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君子峰脚下的生态校园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014-03-20撰文

浙江林业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级中学操场草坪

◆撰文/吕 翀

君子峰脚下的生态校园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撰文/吕 翀

帆影广场

校园草坪杂草类群调查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走进位于君子峰脚下的温州第二高级中学校园,一副对联赫然呈现在眼前——文理兼顾艺文见长学术竞,仁绿交融依山讲诵品德修;横批为“道泽桃李”。再往里走,桂花园、茶花园、菊花园、果树园、亚热带植物园、竹林、红豆杉林应有尽有,垂直绿化与平面绿化相辅相成,整个校园仿佛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植物园,太阳能路灯和用来发电的风车点缀其中,莘莘学子或于林荫小路上嬉笑打闹,或于绿茵操场上挥汗如雨,或于清澈鱼塘边大声朗诵课文,处处彰显着“依山讲诵,仁绿交融”的生态文化特征,彰显着“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的风采。

规划引领,建设“生态环保”校园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的前身是晚清朴学大师孙诒让于1897年创办的“永嘉蚕学馆”,至今已有117年历史。而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如今绿化面积达60%以上,既有传统园林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生态校园,都离不开一个人——学校原副校长陈益辉。即使他已经退休了,依然被师生们亲切地称呼为“老校长”。“我们老校长大学里是学生物专业的,他对生态这方面有兴趣,也有研究。当初建设新校区的时候,他花了大力气去规划,在今后的十几年中,我们都是按照他的规划一步步建设、完善,才建成了如今这个让全体师生都感到骄傲的生态校园。”学校分管后勤的副校长戴荣武如是说。

在陈益辉看来,一所学校的校园实质上就是一本书,学生们从高一进校,到毕业离校,就要读懂这本书。他笑着对记者说:“你看,一所学校领导可以换、老师可以换,但是校园一旦建起来了就不能随便换了。所以,我在建设校园的时候就一直在琢磨,学生们到底应该读一本怎样的‘书’才好。”从1996年负责建设新校区开始,陈益辉就给新校园定下了“生态、环保、低碳、减排”的建设方针,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校”之路。而在随后的建设中,陈益辉充分发挥所学,敢创新、多借鉴,时刻不忘“节能减排”。废弃的矿渣运不出去,直接堆在校园里形成小山包,在上面做绿化,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借鉴哈尔滨建筑风格,窗户开大些,使光照充足,减少电灯使用时间;借鉴香港的先进理念,在教学楼安装两根水管,一根流出自来水用于师生饮用、洗手,另一根流出收集的雨水用于冲厕所,不仅节约水资源,更不怕停水无法冲厕所了……不过,在整个校园建设中,最令陈益辉骄傲的还是学校的操场,每次一提到操场,他就会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阐述起其中的“学问”来。

“这个操场是建设在采石场废墟上的一片足球草坪,属于初级生态草坪,采用‘渗灌法’进行草坪维护,这在全国属于首创。”据陈益辉介绍,2002年,江苏省植物学专家陈志一来校参观,得知学校在操场草坪建设方面遇到了难题,便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建设技术——渗灌技术。不过,陈志一之前从来没具体实践过这种技术,所以要不要第一个“吃螃蟹”,由陈益辉说了算。“我大学就是学生物的,记得老师曾经给我们看过一份资料,沙特阿拉伯人在沙漠中就用这种技术种菜,这说明这种技术是可行的,而且后续费用要比采用喷灌技术少很多。”最终,学校操场采用先进的渗灌技术及设施,拥有两根管道,分别连接操场和校园中的鱼塘:下小雨时无需开启设备,根据植物“向水性”特征引草根向下长;下大雨时,打开通向鱼塘的管道,蓄水养鱼;天气干旱或草坪需要维护时,打开通向操场的管道,以管道中储存的雨水浇灌草坪。“山水浇灌,草渣养鱼,鱼肥补草”,整个操场及鱼塘形成了“渗透灌溉、排水一体化”的生态水循环系统。如果采用喷灌技术,在夏季室外温度达30摄氏度时,给操场的草坪喷灌一次需要60吨水,可保持约10天;而采用渗灌技术,每次只需24吨水,可保持10—15天,每月可节水100余吨。此外,学校操场的草坪绝不施化肥、农药,病虫害少,不污染环境。陈益辉笑着说:“别的学校操场的草坪5—6年就要换新的了,而我们学校操场的草坪直到现在也没换过,依然绿草如茵,你说省了多少钱!”

生态文化景观

师生共建,谱写“生态文化”华章

生活在“植物园”中的温州第二高级中学的师生们,不仅从环境上获得了感受生态的更多机会,更是秉承着学校“仁绿交融”的光荣传统,打从心里热爱生态文化。学校的“生态文化”体现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中,体现在“百花齐放”的环保社团中,体现在内容丰富的生态课程中,融百年历史传承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使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特别重要,如果一个人处于脏乱的环境中,他根本不会去关注生态,而当他处于一个整洁美丽的大环境中,且周围人人都关注生态时,他自然而然便会去关注了。”据学校明星社团“绿荫地带”的社长白思思介绍,在没来温州第二高级中学上学前,自己从没关注过生态方面的信息。上了高中,加入了学校“绿荫地带”社团后,她现在扔垃圾前都会想一下分类问题,用完的中性笔都会只扔笔芯,留着笔壳继续用。“我们学校所有社团的特色,就是绝对不会由老师来‘设置’学生的活动内容,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想做什么实验都由他们自己决定,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不断参与中对生态有更深刻的理解。”“绿荫地带”指导老师金胜春说,“比如有学生发现操场的草坪近期有枯死现象,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做草坪病虫害调查,再一起研究生物防治的方法,通过实践告诉同学们不要随便使用农药。”据金胜春介绍,学校很多课程都会注重与生态、环保联系起来,比如她所教的生物,有一个概念叫“样方法”,学生们在教室里很难理解其枯燥的定义。她通过带领学生到校园的草坪上做实验,在调查杂草类群中用到了“样方法”,使学生对“样方法”的定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学校设置的选修课中,有关生态、环保的课程达18门,而必修课中,生物、地理、历史甚至英语课,都与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年新生入学,在学校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校园文化课”,这是温州第二高级中学一直以来的传统。“这节课主要介绍学校的历史、生态建设情况、社团种类等,打下学生爱绿护绿的基础;然后再让他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果树认养,同学们自行耕作、除虫,到了收获的季节,果实由全校师生共享,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关注绿色、关注生态。”校园文化活动中心主任林虹告诉记者。

师生共建、人人参与,生态文化在温州第二高级中学的校园遍地开花。生态广场、校训石、“绍瑀池”、“空中花园”、“二中赋”等师生共同设计的生态文化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无声地传播着生态文明。“我们老师、学生共同研究的很多课题都获得了各类省、市级奖项,很多学生受到学校、社团的影响,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都会偏向林学、农学等专业,比如上届‘绿荫地带’的社长,她就一门心思要考浙江大学的林学专业呢。”社团管理老师余安恺笑着说。

每隔三年,从温州第二高级中学毕业的学生们,不仅读懂了“校园”这本厚重的书,更读懂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当他们踏入大学、踏入社会后,根植于心的生态文明理念会融入他们的工作学习中,使他们成为一代又一代建设“美丽浙江”、“美丽中国”的优秀接班人。

猜你喜欢

高级中学操场草坪
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新疆和静高级中学简介
Ancient opera regains cultural crown
我们的操场
我们的操场
学校操场
下课了
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
我们都爱大草坪
爱护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