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为何不领银行“情”
2014-03-19周慧虹
周慧虹
“指尖动了”钱没动,我的存款究竟谁做主?随着微信“理财通”的上线与受到热捧,部分银行出台规定,限制其交易额度,这一做法引发了一些投资者的不满与质疑。
据了解,目前,有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10余家银行支持微信支付。用户绑定银行卡后,就可以进行“理财通”的基金购买。然而,令人不快的是,不少银行对单笔单日或是单月总交易额度作出了限制。
银行之所以要“限制交易”,据其内部人士介绍,主要是为了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可是,面对银行的这番“好意”,为何许多客户不领情?
客户不领情自有其道理。他们想不通的是,所持银行卡内的钱明明是自己的,该怎么使用、使用多少为何就不能由自己说了算?仔细分析,银行“限制交易额度”固然有基于维护客户资金安全因素的考虑,但也不排除它们存在“私心”。正如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的,银行这么做有截堵储户资金流向,防止存款流失的动机。互联网理财产品对银行活期存款冲击巨大,为了符合存贷比的监管要求,银行“不得不精打细算,处处算计着过日子”。即便相关银行确实是为了客户好,稳妥的做法应该是,首先必须尽到风险提示义务;其次,尽可能地通过“技防”措施,在业务交易的关键环节帮助客户防范风险。退一步讲,就算要通过设定交易限额来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也需在具体规定出台前广泛征询客户意见,征得大多数客户同意。并且,规定出台后也要注意以适当方式充分做好解释工作,赢得客户理解。像这样银行单方面断然出台强制性规定,任由自己对规定内容随意进行调整的行为,招致客户不满与质疑那是必然的。由此造成的后果,既影响了银行口碑,也可能引发客户“用脚投票”,使银行无端失去部分客户。
当前,互联网金融摩拳擦掌,客观上已经在同传统银行争抢客户。此种形势下,传统银行一味地紧盯着眼前、紧盯着“芝麻”,总想着靠资源的垄断、靠围追堵截获益,委实难称高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大数据征信与互联网化,同时也在于个性化的客户服务与体验,在于其永远以更为开放、进取的姿态创造舒心服务的可能性。目前,传统银行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更为开放、进取的姿态,并以此为依托,不断设计出更多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积极利用好利率策略,踊跃探寻新颖可靠的盈利模式,以实力与行动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把银行真正办成令人尊重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