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大学即失败投资”拷问教育本质

2014-03-19张玉胜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本质毕业素质

张玉胜

曾几何时,“金榜题名”被誉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但随着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和人们思维的多元化,考上大学也早已不被看做光宗耀祖的风光,而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之事,甚至成为喜忧参半的家庭难题。这不仅缘于学费太贵的读不起,更有毕业即失业的就业难。

不过,玲玲父亲不支持女儿读大学的理由并非缘于经济拮据的“上不起”,而是基于商业算计的“不划算”。读4年大学花8万,如果打工至少可以挣8万元。正是这一反一正的16万元,让玲玲父亲得出了“读大学即失败投资”的结论。尽管其从商业角度的算账对比不无道理,但从中折射出的读书功利化思维值得关注。

应该说,玲玲父亲的观点不是简单层面上的“读书无用”,用玲玲的话说,“实际上,从小学到高中,他都没有反对我读书”。其反对孩子读大学的固执原因,主要有自己没有文化照样赚钱的个人经历,初中毕业也能谋生的亲戚的实践,大学生毕业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尴尬现实等多方面因素。这种短视思维有悖于年轻人的志向追求,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代沟”,而是对大学教育本质的认知差异。

时下,让孩子读到初中毕业就算尽到了教育义务,大学读不读无所谓的家长并非个例,而一些家长支持孩子继续求学的动机也不过是顺从孩子的意愿而已。也许,在人们认知常识里,“上学”的概念只停留在“认字读书”的层面,而时间段就是小学到初中的9年,读高中的目的是考大学,上大学就是为就业。

其实,把上大学当作就业谋生“敲门砖”的认知早已过时。这种智力投资是提升个人在未来社会生存本领的无形财富。也许,大学毕业未必就能找到理想工作,但大学经历可以提升人生奋斗的竞争力。初中毕业可以做老板,但面对同样的机遇,凭借大学生的素质,也许会更具发展潜力。

上大学划不划算的争论背后,是对教育本质解读和人生价值评判的差异。读书需要钱,但读书的“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来体现。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滋养的无用之用。父母也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规划孩子的未来,善待读大学、还读书权于子女,应是为人父母的正确选择。

猜你喜欢

本质毕业素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放缩
毕业歌
如果我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