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设计思考
2014-03-20
(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自古以来我国以农业大国著称。经改革开放近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建设快步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朴实、大方、优美的乡村景观设计理念,以城乡比较的方式,鲜明地展现出乡村特色的美,不仅能够唤醒农民内心深处热爱家乡的基本情感,还能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从而引发出建设家乡的热情。但当前我国的乡村景观设计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探索、研究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乡村景观特征及现状分析
我国传统的乡村聚落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奋斗创造的,是以自然-社会-人关联起来的居住单元,是由相对单纯的城乡关系,经过自我循环模式和自我发展经历形成的社会形态,它的结构既复杂又广泛。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形成背景不同,不是经由专业设计人员设计的,没有基础的“理想的规划”,它是由当地村民根据地形和农耕文化这些特定元素,充分发挥了其独立自助、精神思想自由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并建设的,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乡村最大、最吸引人的特色就是乡村田园风光中那种恬静、优美的愿生态建筑特色。如果这种原始的自然风光能够被保留,田园环境资源特色被合理的开发利用,让传统的民居和农村特色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农耕之美的魅力也将被充分释放[1]。不管是一望无尽的稻田,还是层层叠叠的丘陵,在景观中,都是给人视觉的一种强烈冲击感。
工业生产曾一度对于乡村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污染。这是因为很多污染严重的企业,不仅将厂房建在了投资成本相对较低的乡村,有些还建在了乡村河流上游的位置,由此导致的河流下游土地无法耕种的事例不胜枚举。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应该在规划工业生产区域时,以科学的方式使其分布在特定区域内,保证其与农民住宅以及农业生产具有相对安全的距离,使二者之间互不影响,互不矛盾,和谐发展。这样不仅可以让污染管治更加方便,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极为有利。
作为一种传统的居住形式,乡村的住宅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衍变,已经形成并具有了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性。改革开放至今,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到提高,乡村的新居建设也越来越普遍。然而,目前很多地方住宅的的建设仍然是由农民自搭自建的而成的,这类建筑无论在格局、色彩、样式等方面都基本相似,没有新意,缺乏综合的规划和设计[2]。这些建筑建成后与周围的环境不协调,不搭配,有些还对周边的优美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用,不利于继承并发展其所在地传统民居的特色,不利于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和地域背景特色。因此,乡村景观设计应该坚持以环境为中心、以人本为的文化理念,在追求外观设计的美观性、新颖性的同时,又使民居建筑的布局做到合理有序,并充分考虑建筑所能够体现的节能、文化、现代等功能,将乡村特色完美融合其中,在搞好单体住宅设计的同时,兼顾村镇总体规划。
二、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设计要从景观生态学出发,根据乡村及周围情况探索合理改造和利用,体现环境优化和保护管理的乡村景观设计理念。
(一)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原则
就乡村景观特色来说,农业、乡村元素的关键词语是自然、宽广、传统,而城市景观特色的关键词则是现代、娱乐、多元。我国乡村文化是一种纯粹的文化,主要是由于我国当前乡村文化受农耕文明的影响很深,整个村落和都是以姓氏为纽带的,如有些村子里的祠堂、宗族长等,乡村社会中的熟识的人际关系,相较城市而言有很大的不同[3]。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可以给我们以借鉴。以法国为例,其乡村布局一般围绕教堂聚集密集分布。而且,其民居大都被农田和树木所包围。其他一欧洲国家以及日、韩等国的乡村景观和城市之间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乡村生活非常惬意,许多乡村地区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佳人居环境。
结合国外城市及农村的发展的经验,采用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原则符合我国的城乡发展当前的实际情况,根据“生产发展模式、生活的富余状态、民风文明、乡村整洁干净、有高效的管理”这一发展要求,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农村的新建设,使城乡实现差异化、协调性发展模式。
(二)整体性原则
乡村的景观设计与计划应当坚持区域经济建设的组织形态,在设计规划中必须有整体性意识。也就是说,景观设计时,首先要对乡村的地区情形、地理位置、基础设备建设、旅游性能、乡村发展状态机竞争形势、未来发展需要、上级政府要求、自身定位等不同角度实行全方位、多思维及深层次的研究与分析。在取得充足系统的资料、在保障设计方案的可执行性前提下,确立目标和整体架构。一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乡村景观的功能布局,做到从整体布局出发,加强其有机整体的协调性与连接性,尽量使功能、属性各不相同的各个乡村空间在整体形象、风貌上保持和谐一致;二是全面系统分析农村生态资源,在景观布局及生态建设中,不断完善生态景观的整体性与持续稳定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所有乡村都有自身的特质。因为地域差异,其自然条件的景观资源也不同。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对自然山水等地形特点、人文典故、民族风情等因素的通盘考虑,在全面挖掘挑选过程中,通过优势特征的结合,建立各自全新的主题[4]。这一主题一般都是建立在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其立意通常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意,景观情感与主题建造凸显得更为真实。乡村间的差异和自我特性将丰富旅游资源,使旅游者将有更多的兴趣体验,旅游品质将有更高的保障。如川西农耕文化建设,这个主题中就包含了很多内容。根据“耕”“渔”“读”“樵”这四种涵义不同的农耕思想,就可以从四个角度做相应的主题景区规划与设计,使其景观设计有鲜明的特色,整体形象更具创新性。
(四)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原则
由于工业污染与高强度的农业耕作生产,加之资源过度的开采,目前我国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要想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5]。
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景观的规划还是生态建设,一方面很多人依然死守传统的建设方式,追求复古;另一方面很多人一味追求西化,全盘照搬西方的建设模式,没有从美学、城乡差异、不同地域的功能需求等这些方面去考虑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事业遭受损失。因此,新农村的建设应该依据科学发展观稳步发展。
[1]王得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67-171.
[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杨世瑜.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与发展模式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70-78.
[4]曹水群.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辨析[J].生产力研究,2012(3):25-26.
[5]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色议[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3):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