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2014-03-19陈幼红
陈幼红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一、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但是现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全社会生态建设与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地方与部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未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唯GDP马首是瞻,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2.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中国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实践中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经济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3.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机制欠健全、法制不完善。环境保护仍然是政府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线,基础薄弱,执行力量不足。
4.约束机制与监督机制欠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人、财、物)严重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出路只有一条,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与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与承受能力,坚决禁止过度性开发、掠夺性开发;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与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共生共赢。浙江省杭州市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称道。环境是杭州的立市之本、优势和潜力所在,2011年1月杭州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生态型城市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杭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具体要求:突出杭州的生态优势和战略资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融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型城市,打造美丽杭州。得益于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坚定践行,近年来杭州市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
2.自觉尊重和运用自然规律,促进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必然的,因而只能尊重、利用而不能相违背,否则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已被无数的现实所验证。引导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2012年浙江省杭州市提出要着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十大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高端新兴产业,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着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截污纳管工作。着力加强执法监管和内部管理,加快构建以乡镇、园区为重点的网格化监管体系,探索标准化执法程序,加强环境风险防控。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中国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突出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速度与结构的相统一;必须以改善质量为关键,促进速度与质量的相统一;必须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促进速度与效益的相统一。为此必须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低能耗与低排放的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推进产品回收、再生和复用等。有中国大竹海之称的浙江安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为环境是安吉最大的资源,生态是安吉永久的财富,让青山绿水成为储蓄的GDP,让蓝天沃土成为永恒的不动产,让能源资源得到永续利用。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强化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开发,把许多地方视为包袱的生态保护提升到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山区经济发展之路,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样本。
4.通过法制建设,推行生态补偿战略,建立补偿机制。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实施,深化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求高消耗资源型、高消耗能源型、高污染环境型企业对资源环境消耗与环境污染作出回应与经济补偿。通过配套的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履行环境损坏赔偿制度。近年来,浙江台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了把“山海秀丽”放在了“富裕和谐”前面的举措,体现了谋求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明确提出以产业链为核心,用环境整治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产业生态化。把产业转型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举措,向重污染高能耗产业开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重点产业整治。近年来台州全市完成了24个重点区域的摘帽整治,医化企业数量从2000余家整合下降到目前不到200家。
5.建立生态文明的考核评价和硬约束机制。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和推进办法,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绿色GDP提了很多年,实施起来却很难,主要是没有可定量评价的标准,必须改变唯GDP马首是瞻的观念,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被誉为“浙中承德、天然氧吧”的浙江磐安县倡导生态也是生产力理念,基于山清水秀的独特优势,通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三大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磐安绿色崛起。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注重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把资源能源节约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乡镇和职能部门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
6.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境意识,形成合理、理性消费的社会风尚,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化作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珍爱自然、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截止到2011年,浙江省累计建成6个国家生态县(临安、桐庐、开化、安吉、义乌、磐安)、4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74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村9个、省级生态乡村939个,国家园林城市22个等。按照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为目标,2012年8月,浙江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浙江省“四边三化”行动方案》,积极推进“四边区域(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对全省国省道公路可视范围内和铁路线路保护区内影响环境的“脏乱差”进行全面整治,并明确要求在2014年底显成效。2012年11月,一份已在征求意见中的《浙江省省级绿道网布局规划》初稿,提出到2020年,浙江有望拥有超过4000公里的绿道。这些依山傍水的绿色道路,除了是步行骑行游玩的好去处外,也可能是我们上下班的通勤之路。从2011年开始,浙江就与江苏省政府联合规划了环太湖的绿道网,目前湖州环太湖绿道主线已初具规模。
7.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共享生态文明成果。面对气候变化日益严峻,走低碳之路已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低碳经济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最新国际游戏规则。我国也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做出了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了实现这一承诺,我们一方面可通过国际间学术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根据国情,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如利用并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解决现实问题,强化与之相关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另一方面重视碳汇工作,切实增强海洋、森林、草原和湿地的碳汇意识,努力构筑天然碳汇生态屏障,大力发展好蓝色海洋经济,保护和发展好森林、草原、湿地,通过发挥各自生态功能,努力完成国家增加天然碳汇、保护碳贮存、促进碳替代的重大任务,造福人民。
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只有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