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课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意义与路径探究
2014-03-20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8)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加理性务实,更加注重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诸如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就业软实力”。主题班会课作为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的学生活动之一,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一个有利平台。我们要巧妙依托主题班会课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一、就业软实力的界定及现状
(一)就业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它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1990年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提出后便受到广泛关注,甚至用来形容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一词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影响力,主要是指除硬实力(具体表现形式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等)以外的个人综合素质。它是隐性的,是一种持续的作用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活动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就业软实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非常凸显,它既决定其职业竞争力的形成,也影响其就业硬实力的发挥[1]。
(二)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项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软实力的调查显示:一方面,80%以上的大学生只注重学历文凭、资格证书等硬实力的培养,而 70%以上的大学生不能自觉提升其就业软实力。另一方面,85%以上的用人单位除了注重毕业生的硬实力外,更看重应聘者的就业软实力,比如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软实力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教育过于追求应试教育及学历文凭,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情况总体关注度不够,更别说提供相应的政策与资金保障了;另一方面,现代化市场经济催生了自由职业、合同工作、兼职工作、网络工作等新的就业方式,也促使人们的就业、择业意识发生了根本改变,但在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比较滞后,不能主动顺应社会需求及时提升就业软实力。
二、主题班会课的界定与现状
(一)主题班会课的涵义与特性
主题班会课是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围绕特定主题所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它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学生活动之一,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主题班会课与思政课程、社会实践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比,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比如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构紧凑等。辅导员如果能有理、有利、有节地组织好主题班会课,必将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2]。
(二)主题班会课开展的现状
随着信息的现代化和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主题班会课固有的教育功能逐渐弱化。一项关于主题班会课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认为主题班会课流于形式,意义不大,没有起到它应有的育人效应;近 70%的学生认为班会课上辅导员的说教味道太浓,说教时间过长,效果差并且形式也很刻板。目前高校的主题班会课的主题太过随意,内容也严重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其现状几乎可以这样来形容:一旦遇到社会热点问题或校园突发事件,辅导员必定会被要求召集学生开展主题班会课,这样就形成了主题班会课的主题随意性较强,频率过高的局面。
三、主题班会课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意义及路径
(一)主题班会课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向社会人、职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高校除了对学生开展优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组织系统而科学的主题班会课不仅能为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升。实践工作中,辅导员结合系列班会主题,运用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灵活采用诸多贴近大学生的班会形式,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3]。其中的组织、策划、发言、讨论、演讲、辩论、表演、模拟招聘、拓展训练等环节都能大大增强大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其就业软实力和社会竞争力,并获得将来事业上的成功。
因此,将主题班会课与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大学生自信成功地展示自己,一方面能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还能培养专业岗位知识能力之外所必需的就业软实力,最终促使其顺利就业。此外,它还能促使研究者对与学生发展内涵相匹配的教育机制及方式进行有效探索,能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主题班会课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实践路径
第一,明确职业培养理念,为主题班会课的开展提供制度与资金保障。美国著名职业研究专家金兹伯格在她的职业发展理论中指出:职业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选择”的,是基于人们的职业观念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它伴随着人的身体和心理一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职业培养理念应当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设定具体的方案循序渐进。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理念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校重视不够、教育手段单一、实效性不强、缺乏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队伍等[4]。因此,高校应明确主题班会课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要组织和会同学生管理部门科学修订《学生手册》,编写、出台《关于开展主题班会课的实施意见》《学生工作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另一方面由学生工作部(处)牵头统一编写主题班会课的提纲、计划、考核与评估方案,定期对各院(系、部)主题班会课的开展进行督导,以此为主题班会课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学校还需要从资金上提供切实保障。高校可以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划分专项经费,以此来保障高质量的主题班会课的开展。
第二,确保班会课内容科学、系统,主题鲜明有针对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在集体的教育目标中,既有远景性的,又有中景性的和近景性的。因此,高校必须要从源头上确保班会课的内容科学、系统,主题鲜明有针对性。大学生活较高中生活而言,其形式、内容更加丰富,除学习外,社会形势、学校活动、生活问题、时事热点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班会主题。在高校自身的工作安排和班会规划的总体要求下,辅导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年级、心理、需求等因素来统筹班会主题,并自始至终贯穿“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素质与能力——顺利就业”这条主线。至于班会课内容,可以这样统筹:大一新学期主要涉及自我认识、爱国爱校爱班、《学生手册》学习、理想信念教育等主要内容;大二大三涉及 “三观”教育、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情绪情感管理等主要内容;大四阶段尤其是第二学期,要加强“职业人、社会人”的转轨教育。当然,大学期间始终不能忽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第三,健全辅导员学习、进修与晋升机制。辅导员是主题班会课开展与组织的主力军。健全辅导员学习、进修与晋升机制,可以使辅导员这支生力军真正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指导者和服务者。首先,高校要积极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加强其主动学习意识,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努力做到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以此来提高辅导员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其次,高校要为辅导员多搭建培训与交流的平台。再次,在职称评聘和职位晋升方面,学校也要对辅导员适当做些政策性倾斜。
第四,力求主题班会课的形式多样化。90后的大学生身上普遍表现出自我意识强、知识面广、更加追求民主的特征。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喜欢参与并希望在参与中体现自身的价值。辅导员在开展主题班会课时,要尽量形式多样化,以此来增加吸引力和参与度。辅导员可以参阅学者张锐在《主题班会形式综述》中归纳的十二种主题班会课形式,即模拟扮演式、咨询答疑式、专题报告式、节日纪念式、现场体验式、经验交流式、成果汇报式、才能展示式、专题辩论式、实话实说式、娱乐表演式、总结归纳式。主题班会课的形式多样化,不仅可以使课程本身构思精巧和内容丰富,还可以提升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提升主题班会课质量的效果。
第五,凸显90后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90后,独生子女较多,其特有的群体主体性特征比较明显,比如理想性与功利性兼有、开放性与自我性交错、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自信性与自卑性交替等。组织主题班会课时,辅导员除了遵循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还应充分尊重大学生浓郁的主体性特征。比如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时,辅导员就要结合考虑90后大学生理想性与功利性兼有、开放性与自我性交错的群体特征。辅导员还可以借鉴和运用SWOT分析法、生涯决策平衡单、5W法等科学的决策方法,科学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审视自我、探索自我、提升自我,从而激发学生发展自我的内在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第六,建立健全主题班会课督查、评价与反馈制度。为了使主题班会课不流于形式且效果突出,高校学工部门要建立健全主题班会课的督查、评价与反馈制度,以此推动主题班会课的建设水平螺旋式上升。高校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学校要统一印刷专门的班会课活页记录簿,便于做班会课记录,也便于检查与评估;二是学工部组织全校(院、系、部)学管系统的相关领导定期进行检查与评价,将检查结果纳入经济责任考核,并按一定比例挑选富有代表意义的 A等主题班会课作为标竿在全校(院、系、部)进行推广;三是组建专门的督导小组,不定期深入课堂进行切实的督查与指导;四是不定时在大学生中开展主题班会课的问卷调查,并定期召开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座谈。学工部门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及时对班会课的主题、内容与形式进行科学的调整。此外,高校还应加强校企合作,邀请部分企业和社会人士参加学校的主题班会课建设会商会议。
[1]张筱荣.主题班会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4).
[2]李俊玲.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大学生主题班会为载体[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
[3]魏银霞.高职学生软实力的内涵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4).
[4]贾立敏.论职业生涯理论与高校主题班会的有机结合[J].唐山学院学报,201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