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体系的开发初探
2014-03-20李心
李心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3)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的主要内涵
20世纪9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学家Rauner教授提出的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开始逐步被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中并迅速得以推广,该理论要求生产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1]。
从指导思想上看,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但要求学生具备能够符合岗位需求的“适应能力”,还要有积极参与工作创新的“建构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工作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学习者明确工作任务、了解工作任务间内在的联系,掌握能完成常规工作任务和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所需的工作过程知识和能力。
从课程开发的角度,“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向。 根据这一思想,职业教育在为学习者进行课程设计时,不对独立的工作活动进行分析,而是要在了解工作任务联系的基础上,对完整的劳动行为进行分析,而完整的劳动行为一般又可被分解为计划、实施、控制、评价这四个阶段[2]。
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成为了主要的教学方式。“行动导向”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指导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从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咨询者和主持者进行转换。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考察并调研了国内 4家较为知名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体系后笔者发现,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国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体系已各自累积了一些成功的建设经验,但同时也都面临着建设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训体系缺乏对学习者“建构”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职商务英语的实训体系仍是主要围绕发展岗位"适应力"的思路进行建设。在该思路下,实训项目为学习者提供围绕发展岗位关键技能的各项培训,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熟练的技能型员工。但是,由于缺乏对工作过程和各工作任务之间联系的认识,目前培训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员工难以处理在现实工作环境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因为要处理这些突发型任务往往需要员工具备跨岗位甚至跨职业的相关知识。
(二)实训项目的开发是以“劳动科学为导向”的资格研究为思路
“劳动科学为导向”的资格研究是把职业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又把子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劳动行为。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所开发的实训项目大多是让学习者在不断地重复操练中熟悉这些劳动行为。由于这些平行化的实训项目缺乏将知识和技能序列化的标准,致使项目和项目之间关联性很小,学习者很难在项目培训中习得较为系统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
(三)实训指导过程体现的是“任务导向”而非“行动导向”
任务导向和行动导向都强调了发挥学习者的能动作用,淡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授业”的角色。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刚刚起步,大部分专业教师还不具备等同于行业能手的技术水平,于是,在项目培训过程中,许多指导教师对下达的任务无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咨询和解疑。尤其在评价过程中,缺乏行业工作经验使教师在评价学习成果时,仍将重点放在了考核学科知识上。
三、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一)实施企业认知实习,形成职业入门和概念性知识体系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先在校内为学生提供两年半的专业课程学习,再于毕业前夕安排半年左右的顶岗实践训练。于是,学生在接受岗位专业训练前对未来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工作没有任何了解的途径,只能茫然和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看似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实际上抹煞了学生对岗位认知的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学生建立对不同职业和岗位的联系。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之前应对未来的职业有一定的预备知识和预备经验。根据这一思路,在专业学习开始之前,专业应为学生提供为期2个月的企业认知实习,通过实践,职业初学者能了解到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地位、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该岗位与其它岗位甚至其它职业的关联性。通过完成企业认知的工作任务可以使学生概括性地了解该职业,并且加深理解该职业的工作流程,从而帮助学习者了解职业轮廓并获得相关职业的入门和概念性的知识。
(二)接受系统化的技能训练,获得职业工作的重要技能
学生对本职业有了概括性的认识之后,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专业向职业高级初学者提供系统化的技能培训。这些培训项目应具备关联性和层次性两个特征。所谓的关联性指的是提供的培训项目不但要考虑到特定岗位所具备的重要技能,更要考虑到为提交工作成果所必需的跨职业、跨岗位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培训项目的层次性则体现在专业应遵循企业的工作流程,在不同阶段,针对学习者的能力差异性安排不同的实训项目[3]。
以福建信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校内实训项目的开发为例,由来自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项目开发小组对学生未来所处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外贸公司要顺利地完成一次完整的对外贸易活动,其流程涵盖了产品取样→产品参展→沟通和谈判→产品生产→进出口相关的手续办理→货款支付等重要环节。在此流程中,员工的活动半径不单单局限于外贸公司内,更辐射到了工厂、国际展会、海关等行政审批部门。要完成工作任务,学习者不但要掌握与岗位相关的关键技能(如双语应用能力、函电和单证的制作、通关手续的办理),还要具备跨文化的沟通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常见的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电脑软件的使用)、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交技能。于是,考虑到学习者的不同学习能力和项目前后的衔接问题,专业为大一同学提供涉外商务礼仪及自动化办公培训;为大二同学提供进出口业务综合办理和国际会展训练,为大三同学提供跨文化商务沟通和“校中厂”、顶岗实习的训练。
(三)提供非常规的工作任务,逐步形成以经验为基础的专业化系统知识
通过系统化的项目培训,学生已经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并能熟练地完成标准化职业情景下的工作任务。但是,现实工作环境中遇到的问题常常更为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靠现有的规则和解决方案,还需要有一定的从业经验来帮助学习者形成对非常规任务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
“校中厂”和企业顶岗实习便能够为学生提供积累工作经验的实践平台。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外贸公司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经过系统项目培训过的学生,以公司外聘员工的身份参与到业务处理任务中,在不断解决非常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行业工作经验和专业化的系统知识。
四、实训体系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缺乏行业专家水平的指导教师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不到10年,大部分的师资都是由英语专业教师通过自学转型来的。虽然企业实践也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但大部分教师仍无法像行业专家一般指导学生实施跨岗位、跨职业的非常规任务。为此,在“校中厂”项目中引入一批来自于行业专家水平的外聘指导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外聘教师是来自于一线岗位的技术能手,不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在指导过程中,不但能快速地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还能将其丰富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外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也为校内指导教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经验的平台。
(二)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的不断变化
商业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发生很大的转变,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外贸行业的交易模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作为技能型人才的提供基地,高职院校有责任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培养出紧贴时代脉搏,符合行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为此,每年组织教师进行市场跟踪和调研,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邀请由来自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地修改是非常必要的。
(三)企业的合作意向
如何为学校和企业构建一个“双赢”的合作机制一直是困扰专业发展的问题。在目前国家没有相关政策指导的情况下,要让企业真正地参与到职业培训中来,专业首先应向企业提供一些有吸引力的条件,只有激发企业的合作热情,才能保证工作导向式的实训体系的高效运行。
[1]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7):5-8.
[2]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3(5):31-34.
[3]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