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培育亲商的市场文化

2014-03-19万存知

金融博览 2014年3期
关键词:经济文化

万存知

化对行为有潜在的指导和影响,不可小觑!发挥市场决定的正能量,不是无条件就能达到的,其基本条件就是需要有科学的智力支持!智力支持的前奏或基本环境,就是市场文化。

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孔孟的仁义礼智,老庄的逍遥无为,曹操的唯才是举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诗圣李白的旷达飘逸,陆游的家国天下等等,已成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软实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市场文化也一直蕴藏在其中。春秋时期齐国的上卿(即宰相)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天下同利”和“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等主张,内含丰富的政治学和经济学思想。春秋末期的白圭,是我国最早的经商理论大师之一,据说范蠡曾向他求教过经商致富的秘诀,他首创经商名言“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至今仍被人称道,他还写过一本已失传的经商哲学理论著作。孔子的高徒子贡,也是经商致富的高手。

市场文化在西方持续繁荣昌盛。在西方,一些既有深厚经济理论功底,同时也有一流的经商实战能力的巨匠,如大卫·李嘉图、梅纳德·凯恩斯等,他们既是经济学巨人,也是当时极有影响的商贾和政客。可在当代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市场文化没有培育起人们亲商的情节。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大多鄙商。无商不奸的观念至今依然影响甚至主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一说商人,人们头脑中的基本图像就是面善心黑的投机取巧分子,加之不少企业不尽社会责任,道德沦丧,制假售假泛滥,更加重了人们对商人的厌弃心理。现今高校毕业生求职,大多选择参加招收公职人员的“国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少有立志直接从商的。舞剧《白毛女》中,人们对黄世仁和杨白劳这两个人物,大多同情欠债的杨白劳,若撇开阶级关系,人们在债权债务纠纷中,大多同情债务人,同情弱者的情节重于契约的约束。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下,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人心存疑虑。

不能不承认的是,出现上述现象是我们文化中的偏颇。而且从大环境考察,当代中国的文化潮流不仅不利于培育健康的市场文化,而且已严重制约改革和发展。前不久,《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思想解放下文化创造虽呈现勃勃生机,但同时文化领域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表现为奢靡化、物质化、去智化、粗鄙化、虚无化、空心化、娱乐化、泡沫化,这种比物质浪费更可怕的文化疾患,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当代在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同时,没有出现文化的大发展,没有出现能影响世人和世界的大师级的文人和艺术家,文化体现的价值观堕落为价格观,文化对人们的教化逐步沦为对人们的腐化。甚至一些文化部门也不懂文化,搞投机式的商业化,社会上文化的形式主义、虚无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导致社会诚信缺失、人际关系紧张,一些文化产品以恶抗恶甚至抑善扬恶。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搞市场经济,市场的决定作用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令人担忧!

由此进一步,中国现在有一种劣性市场文化,即认为假冒伪劣产品虽损人但利己,山寨产品能省钱并能创造GDP,这导致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难度很大,尤其是跨区域打击更是如此。国际知名品牌,例如微软,知道中国人仿冒其产品,但不怕也不究中国人仿冒,其基本理念是,你越仿冒,你对我的依赖程度就越大,你的创新能力就越低,你的竞争力就越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纷纷改变营销策略,推高在中国的定价,维持在本土的低价,一方面刺激中国人仿制,另一方面导致中国人纷纷出境购买原装正品,通过中国游客,既增加了本国的旅游收入,又增加了产品出口,还避免了贸易摩擦。国外品牌的市场预期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将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谁是正品,谁领先,谁受益,谁是王。所以,假冒伪劣产品、山寨产品发展的未来,最终将是自废武功,为竞争对手“做嫁衣裳”。看不到这一点,就是市场的文盲!

培育市场文化,应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共性相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地方的市场规范和市场文化有趋同的趋势,我们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需在遵守共同规则中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文化不能落后于市场发展,应有超前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育市场文化实质上是在实施经济战略!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我们在朝鲜战场、在越南战场均未打赢中国,但在互联网战场,我们一定要打败中国。要客观看到的是,由于天时地利,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利用陆地资源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经济社会成就,黄土文化为主造就的中华传统主流意识是维持自身的平稳,除自卫外,不主动对外侵略扩张,长期以来这形成了至今仍影响中国人的内敛,也影响了中国的市场文化。如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贸易摩擦的冲击,人们一再强调扩大内需,似乎如此就可以避免国外不利因素对国内的不利影响。殊不知,从国家战略考虑,在国外经济一片混乱和市场不确定的状态下,正是中国对外扩大经济存在和提升经济影响力的良机!应该说,我们近几年错过了某些机会。因此,缺乏健全市场文化的严重后果之一是,经济实力虽强,但经济影响力弱,国际关系中经济手段运用仍有很大空间。

当前,应大力培养外向型的市场文化。从民族国家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陆疆和海疆受到众多的挤压和挑战,人均陆地国土资源和海洋国土资源十分有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可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国家资本和民营资本与国外资本合作,在境外联合开发他国的资源荒地或屯荒,在公海岛屿、海域覆水区屯岛、屯海,在境外点片结合,促进中国人的经济存在,通过这种经济存在,推动因安全导引的政治存在和军事存在,进而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否则,中国所追求的负责任的大国地位,就只能仅仅限于管好自己的事,别给他人添乱。若果真仅限于此,则历史和现实均决不同意。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自己的事与他人的事已相互交织,难分经纬,要对他人施加影响,经济利益调节是重要手段。若中国在境外没有大量独立的经济利益,没有与他人交织的经济利益,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小,则本土经济总量再大,硬指标上去了,软实力上不去,也只是“虚胖”而已。

中国是个大国,但还远不是强国!未来,中国应通过对市场文化的科学利用,培育亲商的社会氛围,大力鼓励创办和创新实业,探索出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

猜你喜欢

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经济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