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企业文化和儒家思想

2014-03-20

外语与翻译 2014年3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学日本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以后,日本经济曾一度处于崩溃边缘,再加上这个国家原本资源匮乏,人们都认为日本要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才能恢复起,然而,不到三十年,日本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索尼”“松下”“日立”等日本品牌电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令世界震惊!

当日本产品迅速在各大国际市场拥有超高占有率时,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经他们研究,发现是日本的企业文化带来的日本企业高速发展,同时,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日本的企业文化一直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文化,从释义上看,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成员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的总和,是共同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情感和凝聚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复合体。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成长、成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本战败后,30年内就实现了恢复崛起甚至腾飞,重要因素就是其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是把企业内部力量统一于企业目标下的文化观念、价值标准、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等,是一种能够增强企业员工内部凝聚力的意识形态。这种文化汲取了儒家思想中积极向上的正面因素,同时又克服了那种忽视人的个人主体性的弊端。

一、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

中国儒学自传入日本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儒学已在日本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根据《日本书记》的记载: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年),百济(古国名,在今朝鲜半岛东南部)人王仁东渡日本,带去《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天皇使太子菟道郎稚子拜他为师,这是日本人学习《论语》的开始。在儒学最初传入日本的时候,没有形成深远的影响,甚至得不到朝廷的认可。直至6世纪中期,日本才开始有系统地接受中国儒家的经典和儒家的思想,而且那个时候的传播是有限的,仅仅只是在皇宫贵族阶层进行一定的传播,可以说是一种上层文化,根本不会与平民百姓相接触。在当时的情况下,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是当时儒学刚传入日本,中日两国的文化发展并不同步,短时期内很难相容合拍;二是受到汉文的限制,无法短时期内将汉文教会所有的日本人;三是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思想根深蒂固,儒学则重视道德伦理,根本没有办法使当时的日本人产生共鸣,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直接制约了儒学在日本的初期传播和发展。

但是,当时儒学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遭到明显的反对和排斥,而且,随着儒学传播力量的不断变化,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日本人也开始认识并认同儒学了。到了7世纪初,圣德太子试图改革,推行“推古朝改革”[1]。在圣德太子的大力推崇下,公元8世纪开始,日本大力推行儒教,提倡“孝行”,一度达到了全民都能背《孝经》的程度。儒学成为他们的知识教养和衣食荣禄之源。13世纪时,许多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和赴日的中国僧人,把宋代儒学也带到了日本,这些人都属于禅宗僧人,他们在日本传播禅学的同时,把朱熹、二程和杨雄的著作和思想介绍给广大日本民众,极大地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14世纪,出现了一批在传播佛教的同时还讲授儒学的禅僧,历史上把他们称为“五山僧侣”。他们几乎独占了当时的日本儒学。与此同时,在宫廷涌现出一批研习儒学的公卿贵族学者。到16世纪后,儒学就已经被定位为日本的官方哲学,这样,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对中国古典思想进行全面研究的思潮已经在日本悄然兴起。儒家思想的思想范畴是以家为中心,进而以国为家,但是日本人将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把家的概念扩展到企业和组织的范畴,最初的儒家思想迅速发展成了企业的文化基础。

二、儒学对日本近代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日本著名的工商企业管理书《论语与算盘》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日本民族特别渴望成为强者、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他们崇拜强者、能者,鄙视弱者与无能者。1853年美国舰队轰开了当时较落后的日本国门,日本人并不把它当成一种耻辱,反而拜美国为师,吸收西洋文化,在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变革,日本企业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应该是从明治维新开始。当时,政府把大量的企业廉价卖给私人,武士阶级的特权随之被废除,于是,大量的武士就只能进入当时的工商界,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武士投身于工商业活动,“忠君奉公”思想逐渐转化为忠于公司、忠于职位,成为企业的凝聚力和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正是这种带有儒学色彩的思想融入,催生了日本近代企业文化的形成。

(二)日本企业文化对儒家思想的汲取

1.汲取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提出“人即资本”观念

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仁”学思想首先表现为“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儒家思想核心。而现代企业中流行的“人即资本”口号,是“仁者爱人”思想的引伸。当今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价格竞争,也不仅仅局限于质量竞争,严格意义上是企业的整体服务竞争,更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日本企业文化把人作为企业的中心,其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以“以人为中心”。在日本企业中一直实行的年幼序列制、终身雇佣制以及重视对在职职工的教育与培训,在工作中访求人才,提拔、重用有才能的人,根据公司的盈利情况不断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并信赖雇员,在对于公司内部问题的处理时,都是从提倡忍让、注重团结和倡导尊重他人等为出发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2.汲取儒家“诚信”思想,树诚信精神

儒家历来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诚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思想。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许多日本企业也都强调诚实信用,并将此比作无与伦比的“财富”,视为企业的立身之本[2]。真心对待顾客,真心对待工作,真心对待员工,真心对待股东,真心对待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日本企业,大部分以诚实信用为本。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为什么日本能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实现经济的腾飞。

3.汲取儒家“自强不息”思想,树创新精神

《周易》乾卦《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几千年来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奋进,体现着“强我中华”的进取精神。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既强调勤学苦读,更提倡“存疑”创新[3]。日本企业的拼搏、奋斗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全世界内是享有盛誉的,基于传统的生存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日本企业上则特别推行反求工程、创新工程,即把各国同一产品的优点、缺点列出来,然后集优于一身,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创新求生存。

三、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儒学思想传承的现状

儒学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中发挥了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儒家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的社会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在我国隋唐时期形成的著名的“东亚文化圈”,其核心就是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直到今天,儒家教育思想在推动东亚诸国如新加坡、韩国、日本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显示了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儒学在历史上又是屡遭批判的,近代以来尤甚,至于“文革”时期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今天,一味效法外国,向西方文化学习,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把握、了解和结合,必然并且已经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缺陷和损失。目前, “中国面临的是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完全解体,因而传统文化也就成了一个像西方文化一样的他者,一个完全异质性的存在。作为一种血缘,一种无意识性的因素,传统尽管仍然在中国人的性格中保存着(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但它作为一个以天道循环为终极依据,以儒道互补为价值结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文化整体却可以说彻底解体了。[4]”

(二)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目前中日文化差异在于:中国文化功效胜于日本,但其中封建糟粕影响较大,中国的人情社会尚缺乏市场经济的良性环境,尚未建立良好的现代管理制度。而日本对文化的功利主义胜于中国,注重实际矛盾的解决,这也是日本企业发展明显高于中国企业的所在。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的启示有:

1.日本企业文化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日本企业文化强调经济利益和报效祖国、社会责任相结合。而中国除了少数大型品牌企业外,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单纯的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很难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而日本企业在其最初发展时,就已经肩负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从而兼顾了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5]。

2.注重“理性化制度”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与互补,塑造中国的特色企业文化

各国国情不同,中国因此不能生搬硬套别国的方法,而需要选择性地加以利用。日本企业将西方理性化管理制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中国企业也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市场实际,塑造独具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3.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弱化雇佣意识,塑造职工企业命运共同体

我国企业的利益经常是与员工的利益脱节的。于是,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好集体的作用,没有集思广益,而且,员工之间的沟通、协调也不够,人才搭配自然就不太合理,打造高效工作团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日本企业文化就注重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值得借鉴。

[1]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王中日.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3]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刘泰然.中国文化一个有待深思的问题[N].文艺报,2002-06-05.

[5]陈敏华.冷战后中东极端组织行动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儒学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儒学交流在路上
《黄金时代》日本版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