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大学互动式教学效果的非课堂因素分析

2014-03-20孙西超陈华喜

外语与翻译 2014年3期
关键词:互动式大学评价

孙西超,陈华喜

(蚌埠学院数学与物理系,安徽蚌埠,233030)

政治、经济和文化为大学互动式教学提供了社会环境方面的支持,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互动式教学的方式和程度,但是,这种影响更多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在大学互动式教学的支持体系中,来自大学内部的支持体系对其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在内部的支持体系中,课堂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里要论述的不是如何实现课堂互动的方法与技巧,而是想就提高大学互动式教学效果的非课堂因素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大学互动式教学的制度支持

大学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而现阶段大学的教学大都由有一定传统教学意识的教师来实施,这样在实施大学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就难免会遇到来自传统教学观念方面的阻力[1]。因此大学互动式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制度作为保障。对那些不适合甚至阻碍大学互动式教学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改造、创新,为大学互动式教学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

(一)学校需要对大学互动式教学改革进行明确的政策定位

大学互动式教学反映了大学教学的本质,是进行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大学教学能否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关键在于能否能够成功实施互动式教学,是否能够尊重学生通过充分发挥自身已有的主体性进行互动式教学。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奖励制度

教师是大学教学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大学互动式教学无疑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大学互动式教学要想取得预期的成功,势必意味着教师要比传统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如果不对教师进行激励,仅仅凭借教师的教学良心进行教学改革,其效果不会理想,因此,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奖励制度。学校要求教师进行互动式教学改革,就要对那些能够成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做也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教学改革的成果。

(三)要创设学生自由选择的弹性教学制度

弹性教学管理制度能够从思想、制度和技术上保障学习自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学互动式教学的兴趣。弹性教学管理允许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而保证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公发挥[2]。目前,国内高校大学弹性教学制度主要限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即使在这一范围内的选择权利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大学应解放思想,逐步建立健全弹性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开放性、选择性和多样性。

二、大学互动式教学的评价导向

大学互动式教学改革需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作引导。显然,当前大学教学的评价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以建立与大学互动式教学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其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两方面。

(一)对教师的评价

在大学互动式教学评价体系中,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学业成绩和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应该以大学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效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3]。大学互动式教学的评价指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 学生的状态:学生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师生间民主、积极的交流;②互动的广度:在大学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励学生人人参与,特别要关心那些不善于发言的学生;③ 互动的时间:要保证课堂上互动的时间;④ 互动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有效的互动机会,让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多种形式互动相结合;⑤ 互动的质量: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抓住要点的能力,学生要有较强的互动意识,敢于质疑问难、发表意见;⑥ 互动效果: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能够触类旁通,更加喜欢这门学科。

除了评价内容外,在评价方式上也要更加重视对学生评教的合理运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对教师教学完整的评价。前两者是在大学教学评价中经常运用的评价方式,一直以来,它们对客观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教学评价如果缺少了学生评教,就不能完全反映教师教学效果的实际状况,学生评教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也是大学教学的一种互动。

(二)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各种用来确定学生达到教学预期的学习目标的程度的方法,既包括测验又包括多种表现性评价方法。通过教学全过程评价发挥评价对教学与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 。 对学生评价应该从教学前、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实施,精心规划的评价程序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信息,帮助教师对教学状况进行判断并做出更为有效的决策。大学互动式教学应该根据不同信息技术评价内容、评价目的选择和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大学所进行的很多考试,追求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种考评的结果性与教育的过程性产生了强烈的碰撞,而大学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标准是教育活动内在价值的展开,从而对教育过程起到规范与激励的作用,因此教学评价标准对过程因素的关注是大学互动式教学的需要,也是大学教学活动得以良好开展的需要。

三、大学互动式教学的资源保证

大学互动式教学所赋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要求有充足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提供保证。就大学互动式教学的要求来看,教学资源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资源的不足和图书馆设备的不足。同时,这种不足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而且更存在于质量方面。

(一)教师资源的保证

教师资源保证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数量和教师的素质两个方面[4]。先说教师数量,由于大多教师只能胜任一到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必须增加大量的选修课程,这样就需要大量增加教师的数量或者大幅度提高教师的素质。同时,为了保证互动的广度、时间、效果,很多原来合班上的课程就需要拆为单班上课,这也会要求增加教师的数量。再者,为了配合授课教师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和互动能力,这也要求更多教师参与大学互动式教学。但是由于财力、编制等方面的限制,在短期内增加大量教师是不现实的。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合理配置现有教师资源,同时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师素质从传统教学型向大学互动式教学型的转变。在大学互动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甚至决定着学生主体性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的保证

大学互动式教学所提倡的是学生人人参与互动,这种参与除了思维、情感的参与外,还需要行为的参与。它强调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发展自身,而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则是学生参与互动的重要媒介。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互动,要求学生在课前就要博览群书,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如果没有充足的前沿性学术著作,就很难保证学生在教学中高质量的互动。大学互动式教学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保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不仅要提供学生互动式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保证资源的正常运转,同时也要合理安排,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率。

四、大学互动式教学的氛围营造

(一)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各项活动

大学互动式教学必须借助课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加以丰富和深化。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和互动能力,从而能够大大促进大学互动式教学的效果。大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主体能动性[5]。大学生应参加多种活动,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有些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鼓励和资助学生成立各种活动团体,如,社区志愿服务队、校田径队、校足球协会等,为了搞好这些团体的活动,许多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在这种充满欢乐和挑战的活动中能够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巩固和加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团体协作精神,提高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而这些也正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所必备的素质。

(二)校园文化的创设

校园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存在的一种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与影响是广泛、深远而持久的,以致很多学者强调其教育价值,将其称为隐性课程。大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也证明:一所大学是否具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差别,除了具有良好的师资和先进的设备外,良好的学校文化传统和大学氛围也是导致二者差别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大学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团结合作的环境与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互动式教学的深入开展。

五、结语

大学互动式教学是一个以课堂为核心开放的系统。其实现需要很多内部和外部条件,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缺乏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环,大学互动式教学就很难实现,即使会有成功的个案,也很难作为经验推广。因此,在实践中大学互动式教学推行不力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够合理,更多的原因在于课堂之外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

[1]顾佳峰. 高等教育中的互动式教学——以北京大学“世界课堂”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4-27 .

[2]胡公启.互动式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管理工程师,2013(6):76-78 .

[3]郭丽丽.数学课如何做好互动教学[J].教育科学,2013(6):122.

[4]赵奇.高校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海外英语,2013(8):121-122 .

[5]刘杰,苏煜晴.小群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4):530-535.

猜你喜欢

互动式大学评价
“留白”是个大学问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如何打造自主互动式高中语文课堂
互动式设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