将士平定倭寇的史实写成了《壬辰录》一书,把关羽推崇为朝鲜的保护神,虚构了关羽帮助朝鲜人民抗击倭寇、保卫朝鲜王朝恢复王京的故事情节。从此关羽、《三国演义》迅速提高了知名度,朝鲜仁祖五年(1627年),朝鲜书坊根据读者需求,刊刻了《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此后此书在朝鲜各个阶层开始广为传播。朝鲜学者李值(1584-1647)《泽堂集》卷一五记载:

演史之作,初似儿戏,文字亦卑俗,不足乱真。流传既久,真假并行,其所载之言,颇采入类书。文章之士亦不察而混用之。如陈寿《三国志》,马、班之亚也,而为演义所掩,人不复观。今历代各有演义,至于皇朝开国盛典,亦用诞说敷衍,宜自国家痛禁之,如秦代之焚书可也[5]。

从李值的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三国演义》已经广泛流传,甚至于有些人根本不看《三国志》,而只看《三国演义》了。

朝鲜学者金万重在《西浦漫笔》中也证实了万历朝鲜战争之后《三国演义》开始在朝鲜广泛流传的事实:

又今所谓《三国志演义》者,出于元人罗贯中,壬辰后,盛行于我东,妇孺皆能诵说。而我国士子多不肯读史,故建安以后,数十百年之事,举于此而取信焉[6]。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万历朝鲜战争之后,连妇孺皆能诵说《三国演义》了,可见在当时《三国演义》流传甚广。

1635年朝鲜仁祖时期,清太宗率大军攻打朝鲜,第二年正月朝鲜国王投降,朝鲜世子作为人质被押入盛京,并每年向清贡奉方物,被称为丙子虏乱。这场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因为自从万历朝鲜战争之后,朝鲜已然将明朝作为自己的“皇朝”来看待,而把对清的朝贡等看作是对明朝的背叛,对仁义礼智信的背离。

丙子虏乱之后,朝鲜文人士子对忠义的观念与《三国演义》的忠义观念不谋而合,《三国演义》所推崇的这种忠义思想逐渐地与朝鲜民族的文化、道德观念等融合在一起,成为朝鲜人民正统思想的一部分。甚至在当时朝鲜文人士子将《三国演义》与经史子集并举,已经成为科举考试的题目。李瀷的《星湖僿说·人事门》曰:

三国演义……在今印出广布,家户诵读,试场之中举以为题,前后相续,不知愧耻,亦可以观世变[7]。

可见《三国演义》对科举考试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六出祁山”、“星坛祭风”等故事情节,经常作为典故出现在考卷上,或“举以为题”。成为科举考试的题目后,必然引来更多的人学习,所以朝鲜的文人士子对《三国演义》已经是耳熟能详了。人们在通信、闲谈中经常引用其故事或典故。到了朝鲜后期,文人士子根据人们的需求,将《三国演义》中人们喜爱的一些故事情节进行节选,并翻译成朝鲜文字,比如单行本《关云长实记》、《赵子龙实记》、《大胆姜维实记》、《赤壁大战》、《张飞马超实记大战》等等,《三国演义》已经成为各阶层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读物,它的忠义思想也就深入人心了。

三、《壬辰录》中《三国演义》的倾向

《三国演义》在朝鲜半岛流传的几个世纪当中,朝鲜的文人士子在阅读历史演义小说的同时,以其为范本,也开始了用汉文、韩文来创作历史演义小说。这类小说主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以朝鲜本身历史人物题材为主的,比如《壬辰录》、《林将军传》、《兴武王演义》等;另一类是以中国历史人物题材为主的,比如《薛仁贵传》、《王会传》等等。

《壬辰录》的创作年代和作者都不详,是一部以万历朝鲜战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据统计韩国现存汉文版本有12种,均为手抄本。主要有繁本和简版两大类[8],各版本内容差距较大。

首先,人物形象的借用。小说开篇:

七日夜,大王正寝宫殿,偶得一梦,有一将军披甲仗剑,自南而来,扣门大呼曰:“王宿耶?未耶?”王答曰:“谁也?”对曰:“古汉中郎将关羽也,急传消息而来矣。明日君之国内有大患矣,风雨到于先陵,自汉以东人火绝矣,何其偃蹇鼾睡?”[9]

在朝鲜本没有关羽这一历史人物,但在小说里却有关羽托梦,《壬辰录》在塑造人物上直接将《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照搬了过来。并且不止一次写关羽显灵。第二次依然是托梦给宣祖,并且亲率神兵将倭寇打败。第三次是关羽托梦给明朝将领李如松,向他推荐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通过三次关羽显圣的描写,不难看出在《壬辰录》中将关羽神化了。

人物形象影响深远的不仅是关羽,还有诸葛亮。丁酉年(1597)二月,水军大将李舜臣在唐项浦结船阵,倭兵溺水而死,统帅逃脱。李舜臣嗟叹曰:“昔诸葛亮南征孟获,而烧尽藤甲兵三万名,自叹其十年减寿,而吾亦今日之事杀人名几何,而减其寿不得善终矣。”[10]112借鉴了《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自叹减寿类比自己(李舜臣)减寿不得善终。

民间传说往往最能体现平民百姓的理想、愿望,通过关羽、诸葛亮的描写,体现了朝鲜人们对英雄的极度渴望,表达了他们盼望英雄人物能拯救自己的国家、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的美好愿望。

其次,故事情节的模仿。在《壬辰录》中,多次模仿《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如,《三国演义》的反间计,《壬辰录》中也使用了反间计。但又有不同,倭寇将领利用朝鲜将领内部的矛盾,将朝鲜人民喜爱的将领李舜臣设计入狱。这就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和自己的写作思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

再次,语言上的挪用。如金德亮刺杀西飞,西飞“其目翻之则不睡,不翻则睡之”,这里面西飞的描述就借鉴于张飞——“张飞每睡不合眼……二贼见他须竖目张……”[11]。

又如,金德亮匹马单枪杀入倭阵:

之南之北,东破西伤,触处死者不知几千余。北地望见曰:“此乃飞将军也,胜于蜀将赵云之勇也。”乃下令军卒:“信听我言,从鼓声合力终死,急促围之,庶可斩之。”[10]117

这段描写直接模仿《三国演义》赵云长坂坡之战。

《壬辰录》在写作过程中受到《三国演义》很大的影响,但是也寄予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它开创了韩国古代小说史上长篇小说的先河,在它的影响和启发下,后来又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战争小说。

结 语

《三国演义》在朝鲜半岛的广泛传播,使它受到极大的追捧。不仅刊刻,而且翻印、翻译多次,至今现存的仍有100多种[12],他们不仅学习了小说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等,而且接受了儒家文化的忠义思想,并以这部小说为范本,创作出一系列的历史题材或战争题材的小说,开拓了朝鲜小说史的发展。

《三国演义》对韩国小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国对《三国演义》的研究一直都未停止,其中比较有名的学者有闵宽东、李庆善等人[13]。我们将继续关注其研究方向,以期对中国的《三国演义》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陈文新,[韩]闵宽东.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 许筠全书[M].亚细亚文化社,影印本:253.

[3] [朝]宣祖实录(卷三)[M].鼎足山刻本.

[4] 明史(卷二〇)[M].中华书局,1974:274-276.

[5] 李值.泽堂集别集卷一五(朝鲜文集丛刊,第88册)[M].530.

[6] 金万重.西浦漫笔[M].通文馆,1971:650.

[7] 李瀷.星湖僿说[C]//[韩]柳铎一.韩国古代小说批评资料集成.亚细亚文化社,1994:84.

[8] 韩国古小说研究会编.韩国汉文小说目录[J].古小说研究,第9辑,2000.

[9] 壬辰录[M](汉文本).姜铨夑藏本.

[10] 赵维国.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对朝鲜历史演义汉文小说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2010(3).

[11] 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664.

[12] [韩]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的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189.

[13] 陈莹,张树武.对经典名著文化资源开发策略的新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12(3):223.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culture has greatly affected Korean peninsula becaus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ate Ming and the early Qing Dynasties, a large number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were introduced into Korea, where two wars broke out. People began to admire Guan Yu very much. The stories about Guan Yu and Three Kingdoms were widely spread among various classes. With the rapid spread ofRomanceofThreeKingdoms, the Chinese thoughts and writing methods were accepted and inherited. By imitating the storylin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RomanceofThreeKingdoms, the literati, according to their own historical personages created some historical war stories, such asStoriesofAnti-JapaneseWarfrom1592to1598.

Keywords:RomanceofThreeKingdom; China; Korea; loyalism

猜你喜欢

古典小说演义三国志
“看官”是什么官
大话三国志
寻找适合的解读方式
三国演义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中国古典小说序跋语篇之互文性研究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
精神分析视域下古典小说中梦的阐释——以唐传奇为中心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