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耿派艺人杨金民

2014-03-19牟豪戎

丝绸之路 2014年1期
关键词:花脸忠义秦腔

牟豪戎

耿忠义(1884~1947)乳名福保子,甘谷安远镇人,幼年在兰州学艺,先学旦角,后攻生、净,30来岁便已技艺超群,生、净俱佳,名声大震,成为与麻子红(郗德育)并驾齐驱的杰出秦腔表演艺术家。因而,兰州早年就有这样的顺口溜:“牙古子的包子,马保子的面,福保子的生净,八娃子的旦。”这就是所谓的“兰州四绝”。前两句指兰州的两种名特饮食,后两句说的是享有盛名的两位秦腔艺人。八娃子,名史月卿,是风靡一时的旦角演员;福保子即耿忠义。

耿忠义虽然和甘肃前辈秦腔名家“福庆子”(张福庆)、“十二红”(李夺山)一样,也是一位生、净两门抱的杰出人才,但由于他继承了花脸名宿唐待招(唐华)的表演艺术,并吸收甘肃前辈秦腔名家的艺术优长,经过自己刻苦钻研和精心创造,因而他的花脸戏成就更为突出,标志着甘肃秦腔净角表演艺术达到新的高峰。他的花脸戏演的多是古老的甘肃秦腔传统剧目,代表作有《火焰驹》、《白逼宫》、《黄花山》、《五岳图》、《鸿门宴》、《虎囊弹》、《马芳困城》、《老君堂》、《游西湖》、《破方腊》、《黄飞虎赶驾》、《斩侯英》等。服饰、装扮、造型是典型的甘肃风格。他的脸谱笔锋凌厉,色彩鲜活,神采飞动,性格鲜明,既不同于京剧脸谱,也不同于陕西秦腔脸谱,是甘肃特有的“耿家脸谱”。他化妆起来就像一尊神,创造的人物大多带有神气。

他演花脸讲究神采气度,注重扎势亮相的雕塑感和造型美,着重通过工架造型塑造艺术形象,伟岸严正,气象恢宏,器宇不凡,蕴含丰厚。即使是繁复的战斗场面,也只是简约地走走过场,摆几个雕塑感很强的不同姿态的架势,就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创造。例如,他演《黄花山》中的闻仲时,头戴紫金冠,身穿黄金靠,足蹬黑厚底靴,画黄脸,泰山眉,两颊画几笔腮纹,额头画一天眼,用三角形黄表罩着,上唇及鼻翼两侧抹黑,鼻尖如峰,戴黑三须,两耳横插鬓毛,后肩背扎墨绿垫肩,肩头扎成两朵花,后背挂一五彩绣球,手执双锏,锏上扎几束黄表纸花。这一造型威严震人,常在观众中引起轰动。他出场后,一个前弓后箭的架势就赢得了全场的热烈喝彩。同姜子牙对阵开打,打一个回合,摆一个架势,就这样摆三五个富有雕塑感的架势,便把庄严肃穆的闻仲的艺术形象树立于戏曲舞台之上。又如他演《白逼宫》中的曹操,大白脸上勾勒三角眼,两颊略点油渍,歪戴黑相帽,身穿红官衣,腰悬宝剑,怒冲冲拔剑入宫,提袍顿足,气焰逼人,大吼一声:“魏王进宫来了!”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相形象及其精神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耿忠义的艺术风格,虽然是大写意,寥寥几笔就能立显人物的神韵,但有时为了细致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也会细密点染,刻画入微,妙趣横生。如他演《白逼宫》中的曹操,在逼死皇后以后,奏禀汉献帝:“西凉马超造反,请主家定夺。”此时的汉献帝已魂飞魄散,曹操便代传圣旨:“曹操听旨:西凉马超造反,命我卿带兵征剿。胜了加官进爵,败了嘛……也就败了!嘿嘿!”他在“嘿嘿”大笑时,用左肘将汉献帝一捅,然后说:“有道的明君呀!”便大笑而跪拜谢恩。这样的口吻和小动作刻画出了曹操的奸猾、狡诈。当他欲出宫门时,突然警惕起来,便说:“观见汉家文武以在宫门摆来摆去,莫非有害操之意?咹呔,说什么有谋操之意,兵权现在我手,谁敢加害于我。待我大喊三声,看他们哪个胆敢近前!”说完转身拔剑,面对宫门大喊:“呜呀呔!魏王出宫来了!”神色俱厉,不可一世,一副飞扬跋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嘴脸,活灵活现,神态逼真。

耿忠义的表演动作经过精心加工提炼,沉稳有力,美观大方,简洁明快。再繁重的表演,往往也只是三五下,但却鞭辟入里,精彩传神。特别是他善于运用急缓适度,长短适中,富有美感节奏的“三”来表演,不仅渲染了浓烈的环境气氛,而且也勾勒出人物的精神气韵。例如,他演《火焰驹》“传信”中的艾谦,先是一把火铺路,人物随火出场,用扬鞭、勒马、抽马、踏四角的舞蹈动作,表现出为拯救被陷害的李彦贵母子,昼夜兼程,去北国给李彦荣传信的急切心情。然后唱:“胯下的火焰驹四蹄生火,耳内里忽听得风号叶落。就地下尘土起一片烈火,眼看看加一鞭越过草坡!”紧接着连抽三马鞭,随鞭连放三把火,右腿抬起再放一把火,又从背后向头顶放一把火。在滚滚火焰中,低头将罗帽绒球甩在前额,列勒马架势,火爆炽热,形象鲜明,突现了艾谦这位济人救难的英雄壮士的焦急心理。这“三鞭子”是出了名的,兰州就有“耿家的三鞭子压了天下”的赞语。再如《破方腊》中的方腊为向梁山泊好汉示威,一上阵捅三杆子;《老君堂》中的程咬金为活捉李二王,猛向庙门劈三板斧;《游西湖》中慧娘与裴瑞卿眉目传情时,贾似道的三看;《白逼宫》中尚方宝剑悬挂宫门时,曹操的三拜;《五岳图》中面对定神针时,黄飞虎的三退。这都是运用“三”的表演特技刻画人物的典范之作。

耿忠义创立的耿派艺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影响广泛,是甘肃秦腔的瑰宝,因而后学者众多。但由于耿忠义的艺术造诣太深,那种独特的神韵和品位一般人难以掌握,所以多数后学者只能演个别的耿派剧目,也只是略具形貌而已,能达到形神兼备者为数更少。若从演出耿派剧目数量之多、研习耿派艺术时间之长来看,杨金民可算是耿派艺术比较全面的继承者。

杨金民是陕甘驰名的秦腔旦角演员杨金凤的胞兄,原籍陕西武功,生于1918年,父亲是个擀毡匠,因生活所迫,幼年时随父亲辗转流离落户宁夏。因为自幼喜爱秦腔,1933年,与胞妹杨金凤到靖远丁振华班学艺。他的启蒙老师是秦腔老艺人霍振川,先学小生、须生,后专攻花脸。年长后常和胞妹杨金凤一起在宁夏银川、中卫及甘肃靖远一带演出。1941年,杨金凤到兰州靖正恭、王正端主办的众英社演出,逐渐走红。后来杨金民也到兰州,对耿忠义的精湛演技崇拜得五体投地。1946年,他参加了由平凉的平乐社来兰组建的精诚剧团。这个剧团当时领衔主演的著名演员有靖正恭、刘易平、高希中、杨金凤,除了这几位名家的拿手戏外,演出的多是以生、旦为主的易俗社剧目,如《软玉屏》、《夺锦楼》、《双明珠》、《人月园》等,花脸的戏很少,杨金民能够露脸并通过演出提高自己的机会并不多。加之自己嗓音欠佳,于是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在兰州的戏曲舞台上站住脚,必须向耿忠义学习,走着重以脸谱、工架、造型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探索之路。于是,他便到耿忠义所在的文化社参加演出。

文化社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甘肃秦腔传统特色的艺术团体。耿忠义是其台柱式的人物,当时已届晚年,表演技艺依旧炉火纯青,每当演出,全场轰动。在文化社,甘肃派代表人物还有岳钟华。他是在其姐夫、甘肃前辈秦腔名宿“十二红”(李夺山)的严格教诲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全才,腹笥渊源,功底深厚,年轻时演文武小生,中年以后演须生和花脸,在观众中声望很高。岳钟华精于甘肃秦腔脸谱的绘制,谙熟甘肃秦腔戏路的底蕴,因而也能演耿派路数的花脸戏。他面颊瘦小、身材较矮,为扬长避短,不演《白逼宫》中的曹操、《游西湖》的贾似道,但演《黄花山》中的闻仲、《火焰驹》中的艾谦、《破方腊》中的方腊、《五岳图》中的黄飞虎,形象矫健挺拔,别具风采。我曾看过他与耿忠义合演的《双火焰驹》,两个艾谦你出我进,红火炽烈,各显其能。耿忠义沉稳凝重,以声势压台;岳钟华干净利落,以情采取胜。杨金民到文化社与耿忠义、岳钟华同台演出,增长了见识,受到了熏陶。他虚心向耿忠义学习,也向岳钟华请教,细心琢磨,刻苦钻研,逐渐熟悉和掌握了耿派表演艺术的路数。因此,在耿忠义谢世之后,杨金民便陆续演出耿派花脸戏,成为文化社一直到后来的兰州市秦剧团挑大梁的主要花脸演员。

40多年来杨金民持之以恒地研习耿派艺术,比较成功地演出了《火焰驹》(艾谦)、《白逼宫》(曹操)、《五岳图》(张奎)、《游西湖》(贾似道)等耿派剧目。他演的这些耿派戏我大都看过,有几次精彩演出,让我印象深刻,至今记忆犹新。

1948年,在硷滩文化社剧场,岳钟华主演《三闯碧游宫》,饰广成子,杨金民配演灵宝天尊,工架稳健,气度宏伟,具有耿派风范,颇得好评。1952年,在马坊门文化社剧场,杨金民与岳钟华联袂演出《五岳图》,岳钟华饰黄飞虎,杨金民饰张奎,竟然应对裕如,沉稳大气,令人赞叹。1957年,在教育馆文光社(文化社与新光社合并后的社名)剧场,杨金民与“十二红”(李夺山)的哲嗣李化仁联袂演出《五岳图》,李化仁饰黄飞虎,他饰张奎,二人配合默契,功力悉敌,受到热烈喝彩。1964年,在教育馆兰州市秦剧团(文光社升格的国营剧团)剧场,杨金民与薛志秀联袂演出《白逼宫》,薛志秀饰汉献帝,他饰曹操,二人各展其能,相映成趣,受到观众欢迎。

对此,兰州的秦腔观众是认同的。例如,原甘肃省委副书记聶大江,2005年夏在兰州大学专家楼接受了《鑫报》采访谈到秦腔时就说,他于20世纪50年代曾看过杨金民的《白逼宫》。曹操相帽歪斜,一手提袍襟,坐在椅子上蹬腿亮靴底的表演,形象威严神煞,风格粗犷豪放,呈现了与京剧迥然不同的艺术特色。他完全被杨金民创造的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间审美情趣的曹操形象所吸引。他说,从这时起便深切地感到秦腔是埋在黄土里的明珠。这么好的戏曲艺术如果得不到保护,那就是对文化的轻蔑,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

更为难得的是,杨金民能够坚持运用耿派艺术手法,塑造不同类型的舞台艺术形象,使人物显示出耿派的神韵。比如他40多年来饰演的《铡美案》中的包公、《玉虎坠》中的马武、《潞安州》中的金兀术、《四进士》中的顾读、《闯宫抱斗》中的殷纣王、《葫芦峪》中的司马懿、《逼上梁山》中的高俅以及现代戏《杜鹃山》中的毒蛇胆、《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都具有突出仪态神气、注重工架造型的耿派表演艺术特征。唯其如此,甘肃戏曲评论家范克峻在《甘肃秦腔表演艺术的特征》一文中,称杨金民为甘肃派的优秀者之一。

我因从小跟大人看戏成了秦腔迷,几十年来乐此不疲,但是最爱看的还是大气磅礴、蕴含深厚、具有甘肃古老风格特色的秦腔戏,所以对耿派艺术非常仰慕。因此,早在1961年,我便以自己粗浅的认识撰写了《漫谈耿派艺术》,发表于《甘肃日报》。1985年,秦腔已开始不景气,我出于对耿派艺术的珍视,就如何继承和发扬耿派艺术的问题,走访了已退休在家的杨金民。他充满深情地对我说:“耿忠义确实不简单!他的许多戏、许多表演程式和技巧,是咱们甘肃秦腔的独特创造。比如兰州观众交口称赞、至今念念不忘的‘三鞭子、‘三杆子,确实受看,堪称绝招,陕西秦腔是没有的。”说到这里,他乘兴拿起一个鸡毛掸子,就地表演起《火焰驹》来。只见他神情专注,挥鞭策马,唱“胯下的火焰驹四蹄火,耳内里忽听得风号叶落”,表演扎势亮相、马后三鞭、甩罗帽一套程式,让我再次领略到了耿派艺术的风采。他谈了很多,表露了对耿派艺术濒临失传的忧虑,让我深受感染。随后,我撰写了题为《耿派艺人谈耿派》的专访,发表于《甘肃日报》。在此前后,我因参与主持当时举行的甘肃振兴秦腔的演出活动,面请他参加演出,他出于对秦腔发展前景的关切,慨然应允,不顾年老体衰,除演出耿派名剧《火焰驹》外,还饰演了《闯宫抱斗》中的殷纣王、《葫芦峪》中的司马懿、《六部大审》中的刺客石龙,举手投足,典范犹存,以富有耿派神韵的表演,受到观众的好评。

杨金民是继承、延续耿派艺术时间最长的继承者,也是最后一位继承者。1992年,他不幸病逝,人琴俱亡,耿派艺术也就灰飞烟灭而绝迹舞台了。

岁月如梭,转眼20年过去了。杨金民逝世20周年之际,我在2012年12月28日的《兰州晚报》,发表了题为《忆杨金民先生》的短文,以文中最后一句话作结:“杨金民先生是一位诚实的人,勤奋的人,他把一生献给了秦腔事业,我们不能遗忘这位耿派艺术的继承者。”

猜你喜欢

花脸忠义秦腔
花灯和花脸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有猫如弟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这条忠义街
花脸一朵朵
当了一回“花脸猫”
忠义救国军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