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注水是糟糕的“最后一课”
2014-03-19王琦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12期
王琦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就业率”成为许多高校形形色色的招生简章上吸引眼球的噱头。北京某重点高校研究生部负责人坦言,“就业率注水早已成公开的秘密”,以他所在高校为例,今年对外公布的研究生就业率是95%,实际情况却要“至少砍掉三分之一”。(据《光明日报》报道)
今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但各高校所报出的就业率依然“看上去很美”。为了一纸毕业证,学生们各显神通加入到被就业大军。
高校的就业情况是和学校水平、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挂钩的。学校基于财政资金、教师福利等原因,当然希望学校的就业率呈现喜人状态,但这种希望不能建立在欺骗之上。教育部门统计就业率的目的,是考察高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学校的综合实力、大学生就业的整体趋势,从而及时调整教育方向,不是为了“难为”学校。学校谎报就业率,不仅给学生传递了错误思想,更给政府以错误的引导。
从小的方面来说,学校欺骗了学生的同时欺骗了自己。从大的方面来说,给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造成了影响,没有就业率的指导,教育部门就不能及时调整学校专业的分布,不能及时掌握现在学生青睐的职业方向,而高校继续没有原则地招收不易就业专业的学生,只能让学生毕业后更难找到工作,加重社会就业难的现象。学校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因为一己之私,置学生未来不顾,置教育方向不顾。
现在一些高校肆意开设专业,追求多专业的现象严重。国家出台的就业率导向就是为了扼制这一现象,对各校的专业设置把关,但注水就业率打破了这一设计,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重拾就业率的作用,就要让就业率真正变成检验的一把利剑。高校既当选手又当裁判员,怎能保证结果的公正?只有引进第三方监管部门,才能让真实的就业率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