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小城市”之魅
2014-03-19宋鑫陶
宋鑫陶
我们欣喜于胶州的城镇与城市接轨的诉求和步伐,却也不免担忧,产业发展可以催速城镇化进程,但如若只依靠这稍显单一的城镇化路径,又是否能真正解决新型城镇化中“人”的核心问题,彰显出这些未来“小城市”的魅力。
历史上,胶州就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金胶州”的称号,就源于它曾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和长江以北地区唯一的通商口岸。
交通对于这个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跨海大桥的开通,缩短了胶州与青岛市区的距离。新机场的落户,则让这座城市看到了新的前景。国道两旁,地产商打出的销售广告也无不与此相关,很多人都将这里看做是一片新的投资热土,它的房价也在不断攀升。
同样攀升的还有这里的城镇化水平。目前,胶州市李哥庄镇的城镇化率为65%,铺集镇为61%,远超我国53.73%的城镇化率。这个去年排在全国百强县第30位的城市,也在探索和形成属于自己的城镇化之路。
产业集群催速城镇化
204国道是从胶州市区进入李哥庄镇的主干道,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是一家家的制帽企业:飞翔制帽、鑫佳呈制帽、广境制帽、晨昊制帽、泽成制帽、天成制帽、威斯特帽业……同行的胶州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则告知记者,不单单是204国道这样的大道,在该镇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胡同里,制帽及相关企业和个体户也都是一家挨着一家,甚至一条制帽生产链上下游的企业都能在一条胡同里找齐全。
作为“中国制帽之乡”和我国首批发展改革试点镇,李哥庄镇在以前也像中国的大多数城镇一样,没有太多工业的支撑,只能依靠既有的资源条件,发展农业。
位于胶州西南部的铺集镇也是如此。历史上,该镇虽然因为水运便利、商贸发达、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而得名铺集镇,但这里的人们仍旧以农业立足。胶河从铺集镇穿行而过,汇入大沽河。河流灌溉了当地的农业,也富足了物产,孕育出了早酥梨、朝阳坡蜜桃、马家绿茶、胶州大白菜、里岔黑猪肉、正久烧鸡等优质农产品。
正是缺少工业的支撑,我国在1978年的城镇化率只有17.92%。农民向往城市人的生活,却又无法脱离土地,谋求出路。
改革开放之后,有条件的城镇也开始招商引资,李哥庄镇也正是由此开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李哥庄镇引进了一家发渣厂,也是该镇引进的第一家企业,主要制作假发。1985年,李哥庄镇第一家合资企业青岛飞龙金冠帽厂成立,这家大型的制帽企业一度达到几千人的规模。正是后来从这家企业不断分流出来的工人,逐渐催生出一批个体户和制帽企业,直到形成如今耀青制帽、好兄弟制帽等200多家制帽及相关企业的产业集群,让李哥庄镇蜚声海外。
该镇宣传统战委员周兆坤告诉记者,每年从李哥庄镇生产出来的帽子达一亿打以上,其外销达80%,占了国内出口比例的40%以上。未来,该镇将通过引进20亿元的中国帽艺博览城项目,打造成国内最大的鞋帽原材辅料市场,并期望在“十二五”末打造成100亿级帽业产业集群。
目前,李哥庄镇有企业93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家,个体工商户7280家。对于一个10万人口的北方城镇来说,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产业经济的发展和支撑,加快了李哥庄镇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也让铺集镇在该市乡镇经济的排名中,跃升到第六位。铺集镇宣传委员徐永治告诉记者,“2012年,我们在18个乡镇中排进了前六。2006年以前,我们还在跟别的乡镇争倒数第二名。别人说我们,排个第六名还大力宣传,可他们不知道从倒数第一、第二到正数第六有多难。”
这个有过“江北第一减速机”名号的城镇,其机械制造以多种型号减速机为最,但行业的不规范和内耗,让其逐渐没落。这个城镇也曾吃过产业单一的苦果。在2000年之前,该镇有过一家年缴税达1300万元的化工厂,但在2001年被关停,这一度让该镇的经济停滞了五六年。
从2006年开始,铺集镇开始重新恢复自身的活力,财政收入也在逐年提高。如今,该镇沿朱诸路建设了东、中、西三个工业园,定位于发展机械产业和轻工产业。近年来,共引进内外资项目117家,规模以上企业36家,投资过亿元项目26家,过1000万美元外资项目4家。
从镇向城蝶变
走在李哥庄镇,俨然一个小城市,这里配备建设了26个商住小区,规划了沽河社区、大屯社区、河荣社区等10个社区,以及融休闲观光、旅游、高档会馆、购物居住、金融等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综合社区,有8条特色商贸街,以及利群、利客来等两个过万平方米的大型超市。
不论是市政建设,还是居民的生活水准,李哥庄镇都在逐步脱离一个“镇”的概念。据悉,在青岛市开展镇级“小城市”试点之前,胶州市就已经将部分权限下放,把该镇当作一个“城”来建设。该镇党委书记李述献曾说:“以前,别人开玩笑说李哥庄‘市,我们还不敢承认。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李哥庄是‘小城市了。”
在过去,城镇化追求的是“土地的城镇化”,政府征收了农民的土地,却没有将他们变成市民。新型城镇化强调的则是“人的城镇化”,讲求将农民市民化,这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称号变迁,其更多意味着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变。
围绕这一改变,李哥庄镇坚持“三代统管(爷、父、子辈)”、“三生并举(生活、生产、生长)”,实行产城融合、完善功能配套、突出生态宜居,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周兆坤向记者解读说,“三代统管”就是要给老人人保险,有敬老院可以养老;中年人有劳动力市场,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做到老有所养、中有所业、少有所教。
对于李哥庄镇谋求从“镇”到“城”的蝶变,徐永治说,铺集镇将来的发展也是定义为“小城市”,“李哥庄镇是第一批,我们是第二批。”该镇投资360多万元聘请上海麦塔和深圳东大设计公司进行了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小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总规、12.8平方公里控制规划和核心区城市设计四个体系。endprint
在徐永治看来,“城镇化就是民生化、人性化”。为此,该镇投资8000万元,形成了覆盖全镇、联通镇村的“六纵六横”交通网络;投资2亿元使新农村“五化”和“村村通”工程实现全覆盖;投资1亿元改善部分学校的校建问题;投资2000万元建立了胶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投资800万元新建了镇中心敬老院,并探索建立了日间照料、邻里互助站、“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医养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体系等。
城镇化抹平了城镇“个性”
中国人安土重迁,山东尤甚。与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城镇大批量向外输送劳动力不同,在山东,人们更喜欢留在本地就业。据周兆坤介绍,李哥庄镇现有人口约1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5万多,而且大都留在本地就业,很少有人出去。
工业化不断占用耕地,而快速的城镇化更加速了农民土地的流失。城镇化想通过农民进城,使农民市民化。但农民不可能都进城,留下来的农民出路何在?以前,人们担忧农民会不会适应扛着锄头上楼的生活,如今土地没有了,锄头失去了功用,农民面对的是去哪里寻找工作和如何生活的现实难题。特别是在乡镇经济都已“过时”的今天,这样的问题既迫切又难解,当然也考验着李哥庄镇和铺集镇这些发展相对较快的城镇。
“李哥庄镇的李哥庄村已经没有地了,土地都用来发展工业了。村里每年按人头分给村民350斤面,150斤大米,自来水是免费提供。村民要么自己干买卖,要么在工厂上班,平均每个月的工资是3000到5000元。”据周兆坤介绍,整个李哥庄镇种地的人只占总人口的1%,去年的人均收入是1.69万元。
李哥庄镇和铺集镇的城镇化路径,就是依靠发展第二三产业留住农民,让农民变成工人,就地解决就业难题。所以在采访铺集镇时,徐永治一边强调“城镇化就是民生化、人性化”,一边也在反复强调“项目、项目、项目”。的确,没有项目,形不成产业集群的优势,被城镇化了的农民就没有好的出路。
李哥庄镇走在了城镇化前列,依靠产业的支撑解决了相关难题。但那些没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的城镇,又该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独善其身”,却是更具普遍意义的诉求。
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也不是消灭耕地,让农民市民化,当然也不是简单地让农民实现就业,还要包括除此之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
就城市表征而言,李哥庄镇和铺集镇与其他城市的城镇似乎并没有多少不同。同样宽阔的大路,同样风格的商场建筑,同样整齐划一的楼房,不同的可能只是换了一个名字而已。城镇化在不断抹平着城镇问的“个性”。
我们欣喜于胶州的城镇与城市接轨的诉求和步伐,却也不免担忧,产业发展可以催速城镇化进程,但如若只依靠这稍显单一的城镇化路径,又是否能真正解决新型城镇化中“人”的核心问题,彰显出这些未来“小城市”的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