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及其教育启示——以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关于“美”的讨论为例

2014-03-19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美的教师

夏 青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及其教育启示——以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关于“美”的讨论为例

夏 青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问答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学精髓,也称产婆术。本文以苏格拉底与其弟子格劳孔之间关于“美”的讨论为例,从分析其对话的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为源,试作出苏格拉底问答法中蕴含的教育启示: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质疑与探究的精神、有效的问题设计、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教育启示

有学者将“问答法”分为四步: 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还有学者仅将其步骤简化为“讽刺”和“产婆术”两步。不论步骤的划分细致或粗略, 在苏氏的“问答法”中, “助产”是关键一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回忆知识, 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1]在教学时,苏格拉底不将知识或答案直接讲解给学生,也不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学生讨论或向他们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有意将学生的话题进一步引向错误的方向,使学生自己明白答案的荒谬,然后再进行多方启发诱导,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正确的结论。

一、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关于“美”的讨论

笔者以《理想国》一书中苏格拉底与格劳孔之间关于“美”的讨论为例试作出“问答法”中蕴含的些许教育性思考。

格:“那么,哪些是真正的哲学家呢?”苏:“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格:“这话很对,不过你所指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苏:“和别人讲很难说得明白,但是和你讲,我想,你会同意我下述论点的。”格:“什么论点?”苏:“美与丑是对立的,它们是二。”格:“哦,当然。”苏:“它们既是二,各自则为一。”格:“是的。”苏:“我们可以同样说别的相反的东西,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以及其它类似的理念。……”格:“你说的对。”苏:“一种人是声色的爱好者,喜欢美的声调、美的色彩、美的形状以及一切由此而组成的艺术作品。但是她们的思想不能认识并喜爱美本身。”格:“确实如此。”苏:“另一种人能够理解美本身,就美本身领会到美本身,这种人不是很少吗?”格:“很少,很少。”苏:“那么,一个人能够认识许多美的东西,但不能认识美本身,别人引导他去认识美本身,他还总是跟不上——你认为这种人的一生是如在梦中呢还是清醒的呢?请你想想看,一个人无论是睡着还是醒着,他把相似的东西当成了事物本身,他还不等于在梦中吗?”格:“我当然要说,他的一生如在梦中。”苏:“好,再说相反的一种人,这种人认识美本身,能够分别美本身和包括美本身在内的许多具体的东西,又不把美本身与含有美的许多个别东西,彼此混淆。这个人的一生,据你看来,是清醒的呢,还是在梦中呢?”格:“他是完全清醒的。”……苏:“因此,那些只看到许许多多美的东西,许许多多正义的东西,许许多多其它的东西的人,虽然有人指导,他们也始终不能看到美本身,正义等等本身。关于他们我们要说,他们对一切都只能有意见,对于那些他们具有意见的东西谈不上有所知。”格:“这是必定的。”苏:“相反,关于那些能看到每一事物本身,甚至永恒事物的人们,我们该说什么呢?”格:“必定说他们具有知识。”[2]

二、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关于“美”讨论的教育性

(一)对话的启发性

不难看出,在苏格拉底对话中将近一半以上是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在对话活动过程中真理不是以知识的形式被传授给对话者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交谈、引导使得真理自身在对话的过程中开启与呈现。苏格拉底没有把“美”的定义直接告之格劳孔,但苏格拉底会先将格劳孔的思绪理清,帮助了他聚焦所关注的问题,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再用各种清晰又昭然若揭的事理一步一步缩小他疑惑的范围,使得格劳孔的思维一直处于较活跃的状态,不断地进行思考与分析,在格劳孔得到正确的回答后,苏格拉底又会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这样的对话节奏紧凑而又富有条理,让格劳孔从尝试到改进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其中不乏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味道。

(二)对话的层次性

从前面的对话中不难发现,苏格拉底无论是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是向对方提出问题,都非常注重内容的层层递进:“我们可以同样说别的相反的东西……、一种人……另一种人……、那么……你认为……、好,再说相反的一种人……因此……”由此可见,苏格拉底极为重视对话内容的递进性。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苏格拉底帮助格劳孔构建了一个十分清晰的思路,与此同时,苏格拉底的每一次阐述都精简扼要,重点突出,根据对方的学习水平进行适度控制,避免了一次性讲述的内容过多、难度过大致使对方的兴趣减弱,一步一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启发对方,逐步接触到问题核心后得到最后的答案。[3]这样的对话思维连贯,节奏适中。

(三)对话的开放性

苏格拉底的对话从来就没有预设任何先在的前提,与对话者的对话过程完全是由对话双方的共同问题的内在逻辑牵引着前进。通读柏拉图的对话会有一种感觉,苏格拉底的这种“问答法” 似乎注重的更是对话过程本身,而不太要求有绝对的一致结论。在关于“美”的问题的讨论上,苏格拉底指出,“美就是美本身”。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美的确切定义呢?人是美的,衣服是美的,画是美的,那么这些具体事物就是美吗?既然具体事物不等于其本身,这样,真正的“美”在现实中是难以用肉眼看到,要透过具体事物找到“美”的本身。实质上,对话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逼近与敞亮真理的过程,虽然对话的结果没有定论,然而真理已经在或隐或显地趋向显现着。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而是开放式的,这样的问答方式才是开启和发展思维的源泉,要使对话保持开放性,对话才会活跃和充满生机,还留以对方再思考和再回味的空间。

(四)对话的目的性

虽然对话要求一定的开放性,但是对话并不是毫无目的的神思漫游,对话以问答形式进行,而问题及结论的开放性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它包含了由问题视阈所限定的某种边界,没有这种边界的问题乃是空问题,结论也是无意义的。因此,这种边界就使得对话过程具有某种本原性的指向。在前面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因势利导,以使格劳孔及时得到启示并跟循自己的思路将对话进行下去,保证对话紧扣目的,即“美”本身。

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的教育性思考

(一)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问答法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当催生新知识、新思想的“产婆”,学生拥有思考和实践的主动权。在辩论中,苏格拉底不会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喜欢向学生发问,对于学生的质疑或反驳也予以肯定和赞赏。倘若教师能拥有这样的心态,那么他就能用更为开阔的胸襟去面对学生,更为耐心地解答学生的每一个困惑,更为谦虚地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束缚着大批教师,教师仍然以“满堂灌”的讲授法为主, 学生大都从教师、书本那里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角和主体, 学生则成了教学的客体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知识不是单向的传输,学生也不是静止的容器,知识应在动态中生成,学生也是具备主动性的。虽然多次强调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但在教学中,教师又往往以知识权威者自居,教师仍代表着绝对权威性的一方,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就只能有距离地仰望,学生对教师或敬或怕,使得他们有问怕提,有议怕论,如此,课堂教学就会变得十分被动。

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师应放下身段融入学生中,信任、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自身,让他们在主动独立的探索与发现中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师生之间没有盲从和依赖,教师也不以权威和知识的拥有者自居,而是与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一同寻找答案和探索新知,以学生自身的发展、完善为本,最终达至心灵沟通和教学相长。任何成功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出按照剧本表演的戏剧,而是一场人人都参与的快乐游戏。

(二)培养学生质疑与探究的精神

苏格拉底常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又挑出其中的错误,这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不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对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讲述,并且从不回避漏洞和错误,力求从始至终都清楚合理。

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标准答案捆绑住学生思考的自由和可能性,压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和灵感,千篇一律的见解和回答使得他们看上去就像应试手中面无表情的拉线木偶,这无不让教育者们深感痛心。如果说教育的基础在于传道与授业,那么教育的关键应在于解惑与创新。问答法带来的启示是让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认知世界,不偏信不盲从,时刻保持自己思考的独立性。

伴随科技高速发展以来,现代知识正以数的N次方剧增,对于这些扑面而来的知识信息,我们的教学不能仅是知识的传递,应培养学生质疑与探究的能力,对这些铺天盖地的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自己不仅成为一个认知者,更成为一个思考者。

(三)有效的问题设计

如果课堂的动态生成是关键,那么教师在课前的问题设计则是关键的关键。一个个好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指引也是启发思维与智力的源泉。教师必须精心地准备好每一个问题及其应对方式,对学生的回答有预见性,因为问题并不是只有其唯一的答案,对于学生偏离性的回答教师不能一味斥责,而是稍作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发散性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有效的问题设计要求做到明确性、启发性、逻辑性。问题并非越多越好,我们不能从“满堂灌”又走向“满堂问”,明确性要求问题设计缜密——明确一堂课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围绕这几个知识点设计需要学生自我思考的疑难,问题要有一定难度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不能让学生养成不经过思考理所当然地回答“是”与“对”。启发性在于问题的知识趣味性,让学生思考成为一种“解谜”,而教师对问题进行“包装”。逻辑性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理清问题之间的逻辑顺序,列出有严格逻辑顺序的问题提纲。

在善问的同时要注意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己也提问。

(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苏格拉底自称是一名“无知”的人,而承认无知却是知的开始。苏格拉底在讨论中充当着一位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双方都可以向对方提出问题,双方都能提出关于自己的见解,这种教育模式基于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智慧上的碰撞[4]打破了常规教育模式中的身份地位预设,所有参与讨论的人都较少受拘束,以一种平等的交流形式共至真理。

问答法给教学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平等对话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在充分平等和自由的氛围下展开和深化讨论,每个参与者都有平等的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话的结构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个别或群体,也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个别或群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或错误观点,要维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与每位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具有民主教学的理念,使对话成为真正的平等双边的互动对话。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去思考和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应该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布设教学场景,给学生创设更多智慧碰撞和自主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使学生在互动交流和合作研究中独立思考、自我发现。

问答法在教学实际运用中定会出现诸种困难与限制,其问答法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旨在使教学工作者将问答法作为一种视角引入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理念上有所启发与思考。

[1]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18-220.

[3] 郑庆文.“产婆术”教学法对教学实践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1): 112-113.

[4] 张蕴.延续苏格拉底之“道”[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40-141.

Socrates's Method Of "Question and Answer" and its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

XIA Q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2, China)

"Question and Answer Method" is a famous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and educator teaching essence of Socrates,also known as the midwife technique.This takes Socrates and his disciple Glaucon between discussion about "beauty" as an example,it analyzes dialogues of inspiring, gradation, openness, purpose for the source, tries to make the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 in Socrates's Method Of "Question and Answer": namely, the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subjectivity,tocultivate students questioning and exploring spirit, effective design problem, equal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crates; Method of "Question and Answer";Maieutics;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

夏青(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G712

A

2095-414X(2014)02-0062-03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美的教师
最美教师
苏格拉底的信仰
教师如何说课
苏格拉底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