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优化对策——新媒介环境下

2014-03-20

外语与翻译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职生媒介政治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1)

新媒介作为全新的现代化信息传播载体,包括网络电视、飞信、微博、微信等不同的媒体形式,用极短时间争取到的受众群体,传统媒体则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新媒介的使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职生,并且多角度、多层面地影响着高职生的思想意识、政治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从接受的角度对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与探索,是新媒介社会大环境的变迁提出的迫切要求。高职生作为一个活跃而先进的群体,自我意识日益醒悟,个人的权利、利益和尊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确认,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较以往更为强烈,他们在接受主体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日益体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因此,本文旨在重点分析新媒介环境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分析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提供优化对策。

一、新媒介环境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概述

在新媒介环境下,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中,接受主体(高职生)、接受中介(课堂讲授、媒体接触等)、接受客体(社会或社会群体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运行过程原理。从定义可知,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中介及接受环境是其基本的组成要素,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律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协同发挥作用,最终达到高职生整合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外化于行为的目的[1]。

在这个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高职生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在自我心理活动的作用下,通过反映和择取、整合和内化、外化和践行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心理接受过程,逐渐形成他们内在的思想观念和行事准则,指导他们做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这个过程经过不断循环往复,使得高职生的价值观不断趋于完善,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社会责任感增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所处的社会。

二、新媒介环境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动力因素

作为社会一份子,高职生具有各种需要,因此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不同需要占主导的情况。有人注重物质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最终拿到奖学金;有人更看重精神需要:政治参与、品德优化、潜能释放等,是为了让自己更好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人格更加完善,潜能更大程度地被激发。因此,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并引导他们积极追求高级需要,使他们能够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认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动力源于他们的内在需要,是以高职生这个接受主体为出发点的,是以接受主体为中心的自觉能动活动。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规范与社会道德要求等外在力量也会对他们的接受产生影响,是接受的外部推动力量,但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导向因素

高职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外在刺激信息,总是以自己内在的接受标准对接受信息进行衡量和比较,选择那些符合自己接受标准的信息进行摄取,而对其他不符合接受标准的信息忽略和舍弃,从而保证接受内容带有一定的价值规定、价值倾向和价值色彩,不断丰富和完善头脑中已有的价值观体系[2]。

高职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他们对很多事物仍然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不良思想所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积极研究他们的心理和接受特点,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与他们展开对话,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加工因素

高职生以自己独特的心理背景——接受图式为前提,在内在需要的驱动下,将那些符合接受标准进入头脑中的信息与已有的接受图式进行比较,对符合原有接受图式的信息则同化,使接受图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对那些不符合接受图式的信息则进行顺应的过程,改变原有的接受图式或建构新的接受图式以吸纳信息。

高职生的接受图式不同,对信息的理解角度就不一样,最终的接受效果自然不同。实际上,对某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高职生往往既不能同化也不能顺应,表现出认知上的不接受。要想让思想政治教育满足高职生们的需要并让他们真正接受,仅仅在认识上让他们接纳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其渗透于他们的情感深处,触动他们的内心,成为他们由衷喜欢的、乐于接受的和亲身实践的活动。

(四)调节因素

高职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依赖于他们的理性活动过程,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和整合,不断进行着内化加工。另一方面,高职生的非理性因素在整个接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时会更加明显[3],原因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高职生遇到的障碍往往不是认知层面,而是非理性因素方面:比如他们会出现认知接受而情感抵制并非完全接受的情况。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影响最明显的非理性因素是情感。

因此对高职生接受活动中的情绪情感,需要予以足够尊重并进行良好回应,时刻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及时排解他们心理上的困惑,让他们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新媒介环境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优化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动力因素的作用,积极满足需要

首先,满足高职生群体的需要应有针对性。高职学生的来源相对于普遍高校来讲,比较复杂一点,因此应从不同的角度(比如成绩、家庭背景、学科背景等)划分,高职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因此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需要。比如,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会有学业上的困扰,但他们也许会有人际交往等其他方面的烦恼;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整天因为学习压力而烦心、焦虑,势必会影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动机。因此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必须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对他们的需要进行疏导和调节,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动机。

其次,利用新媒介形式,满足高职生的需要。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创建班级 QQ 群、个人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时在线上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及时排解他们的消极情绪。对于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解除他们的困惑与不解,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他们对社会、对政府、对党的信任,让他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高校也应积极运用校园网、校园bbs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及时掌握高职生的思想动态,满足他们自由发表见解等方面的需要。

(二)加强网上引导,保证导向因素引领正确方向

首先,控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要不断完善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民网络行为的约束,为网络发展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基础。2013年9月份最新公布的网络谣言司法解释,相信会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形成威慑,保证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为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提供一个法律保证,使得他们不至于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从而更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新媒介行业要客观真实报道。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往往是信息的第一发布者,将事件动态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公众。对于发生的一些突发社会公共事件,他们需要对其进行客观真实地报道,不应该加上个人的主观价值倾向,对事件进行不恰当的宣传和引导,煽动公众情绪。

新媒介行业的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具有自律精神,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己,对一些暴力等不良事件要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客观分析并引导公众辩证看待,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担负起舆论监督和客观报道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不断给他们注入积极健康的能量,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保障。

(三)开展实践活动,借助反馈因素检验接受目标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理论一般都比较抽象,高职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内化成为指导实践的观念体系,须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高职生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志愿者服务、参观革命根据地、扶贫支教等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加深他们对社会及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完善他们的人格[4]。所有这些收获都是在课堂和课本学习中无法获得的,它们为高职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政治和人格保证,增强他们的接受动机,强化他们的接受行为,促进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目标。

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介开展活动。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高职生的心理接受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介创新活动形式,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活动,吸引高职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活动效果并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比如,可以在校园网、校园 bbs中开展网络微公益活动,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吸引高职生参与其中,通过活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奠定 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

高职生与新媒介的联系日益紧密,微博、微信、QQ空间、人人网等聊天工具和社交网站成为他们积极参与其中的平台。我们必须要不断转变观念并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介形式开展活动,吸引他们参与其中。

(四)充分利用新媒介,注重情感教育

首先,利用新媒介多种多样的形式,及时与他人沟通交流。微博、微信、QQ等工具,为高职生及时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空间,他们可以向他人倾诉自己生活、学习、交往中的烦恼,及时调节和缓解消极情绪。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避免了他们与他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时的尴尬,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自我保护。这也给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他们也需要掌握和运用这种新的交流形式,与学生进行线上的对话交流,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做好课后的追踪和引导工作,更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实中的条件,调控自己的情绪。周围的同学、朋友因为与他们有共同的话题而情感相通,高职生可以及时与他们沟通交流,面对面可以使沟通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室等都为高职生及时调节情绪提供了客观条件,高职生要充分利用这些环境条件为自己服务。

[1]谢勇.以学生为本视角下的高职思政教育接受机制[J].职教论坛,2011(1):71-73.

[2]闫乃鹤,孙藜玮.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优化途径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8-31.

[3]周晏.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优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1):54-55.

[4]高原平.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论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34-35.

猜你喜欢

高职生媒介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