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谷爆”下的澳門旅遊應何去何從

2014-03-20聞言

澳门月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遊客旅遊問題

聞言

2月中旬,鄰埠香港繼有政治團體建議港府引入遊客陸路入境稅;再有百名港人發起“驅蝗行動”,引起兩岸四地極大關注,官方媒體紛紛對此加以譴責。上述兩起事件不僅打擊了當地旅遊業聲譽,損害了香港的國際形象,同時,也將香港旅遊業“爆煲”這一話題推向輿情最高峰。

其實又何止香港,同樣為內地同胞趨之若鶩的旅遊目的地——澳門亦是飽受“爆煲”之困擾。每年來澳旅遊和經商的人數近三千萬,他們在澳遊玩的感受與本澳居民友善與否都有著直接的關係。一言敝之,如今香港社會上演反內地同胞赴港遊情緒日益激烈,一水之隔的澳門絶不可抱著隔山觀火之勢,而是應該藉機反思澳門當前旅遊業存在的問題及警惕潛在的危機,以積極尋求未來旅遊業如何掌舵的問題。

旅客“谷爆”澳門

利大還是弊大?

眾所周知,澳門地小人也少,加之長期以來都是微型經濟體系,幸好回歸後,得到中央大力支持,澳門這座賭城才得以迅速做大做強。每年近三千萬來澳消費遊客中,逾六成都是內地同胞,據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內地旅客在澳門的消費數字最高,人均消費逹2801澳門元,堪稱澳門旅遊消費“主力”,幾乎主宰著澳門的經濟命脈,這是潮退石出的淺白道理。

回到現實中,每逢節假日、週末,澳門各旅遊景點都是人潮人湧、摩肩接踵的逼爆局面,令本地人寧可退避三舍,外來遊客亦對澳門既愛又恨,這些複雜的情感正正反應了當下澳門旅遊業所面臨的困窘,而且一日得不到拆解,這種糾結必然繼續存在。尤以遊客必到的澳門市中心新馬路至大三巴牌坊一帶,每到旅遊高峰期遊人總如潮水般,湧往新馬路,湧往議事亭前地,湧往大三巴,除了在金舖、名錶店、手信店、化妝品店瘋狂購物之外,還有就是在“羊群心理”促使下,在人潮簇擁中走馬觀花“觀光”一番。

議事亭前地過去是澳門政府及社團舉辦活動的休憩地點,但回歸不到數年,這裡已成為遊客築成的人海佔據地,由“噴水池”周邊,玫瑰堂前,到大三巴牌坊腳,到處都有一波一波疲憊的遊客席地而坐,世遺景點徒然成為遊客拍下照片紀念“到此一遊”的佈景板。於澳門居民而言,噴水池、新馬路、大三巴都早已褪出人們的生活,連新馬路也成為不屬澳門人的商業街,而是遊客購買奢侈品的“金馬路”,本澳居民心中的落差自然油然而生。

若以“一(居民)退一(遊客)進”,來形容新馬路十年巨變最適合不過。在這一過程中,澳門人的失落感和遊客的大軍壓境,形成極大的對比。居民與遊客之間一切的對立和矛盾,亦因此而起。當人們把問題定格在遊客身上時,甚至產生“蝗蟲來了”的偏激思維,他們全然忘了遊客對澳門所作的貢獻這一根本了。回到內地同胞的立場來看整件事,大家本為同胞,送錢上門反遭嫌棄,這是什麼道理?於特區而言,遊客不來了,博彩旅遊業首當其衝,而導致澳門社會經濟迅速下滑,甚至一落千丈,這些並非杞人憂天。所以,若因飽受“旅客谷爆澳門”困撓而遷怒於遊客的話,這麼做既不理智,也是傷害了內地同胞的感情。

澳門地方細少,加上旅遊景點集中,數千萬遊客大軍壓境,令城市空間受壓是必然的,對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也是事實,但針無兩頭利,我們應該看到旅遊業帶動澳門經濟騰飛,及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造福澳門,這就要求廣大市民要放眼長遠,在眼下的利與弊兩者中取個平衡。

旅遊承載力考驗政府管治智慧

過去,曾有學者以“粗放式”來形容澳門當下旅遊業,以期引起各界的關注。近年,關於旅遊“承載力”一詞,日益頻繁地呈現在官方、坊間的視野中,每年內地黃金節假日及農曆新年前後,承載力更升溫為大熱話題。

2月中旬,行政長官崔世安再被問及春節期間本澳承載力問題時表示,政府跨部門將開展持續調研本澳旅客承載力工作,強調政府並非盲目追求旅客數量的增長。近年專責特區旅遊發展的旅遊局,在分區分流分點旅遊方面積極應對,並且有循序漸進的成效,這點相信政府和坊間都有所認同。然而,去年9月推出“論區行賞”的四條步行路線至今反響不佳,甚至反彈聲音也是時有所聞,當中主要是針對路線旅遊配套設施欠缺,宣傳推廣力度不夠等等,但對於四條路線本身持支持的取態。由此,可見當下,政府部門推動旅遊的工作和思路都是符合實情的,唯獨是欠缺深度和廣度,加以改善才有助力推澳門旅遊走向符合居民和遊客的期望值。具體來說,在硬件和軟件上,都有待大做文章,可建議如下:

(一)維持各出入境口岸周邊的交通服務,尤其是直逹各賭場酒店的發財車一定要足夠,做到快速將入境旅客送逹各賭場酒店。針對當前社會各界對賭場巴士增加路面壓力頗多怨言,當局只能軟性調整班次,不可強行減少賭場巴士數量,更不可將賭場巴士企圖交由某一部門統一管理,若如此,只會到時比公交巴士服務更混亂,以致“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後遺症。

(二)政府持續闢建新的旅遊景點,豐富現有景點的配套設施,提升景點的輻射能力。這一方面,以當局於大三巴牌坊後側的停車場及高園街公務員大廈拆卸後空地,闢建供遊人歇腳的露天休憩廣場,密密集集放滿數十張室外長椅,相信足以容納數百人,雖然如此規模有些突兀,但卻大大便利了廣大遊客,更重要的是疏導了聚集在大三巴牌坊前地的遊人,故值得向其他景點推行,如在新馬路、媽閣廟等遊人如織的景點,試行闢建供遊人專用的休憩廣場,可解決遊人勞頓之苦,也可減少了對附近居民的幹撓。

(三)增建更多酒店旅館,提升接待旅客能力。據政府有關部門公佈數據,現時酒店房間數目有2.8萬間,截止去年第4季,施工及審批中的酒店項目逹43項可提供2.6萬間客房。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按照譚伯源司長曾經所言,未來路氹城各大綜合度假村落成,每年遊澳旅客將有望逹六千萬,即現時三千萬遊客有望會番多一倍,按推算現有酒店房間也要加多一倍,才能滿足“財神爺”譚司長的遠大目標。否則,六千萬遊客都逃離澳門往珠海和橫琴廉價酒店居住,各大出入境口岸加大一倍也難以承受,屆時,整個社會關注的問題就不是承載力“爆煲”的簡單問題了。

(四)採取景點人流管制,保護旅遊質素。今年新春期間,當局吸取去年農曆年新馬路一片混亂的教訓,而實行單向人流管制,取得了預期的成效,不僅旅客滿意,市民也滿意,這就說明,警方於特別日子採取人流管制措施是能有效分流龐大人流。日後若以此措施推行至其他時段及其他景點,一定可疏導各景點“承載力爆煲”這一老大難問題。

(五)對居民區、遊客區要分開錯位發展,將遊客引導去宜遊的旅遊區商業區,而把宜居的居民生活空間還給居民。若當局為了分流遊客盲目地開闢更多的旅遊景點,而無限度把大批遊客引入居民區,既佔據了道路,又佔據休憩場所的話,只會令本地居民連喘息的空間也沒有,視覺上疲勞,身心也倍感疲憊,又何來有對旅客友善的興致!這也是當局不可迴避的民意取向問題。

澳門定位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更應該以宜居宜遊為目標,而不是單純發展一個“遊客所到之處人流必爆,遊客和居民都怨聲載道”的旅遊城市。而且,當更多的埋怨不滿情緒日益積累,相信也進一步挑戰外地遊客和澳門居民的容忍力底限。民情民意若有一日終極爆發,後果不堪設想,到時對本澳旅遊業的衝擊,對本澳旅遊城市的形象,及對兩地人民的感情都將是有所傷害。在這一過程中,倘政府始終都不願意去正視承載力問題,或者執意抱著承載力不是問題的心態,眼中僅有經濟發展單一目標,而無視憤慨的民意的話,只會令民怨進一步加深,如此,構建宜居宜遊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這一目標,也只能淪為年復一年蒼白無力的口號了。

猜你喜欢

遊客旅遊問題
㝬叔吴姬鼎釋讀及有關問題
敦煌文書P.2704“一七”、“二七”之釋讀及相關問題
説幾件宋器銘文並論宋國文字的域别問題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2017年全球旅遊投资将超839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