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职教育发展视角下终身体育理念形成初探

2014-03-20姚红艳

科技视界 2014年2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职业高职

姚红艳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1 高职教育发展背景

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职业教育在缓解就业形式、增长经济方式、改变经济制约因素等环境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洗礼,第一阶段是职业教育发展起飞阶段(1978-1998年),在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建立了首批职业大学;第二阶段是职业教育发展回落阶段(1998-2002年),受传统文化、思想认识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性,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比重下滑了将近20个百分点;第三个阶段是职业教育发展机遇阶段(2003-2012),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迅速扩张,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达到了1184所,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2006年11月,教育部启动了“高职211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2010年6月,国家启动了100所骨干高职学院建设计划,形成以国家示范院校为引导、国家骨干高职学院为带动、省级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实现了“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思路与理念,使高职教育得到了稳步健康的发展。

2 高职教育发展呈现的特点

根据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文件精神,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将从实际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市场行情和地方经济,旨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培养人的去向”问题,大力探索发展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思路。使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2.1 高职教育实现了跨界教育的创新机制

高职教育摆脱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在学校、企业行业之间架起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桥梁,实现了校企共同育人的目的,行业企业参与到高职教育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由行业技术人员或高管人员参与授课,学生在实习期间,学校教师可在企业内实行阶段性授课,利用企业行业先进的设备,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更新与工作思路的创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摆脱了传统的“学校培养的人”和“企业需要的人”的脱节现象。高职教育强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便是对跨界教育的最好诠释,实现了层面上的突破。

2.2 高职教育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本精神

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就业的稳定,就业对每个人、每个家庭来说都至关重要,人通过“职业”这个载体,在社会中发展自己、肯定自己,是社会稳定的添加剂。高职教育正是基于此而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地方,服务于地方主体经济建设,实现了校校、校企强强联合办学的形式,从而达到师资优势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在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和层次上有所突破与创新,与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层次上相比,不仅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工业化的发展需求,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业发展,实现了以就业导向的职业。

3 终身体育理念的内涵及现状

在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继续教育专家朗格朗首次提出了“终身教育”一说,“终身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顺势而生。20世纪80年代,“终身体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空前发展。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面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全民健身体系应涵盖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贯穿体育教育的全过程,终身体育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示着体育锻炼由被动到主动自发的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和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体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锻炼成为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将以体育的系统化、整体化为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我国体育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困境。首先,终身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出现了重复教育的局面,导致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受到了局限性;其次,当前的学校体育教育更注重的是应试教育理念及应试教育理念下所体现的表现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显性因素,忽略了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机衔接,与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相悖,导致了很多学生步入社会以后,面对生活及社会压力而中止了体育锻炼。最后,城镇、乡村及山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匮乏,导致了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也不能正常开展,使学生缺乏体育健康知识,丧失了对体育锻炼的爱好。究其根本原因,除了主观上体育教学与管理者没有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外,客观上学校体育没有形成一体化的体系,出现了阶段性体育教学的脱节,没有为终身体育锻炼理念的形成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4 如何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理念

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高中阶段毕业的学生,年龄一般处在18-20岁,学生还处在身体发育阶段,有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力和锻炼意识,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也是发展学生多种体育锻炼方法和提高体育锻炼能力的阶段,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必须从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规划。

4.1 体育课程设置应突出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变革,给体育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更加突出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重,侧重于实践教学,为培养一线实用性应用性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相对的,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比重相对减少,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的课时比重也在减少,这与国家教育部倡导的全民健身教育是相悖的,但是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种困境,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既要兼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又要兼顾终身体育教育,是高职教育管理者和体育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以上背景,高职院校可依据不同的学期,开设体育公共选修课程,提高体育选修课程的分值分配比例,依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设置不同的分值比例,强化推进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和重要性,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和对科学锻炼知识的掌握,对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4.2 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突出多样化和终身化相统一的思想

学校体育是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知识、运动技能和安全卫生知识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完成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的有机衔接上,从面向健康生活、学校环境、终身受益的角度多维度的设计体育课程内容,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尝试体育锻炼的意识,并能让学生从锻炼中掌握体育健康的乐趣,既要有一定的运动技术含量,还要有一定的知识性;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要重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既要开展适合青少年时期身体锻炼的节奏性强、运动强度大的运动项目,还要开展适合成年时期以后的可接受性强、突出健身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终身体育运动项目;同时还要兼顾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身体机能差异的运动项目。从所授学生身体机能调查统计表中可以显示,城市学生身体的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相对高于农村,而农村学校学生的力量性和爆发性相对优于城市学生,这和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培养高职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突出多样性和终身性兼顾发展的原则。

4.3 师资队伍建设应突出终身体育职业化的发展目标

在高职教育大力发展和转型期间,体育教师应迅速转变观念。首先,体育教师要将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文化与学生的专业特色相结合,为学生制定一套适合学生专业发展进行长期锻炼的运动处方,成为传播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和方法的实践者;其次,体育教师应具有多项运动技能,要求广而精,既能引导学生学习前沿的锻炼项目,还能引导学生学习步入社会以后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再次,体育教师要做好终身体育背景下高职体育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者,融快乐体育与专业技能于一体,既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能,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又能为学生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愿意参与到终身体育锻炼中来;最后,体育教师要依据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高职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不断探索适合学校体育改革和终身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师应改变“为了教而教”的传统观念,将反映学生身体素质的显性目标,向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等隐性目标拓展,避免出现学校重复教育的现象,将阶段锻炼效果和长远锻炼效果相结合发展,体现出起点与进步、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正确的运动技能,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终身体育锻炼目标,也为教师进行终身体育教学提供了主观和客观的机制保障。

[1]王则珊.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

[2]蔡彬.职业教育发展热点问题及国外高职教育发展态势[J].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3]罗时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吴瑕.论我国终身体育的发展趋势[J].成人教育,2011.

[5]陈宁.论高等教育的改革对高等体育院校发展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