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42例疗效观察
2014-03-19任德轩潘汉升
任德轩 潘汉升
(1 广西河池市南丹中医院骨伤科,南丹县 547200;2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脊柱外科,南宁市 530011)
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42例疗效观察
任德轩1潘汉升2*
(1 广西河池市南丹中医院骨伤科,南丹县 547200;2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脊柱外科,南宁市 530011)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4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气管插管麻醉或局部麻醉,仰卧位体位自动复位后,在 C型臂透视下行PVP,评估术前术后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及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4 h均能下床,腰背部疼痛缓解,腰背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分别由术前的(9.0±1.1)、(18.8±2.6)mm及(19.2 ±3.2)°改变为术后1 d的(3.1±0.6)、(25.2±3.5)mm及(15.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8例出现骨水泥外漏,术后无明显症状,均未发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对于胸腰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体位复位联合PVP治疗,有利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明显缓解疼痛,可早期下床活动,临床疗效好。
老年性骨质疏松;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压缩性骨折;体位复位
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传统的保守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止痛及对症处理,长期的卧床并发症增多,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和病死率上升。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一种脊柱微创手术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的优点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我科42例体位复位联合PVP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为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治疗的4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47个病变椎体),男9例,女33例;年龄62~83岁,平均71.2岁。均有明显腰背部疼痛,无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症状。病变椎体位于胸椎22个,腰椎35个,均为新鲜骨折。X线片均显示有骨质疏松,按骨小梁变化分级标准,Ⅰ级5例、Ⅱ级31例、Ⅲ级6例,椎体前缘高度48%,Cobb角为18.8°,CT扫描示椎体后壁均完整,MRI扫描显示椎体水肿影,提示新鲜骨折,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均行体位复位联合PVP:采用气管插管麻醉或局部麻醉,患者取仰卧位,骨折部位垫高10 cm软枕头,体位自动复位后取俯卧位,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患椎椎弓根定位,常规消毒皮肤穿刺区域,用胸腰椎穿刺针经椎弓根穿刺进入椎体内,将针尖穿至椎体前中1/3处保留定位,置入套管,抽出针芯。造影确认无椎管内渗漏后,在持续侧位透视监视下,持续性加压注射自胶冻样医用骨水泥,待椎体充盈满意后停止注射,骨水泥凝固后取出穿刺针。
1.3 观察指标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定期进行脊柱正侧位摄片复查,观察患椎高度变化、邻椎有无压缩骨折等情况,并且测量椎体前缘及后凸Cobb角的变化以判断椎体恢复程度。术前、术后定期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判断疼痛改善程度。所有指标由同一名医生测量3次并取平均值。术中、术后行X线正侧位摄片及CT扫描,观察骨水泥外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42例患者的47个患椎体均一次性顺利完成了穿刺,其中16个采用单侧,31个采用双侧,术中出血2~10 mL,平均6 mL。无1例出现骨水泥过敏现象。平均注入骨髓泥量(3.0±1.2)mL。有8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5例前侧、 2例外侧、1例后侧,但未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恢复术前运动状态。腰背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分别由术前的(9.0±1.1)、(18.8±2.6)mm及(19.2±3.2) °改变为术后 1 d的(3.1±0.6)、(25.2±3.5)mm及(15.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观察按照WHO标准[1],完全缓解(CR)37例,部分缓解(PR)3例,轻微缓解(MR)1例,无缓解(NR)1例。本组CR率88.1%,PR率7.1%,有效率为95.2%。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疼痛无反复。
3 讨 论
随着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传统的保守疗法主要是卧床休息、止痛及对症处理。但长期卧床并发症增多,加重骨质进一步脱钙疏松,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和病死率上升。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一种脊柱微创手术,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的优点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方法[2]。目前大多数学者[3,4]认为PVP手术止痛机制是:骨水泥凝固使椎体局部微骨折得到固定,重建椎体的稳定性,同时骨水泥注入后,其化学毒性作用和聚合时产生的“热效应”可使周围组织神经末梢坏死,降低了疼痛的敏感性。本组42例患者经PVP治疗后,37例完全缓解疼痛,总有效率达95.2%。
一些学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时通常采用原位固定,这样不利于脊柱的椎体高度、Cobb角的恢复。椎体骨折塌陷、形成后凸畸形导致脊柱正常生物力学传导破坏,相邻椎体应力载荷负荷过重并持续增加导致骨折。然而一些学者担心术前复位会增加术中骨水泥外漏的风险。本组42例术前均行体位复位后再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前的复位有利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的恢复。通过对比术前与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同时这种体位的复位并未增加骨水泥外漏的风险,47节椎体中8节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水泥外漏,发生率为17%。相比张建[5]、江红卫等[6]报道的骨水泥外漏发生率19.5%、18.6%略低,并未增加术中骨水泥外漏风险。
骨水泥渗漏是PVP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笔者认为预防骨水泥渗漏要严格把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注射压力及注射剂量,在操作中注入骨水泥时必须全程动态影像监控,缓慢注射,如出现骨水泥外漏要立即停止。本组注射时机选择在骨水泥拔丝期,在相对较高黏度时注射。在注射过程中还要避免骨水泥的注入量过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骨水泥注射剂量与疼痛缓解效果无直接关系[7]。在穿刺和注射过程中应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情况,同时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双下肢感觉、 活动情况及神志变化。
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应用体位复位联合PVP治疗,有利于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明显缓解疼痛,可早期下床活动,临床疗效好。同时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1] Jay M,Michael K,Kunal P.Percutaneous augmentation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Semin Spine Surg,2011,23(1):40-44.
[2] Patel N.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role in treatment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2010,21(4):869-876.
[3] Bernard C,Patrick C,Laredo JD.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a role for vertebroplasty or kyphoplasty[J].Joint Bone Spine,2010,77(5):380-381.
[4] 郑召民,张奎渤,刘 辉,等.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椎体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5):356-360.
[5] 张 建,邹金梅,邹 容,等.36例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10(21):864-867.
[6] 江红卫,崔学文,黄永辉,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369-6371.
[7] Kaufmann TJ,Trout AT,Kallmes DF,et al.The effects of cement volume on clinical outcomes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6,27(9):1933-1937.
任德轩(1971~),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脊柱疾病的诊断。
R 683.2
B
1673-6575(2014)04-0497-02
10.11864/j.issn.1673.2014.04.35
2014-03-28
2014-05-20)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