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校远程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

2014-03-19李翠白

克拉玛依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摘 要: 跨学校远程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以跨学校远程协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图为基础,阐述了跨学校远程协作学习的设计步骤,即校际协作项目的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校际协作伙伴、分析协作目标的共享程度、制定校际协作的教学策略、设计促进协作的评价方式、校际协作的学习管理。教学设计既是对诸多要素综合分析与考虑的过程,也是网络化教学设计新思想与新策略的体现。

关键词: 跨学校;远程协作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1-0048-04

跨学校远程协作学习,简称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或远程协作学习,是指不同学校的学生与教师围绕特定专题或目标的远程协作学习,他们主要通过电子邮件、论坛或者其他在线学习工具或环境来共同学习。这种远程协作学习模式早期主要用于中小学的专题研究性学习,近年来随着高校网络课程的开放共享,也被逐渐运用于大学课程的网络教学。

几年以来,笔者以桑新民教授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为基础,在相关课程教学中探索基于同类网络课程的跨学校远程协作学习,协作师生涉及海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五邑大学、宁波大学等国内高校。在改革中,我们协作团队一直在高校中提倡联结不同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基于同类课程的校际协作网络学习共同体,[1]42-46开展多层次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2]40-47这种改革打破了不同学校孤立建设网络课程的割裂格局,是探索高校网络课程跨学校协作共建的新途径。鉴于校际远程协作学习的复杂性,其教学设计既是对诸多要素综合分析与考虑的过程,也是网络化教学设计新思想与新策略的体现。

一、跨学校远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概述

基于课程的跨学校远程协作不同于随意性的网络学习,它是具有特定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的网络学习活动。结合远程协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验,依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笔者认为校际远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协作需求分析、学习伙伴选择、教学目标共享、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设计、学习评价与学习管理设计等基本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提出校际远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如图所示。

二、校际远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步骤

1.校际协作项目的需求分析

课题领导、专家引领、朋友关系、协作项目的共通性等都可能促使校际协作项目的建立。然而,有效的校际协作需要建立在科学评估与系统设计基础上。学习需求是校际协作学习项目设计的出发点,在学习需求分析中,通常需要从课程学习需求、校际协作的价值、协作参与者三方面进行校际协作的需求分析。在课程需求方面,主要考虑选择哪些课程目标或学习内容进行校际协作。一般来说,课程学习中的核心概念、实践或研究项目既是协作各方共同关注的课程重点内容,又能够利用校际协作的多元观点与交流协作促进其学习,是比较理想的校际协作设计内容。校际协作的价值主要考虑该项目的校际远程协作是否有利于跨文化交流、跨学科拓展、远程协作等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面向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学习需求。协作参与者的学习需求则主要从协作伙伴的能力培养或个人发展等方面分析校际协作项目的需求。

校际协作项目的需求分析,目的是识别潜在的合作项目,确定校际协作项目的总目标。这种分析涉及几种需求,包括共同的信息交流项目、共同的作品创作项目、共同的研究项目、寻找团队项目的合作伙伴、指导教师的合作、扩大教学成果的交流与影响等。在具体的协作情境中,有些协作项目是由某类协作需求而引发的,有些协作项目则可能是由多个协作需求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例如,在我们的“学习科学与技术”网络课程中主要有思维导图、研究性学习、学习理论、技术学习等内容,根据课程内容与校际学习需求主要设计了思维导图远程评论、研究性学习、专题理论研讨三个远程协作学习专题。

2.选择合适的校际协作伙伴

寻找并选择合适的远程合作者,是校际远程协作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尽管需求分析阶段已经根据对协作伙伴的总体情况做出初步的评估,在分析校际协作伙伴的学习特征时,需要将协作双方的具体学习特征或学习风格进行比较分析,以考虑协作双方在课程定位、教师风格、学生人数规模、可协调的教学进度、学习能力(知识、技术、远程协作能力等)、学习动机、互联网等重要协作因素上的匹配度。学生之间的学科知识能力、兴趣、视角、经验背景等的差异与匹配,有助于增强校际协作学习的有效性,校际协作伙伴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学习主题的一致性,同时要分析协作双方的互补性与可适应性。比较于一对一的远程协作学习,基于校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协作活动,可以在多所学校、多类型协作团队、多个层次参与人员(如研究生导学、专家、研究人员等)等更广泛

的范围内寻找协作伙伴。因此,在近年的远程协作学习实践中,对于研究性学习,我们主要与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合作实施;而对于应用型的思维导图项目,则主要与五邑大学等应用型大学合作展开。参与的协作学员以必修课的本科生为主,同时还有研究生,选修课由本科生参与等。

3.分析协作目标的共享程度

不同学校的师生由于课程定位、知识结构、关注问题的差异,既可能产生互相启发的校际协作伙伴关系,也可能由于互相不理解而导致无效的协作。在校际协作过程中,注重从沟通中分析协作双方或协作多方在教学目标上的共享性与差异性,有利于协作过程中的职责定位、相互理解与相互帮助,是有效协作的关键。例如在校际协作中发现,不同学校学生对选题的偏好倾向存在着差异,公共选修课程的学生倾向于从素质培养的视角开展专题研究,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的学生则倾向于从技术开发或从理论研究视角开展专题研究。教师与学生认识这种协作目标的差异,有利于协作双方认识与学习彼此的长处,并在协作过程中帮助双方达到更好的学习目标。有时候这种协作需要某种程度的妥协,但只要协作双方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积极解决问题,就可以发挥校际协作的潜在优势。总的来说,校际协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协作目标配对:相同或相似的目标(如研究性学习、专题研讨、调查等);部分一致的目标(如远程评论等);能力互补型协作伙伴(如专题研讨、“远程导学-本地学生”虚拟团队等)。

4.制定校际协作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制定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3]在校际协作活动设计中,教学策略的要素可概括为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并且这些要素是相互支持与集成的关系,共同构成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支持环境。教学策略设计阶段主要回答怎样开展校际协作学习,要做的主要工作有:(1)对学习活动主题与学习过程的选择,简称学习模式设计;(2)校际协作学习资源设计;(3)选择或开发校际协作平台环境。这一阶段需要决定如何协作即以最大程度上适和协作各方的课程目标、学生学习特点、教学进度等要求,包括本地教学与校际协作学习的衔接、校际协作过程的互动、校际协作人力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电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在校际协作学习实施中,这一阶段最大的难点可能是协作双方需要进行教学进度的协调,尤其在一些需要及时互动的关键点上要达成一致。理想的校际协作过程是在最理想的教学形式、方法与实际可协调时间之间的某种平衡。在远程协作项目需要特殊的协作平台,而校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一般性交流平台不能满足其需求时,就需要设计专门的协作交流环境。例如,由于思维导图主要是基于图像的学习,我们针对思维导图校际协作项目设计了图像Blog群组的社会性软件平台。[2]10

5.设计促进协作的评价方式

Shepard(2000)认为,为了适应并支持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学习评价应从两方面做出调整:(1)首先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应当能够表达重要的思想和问题解决策略;(2)学生与教师要学会将评价视为洞察力与帮助的来源,而不是奖罚。[4]40-62在校际协作学习中,将评价内容与方法过程化、可视化、激励化是促进校际协作学习的有力措施。这种注重过程的评价有助于校际协作成员保持连续不断的参与兴趣,增强项目凝聚力,并激励个体和小组为完成项目目标不断地努力。具体来说,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自己小结与统计论坛发帖情况,开展校际专题研讨,这都是一种融评价与教学于一体的教学策略。此外,成果分享是远程协作学习项目的主要活动环节和重要特征之一,不仅有利于各协作学校的优良资源共享,尤其有利于激励个体、小组或班级发展。成果分享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观念性的,如竞赛获奖、评选先进、习作发表、作品参展,也可以是得到教师、专家、同伴的肯定、赞扬。无论何种形式,成果分享是使学生获得贡献感、责任感、成就感、兴趣感、创造价值等满足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除了在网络上组织各种专题的网络大赛与网络交流,还可以同时在本地举行校际作品展览以激励各协作学校的成果分享活动。

6.校际协作的学习管理

远程合作学习项目,大多是基于双方协作意愿而协议建立起来的学习项目,其组织特性具有模糊的超边界性。参与者自治的、协作化的管理机制是保证远程合作学习项目有效性的根本措施。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学生、导学是社团学习的合作伙伴,他们之间是协作设计与共同学习的关系,参加校际协作学习的所有教师和学生既是项目的参与者,也是项目的设计者与管理者。项目的规划、设计、组织、领导和控制大多在指导教师的协调领导下由相关参与者共同协商完成,而不是交给某个班级、指导教师或学科专家包办。在具体的协作团队项目中,协作主题、目标、交流方式等则主要由团队成员共同协商设计。当然,要实现这种设计主体的转换,需要教师具备比较强的专业素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学习者与参与人员的学习设计与管理能力。总之,在设计校际协作项目时,协作学校的教师、导学、学生都应该参与到校际协作主题或项目的设计开发中,在对话协商中开展校际协作学习的自主管理,必要的时候还应当开展校际教师、网络导学、远程学习者的协作技能培训或专题研讨,以促进远程协作学习从他组织向自组织管理转变。

总之,校际协作学习的目的不是加强教学的集权式统一管理,而是利用校际差异创造富有启示的创新性教学。不同学校的学生与教师通过网络联结起来,共同开展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专题学习,其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适切性,同时应注重发挥远程协作教师的设计主体性与远程协作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够使得这种跨学校的远程协作学习真正成为吸引不同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李翠白,李林英等.思维导图校际远程评论的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8(2).

[2]李翠白.校际协作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7(7).

[3]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4]Charlotte N.Gunawardena ,Building an online wisdom community a transformational design model[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ducation,Spring 2004, Vol. 15(2).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