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问题
2014-03-20赵俊杰
赵俊杰
(霍邱县国土资源局 宋店国土中心所,安徽 霍邱237400)
地籍测量是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性工作,其测量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地籍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的好坏,所以要认真对诗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地籍测量中界址点的计算、宗地面计算、成图等工作都要依靠详细的地籍数据, 同时面对每平方公里的上千个控制点或图根点,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采集流程,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都是相当繁杂的,因此我们要对地籍数据的采集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完善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工作,为地籍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和质量保障。 本文从地籍测量外业的控制方案出发,论述了地籍测量的数据收集及处理,并详细的分析了地籍测量采集数据的质量控制。
1 地籍测量外业的控制方案
地籍测量的外业工作主要是对地籍进行权属调查,并通过测量和数据采据来获得地籍信息,其工作量较大,测量内容较多,实施过程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 在外业实测时需要申报调查勘测方案,作业组实施全方位的作业模式, 这可以有效的防止误差或遗漏现象的产生,从而确保测量和采集的地籍数据准确可靠。 目前,我国的地籍数据采集主要依靠全解析法进行作业,通常利用外业数据软件进行,如:EPSW测绘系统、CASS 系统、DRMS 系统等,其数据采集的过程相同,都是以界址点、地形点、控制点为基础,通过输入编码及连接信息来绘制初步的草图,并把采集数据录入到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中,编辑数据和绘制地籍图,最终把完整的地籍数据入库。 地籍外业控制中要注意地籍元素的核对,然后经具体的测算后方可绘制地形图,地形图绘制前应对草图进行制作,注意选用最佳的测算图形,以减少成图数据的误差,在未知点坐标测逄中要注意引入已知点和勘丈边,提高成图效率,对界址点和界址线都做长度检核或坐标校核,避免人为采集的误差。
2 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
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是以宗地的关系位置图和编宗地号为基础,突出宗地边长、界址点、关系图的采集与绘制。
2.1 数据采集
在地籍测量数据采集过程中要对现场宗地的界址点进行设置,同时丈量宗地的边长并填写相应的调查数据表,然后绘制宗地草图。 数据采集时要表现的宗地关系的位置,标注好宗地的名称、地号、界址点坐标及顺序号,对权属信息要录入到计算机中分街道进行存储,形成宗地的属性文件。
2.2 界址点的采集
在界址点数据采集时要依据宗地的权属关系进行调查,通过实地的核实找出相应的界址点,并在关系图中标明点号,利用全站义测出界址点的实际坐标值加以记录,同时把点号、街道等采集数据的编号录入到计算机中。
2.3 地籍要素
地籍要素在数集采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采集中要结合权属调查表中的地物点、线、界址点的数据进行采集,然后根据地物数据转绘到地籍图上,对于绘成地籍图也要进行修测。 地籍图中所有的地籍要素要有体现,如居民房屋、楼体、铁路、公路、桥涵、管线等。
3 地籍测量采集数据的处理与输出
3.1 采集数据的处理
对采集后的界址点坐标文件进行处理,对宗地属性文件和地物要素数据应利用软件进行转换,生成可供处理的宗地图和可供剪切的文件,方便日后地籍图的成图,同时对分幅地籍图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输入地籍图的文字与信息,强调分幅图的绘制质量,对调查的区域或街道应进行统一规划,利用解析法推算出区域的总面积,并根据界址点坐标算出各街道的面积。
3.2 采集数据的输出
采集数据的输出应根据实测后的坐标进行解析法的计算,然后对数据进行输出处理,把界址点坐标文件转换成中间文件。 对于各街道内的水域、道路、管线等非宗地面积的区域,利用求积仪进行计算,并比较宗地面积与非宗地面积,一般比例应小于1:400,并把比较结果输入到计算机中。 面积统计应对各街道宗地面进行汇总,并打印宗地面积的汇总表,然后依据地类代码进行各区域的分类,统计完成全区的分类面积统计。 输出后的数据也要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存储,并建立区域性的地籍数据库。
4 地籍测量采集数据的质量控制
4.1 采集数据与底图的核检
采集数据需要与底图数据进行比对,首先应对数据采集的精度进行检查,以矢量数据为基础,对矢量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检对,核查要素包括:位置误差值、超限值、坐标值、数据图像清晰度等,分幅接边的精度也要进行检查,尤其是边界图形之间两图是否有缝隙或重叠现象,相领区域的要素属性是否一致等。 分幅采集数据也要进行要核查,核查包括:线状地物、地类图斑、点状地物权属界线等,同时注意检查点状地物及要素是否有遗漏,权属界线位置、属性、关系是否正确。
4.2 拓扑结构检查
对于地籍图来说,单层的拓扑检查是非常必要的,这是采集数据准确性的重要体现,所以必须对拓扑图进行核检,检查内容包括:点状数据的共点检查,自相交检查、悬链检查、岛与洞的检查,其中扑拓图检查中还应对拓扑的逻辑性进行检查,如:界址点与界址线的叠加检查,房屋与宗地的叠加检查、行政区与行政区界线的叠加检查等,区分叠加数据,为成图打下基础。
4.3 属性检查
地籍数据的属性检查非常重要,因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地籍数据往往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一定的误差值,有时还会因人工录入而改变地籍属性,所以必须对采集后的地籍数据进行属性检查,同时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的要求,也要对界线、区域、坡度图、线状地物等图层和数据进行属性检查。 检查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各图层字段值填写是否合格,字段长度及类型是否符合标准;图层类型及要素代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地类编码及地名是否与行政区域保持一致;行政界线的类型、界线性代码、界线属性、界线值是否符合字典要求,同时对坡度级别、地类编码属性代码等要素进行检查; 扣除地类面积检查应根据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检查,强调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一般扣除地类面积的算法为扣除地类面积=(地类图斑面积-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 扣除地类系数,对于计算也结果要考虑到误差值带来的影响。
[1]张雪颖,张力.实现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建库及输出的一体化方法探讨[J].测绘技术装备,2003,3.
[2]岳凤英,曹凤才.API 函数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1.
[3]商瑶玲,王东华.全国1:25 万数据库的建立与更新[J].测绘科学,2004,1.
[4]梁建昌,何娟霞.SQL 语言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