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龙他让死神等了八年.. ...

2014-03-19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加沙沙龙以色列

2014年1月12日,以色列特拉维夫议会广场是代表吊唁的鲜花,巴勒斯坦以及黎巴嫩巴勒斯坦难民营响起的则是代表庆祝的鞭炮声。

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人。11日,在昏迷长达8年之后,以色列前总理阿里尔·沙龙在即将迎来他86岁生日之时离开人世。

无论爱憎,沙龙都已成为中东历史上无法抹去的姓名。他是以色列人心中的“战神”、阿拉伯人眼中的“屠夫”。

作为战士,他几乎参加了以色列独立以来的每一场战争;作为政治家,他从政近30年,有5年担任总理,直到入土,争议一直伴随着他。他亲手扩张了以色列人在征服土地上的定居计划,又亲手推翻了这一计划,单方面撤出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定居点。

终其一生,以色列国的生存与犹太人的安全一直是指引沙龙前进的“北斗星”。正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沙龙的葬礼上所说:“他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当那意味着战争,他就去战斗;当那意味着和平,他就去争取和平。”

“以色列之王”的诞生

2006年1月4日晚,以色列总理沙龙因突发中风并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耶路撒冷哈达萨医院。

以色列士兵阿维·雅夫献宝般地向沙龙的秘书递上自己珍藏的一盒录音带,其中记录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时的无线电通讯内容。这个跟随沙龙出生入死的士兵坚定地相信,录音带的内容能唤起沙龙“对于一生最光辉岁月的记忆”。

1948年5月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20岁的沙龙是亚历山大罗尼旅的一个排长。一天清晨,以军司令官摩西·达扬接到报告:两名以色列士兵被阿拉伯联军抓走。达扬连忙召集会议,商量营救办法。会议开了两个小时,商量出的办法只有一条:也去抓几个阿拉伯联军士兵交换。但具体执行却颇令指挥官们踌躇——阿拉伯人无疑已加强了戒备,如果派去抓人的人再被抓,该如何了结?

担任指挥所警戒的正是亚历山大罗尼旅。不耐烦长官们的思前想后,沙龙掉头出营,招呼了几名下属,跳上吉普车,直奔阿拉伯联军阵地而去。一小时后,达扬在自己桌上发现了沙龙留的纸条:“摩西,俘虏在地下室”。

沙龙坦然直面关于他擅自行事,拿士兵生命冒险的指责,换来了指挥官达扬的另眼相看。那一天,达扬和沙龙合影留念。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即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

曾经的排长沙龙已是以色列惟一的伞兵旅——1202部队的旅长,上面给他的任务是拿下战略地米拉通道,打开通向苏伊士运河的道路。

又是一个宁静的清晨,28岁的旅长沙龙带着他的伞兵突袭米特拉山口。这次强行突袭,是沙龙坚决地违抗了上级军令才换来的。

作为一个为战争而生的人,他希望在这里一战成名。

突然间,枪声大作。以色列士兵应声而倒。显然,埃及人并非没有准备。

当偷袭被证明不可能,沙龙在紧要关头做出了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他下令:“强攻!”

沙龙亲自率队冲锋。此战,以军以死亡37人、伤100多人的代价攻占米特拉山口。打开通道后,沙龙没有停留,一路向西,成为以色列建国后第一个到达苏伊士运河的以色列军人。他的强硬作风为他赢得了“推土机”的称号。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日战争)爆发。

晋升为少将的沙龙指挥以军再次夺回西奈半岛上米拉通道的控制权,并乘胜攻占了苏伊士运河走廊。这场战争只用了6天,就宣告了以色列的胜利。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即赎罪日战争)爆发。

第一天,以色列苦心经营数年的“巴列夫防线”全线崩溃,以军在西奈半岛节节败退。埃及人的突袭粉碎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

已申请退伍的沙龙再次披挂上阵,指挥坦克部队化装成埃及部队强占了苏伊士运河渡口,2.7万以军士兵跨过苏伊士运河攻入了埃及境内,一举扭转了战局。记者在此战中为沙龙拍下了一张头缠绷带不下火线的照片。

沙龙的身先士卒和骁勇善战激励了整整一代以色列人。他和士兵们一起蹲在地上吃饭、喝酒。他在战斗时的口号是:“跟我上!”

士兵们在坦克的炮塔上用白漆写上“沙龙,以色列之王”,“沙龙万岁!”“沙龙,你是以色列国防军的骄傲!”

巨大的成功,坚定了沙龙的军事思维。如同备受争议的巴顿将军一样,沙龙对军功执著的追求使他在许多时候置批评和反对于不顾,视军令如无物,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这一理念,甚至一直贯穿他未来政治生涯始终。

“最恶劣的敌人”

尽管在以色列人眼中,沙龙是他们坚强的守护者。但在阿拉伯人眼中,沙龙嗜血成性,是“最恶劣的敌人”。连阿拉伯妇女在吓唬不听话的孩子时都会说:“再不乖的话,让沙龙把你抓走!”

少年时期的沙龙曾遭受过相似的恐惧,暴力和仇恨从小便根植在沙龙的内心。

1928年,沙龙出生于特拉维夫附近沙龙地区的一个农村。沙龙的父亲沙廖尔早年从前苏联移民至此。怀着强烈的“犹太复国主义”的情愫,沙廖尔建立了一个准军事组织“加德纳”,以对抗阿拉伯人的排犹活动。沙龙在年满13岁的犹太受戒仪式上,得到了一把匕首作为礼物。14岁,他加入了“加德纳”,这把匕首,成为他的第一件武器。

1952年,沙龙提出组建一支特别突击队,进入约旦境内采取军事行动,以报复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经常遭受从约旦境内发起的袭击。这就是著名的101部队,沙龙正是其指挥官。

1953年,为替被杀害的一名妇女和两名儿童复仇,沙龙命令在深夜炮击约旦河西岸的奇布亚村,摧毁41座房屋。沙龙的部队也未放过炮击幸存者。此役,69名巴勒斯坦村民被杀。这一年,沙龙仅25岁。

以色列为此受到联合国安理会谴责,时任总理本·古里安不得不公开出面道歉。古里安紧急召见这位年轻的军官,告诫他此举引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不久,古里安说出了他对沙龙的经典评价:“如果沙龙能克服他不说真话的坏毛病,他可以成为一个模范军事领导人。”

沙龙并未因奇布亚村事件受到任何处分。他明白,当时的以色列,正需要像他这样有着冷酷心肠和残忍手段的铁血人物。

1977年,沙龙初进以色列内阁,被任命为农业部长。这个看似与战争不相关的职位被沙龙用来在以色列政府的领土上推进犹太人定居点计划,以扩张以色列的战略纵深。很快,1981年,沙龙获得了心仪已久的国防部长的位置。

1982年6月,沙龙一手策划了入侵黎巴嫩的战争,以军兵临城下,包围贝鲁特长达3个月之久。由于有巴勒斯坦游击队员混迹在贝鲁特的百姓中,沙龙的部队不分青红皂白,大开杀戒。他事后在公开场合宣称,轰炸行动是必要的,大量无辜百姓丧生,错在巴勒斯坦游击队。

沙龙的强硬风格终于给他惹来了麻烦。1982年9月,在以军的默许下,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组织进入贝鲁特附近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屠杀了近千名巴难民,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在以色列政府的独立调查结果中,沙龙被认定对这一震惊世界的惨案负有“间接责任”。他被迫辞去了国防部长的职务,这也成为沙龙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污点

直至他死,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以及人权观察组织还在对沙龙终身未能被送上国际法庭接受审判表示遗憾。

在沙龙的葬礼上,这严重的错误也被小心的回避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隐晦地提到沙龙这位“推土机”也曾留下过“巨大的废墟”。而美国副总统拜登则更加云淡风轻,他表示:“沙龙是一个复杂的人,曾处在一个复杂的时代,并有复杂的邻居。”

参加他葬礼的各国政要似乎都更愿意提起沙龙最后时刻做过的努力——争取和平。

“唯一能够争取和平的人”

在自传《斗士》中,沙龙曾将以色列的政治比作“不停转动的大车轮”——“有时你转到上面,有时转到下面”,但沙龙从来没有转出政治圈。

在辞去国防部长一职后,沙龙紧接着先后担任了无实职部长、贸易工业部长、住房建设部长、国家基建部部长和外交部长。与此同时,他不断逐渐积累的政治人气也终于在2001年将他送上了总理宝座。

牛津大学讲师、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Karma Nabulsi曾如此评价政治家沙龙:他有潜在的原始欲望,暴力,好斗,机智,出众。他善于行动,勇敢,并且腐败;他像个巨大的钟摆,在建设和摧毁之间摇摆不定;他卤莽地藐视一切限制,不管是国际疆界,还是法律束缚;很显然,他认为自己是创造历史的人,绝不会屈服于形势,为达目的,他可以不择手段。

在沙龙登上以色列权力巅峰时,悲观的巴勒斯坦人呼喊:“通往和平的大门关上了!”而沙龙却告诉英国《卫报》的记者:“我有一个愿望——争取和平。”

沙龙坚信自己是唯一能够带领以色列争取和平的人,比许多未经沙场的政客更理解和平的重要性——“我愿意做出痛苦的让步,但在以色列的安全和存亡上,我绝不让步。”

2004年,沙龙力排众议,果断地推行了他的“定点清除”计划。3月22日,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在以军的一次空袭中死亡。紧接着的4月17日,以色列武装直升机向哈马斯加沙地区领导人、亚辛的接班人兰提西乘坐的汽车发射一枚导弹,兰提西及两名保镖身亡。哈马斯组织高叫:“沙龙打开了地狱之门,没有任何事能阻止我们割下他的头颅。”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沙龙将进一步加紧追杀时,沙龙突然推出了“单边撤离计划”,并于2004年6月6日获得内阁通过。沙龙宣布,到2005年底前,以色列将撤出加沙(所有21个犹太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4个定居点。

此举引发国内右翼势力强烈反弹,时任财政部长、如今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单边撤离计划”通过的第二日递交辞呈。一些保守的犹太教士也联合起来对沙龙施以古老的咒语,祈祷死亡天使将沙龙从人世带走。但这并没有让沙龙退缩。

2005年8月15日,沙龙政府正式启动“单边撤离计划”。曾经对准阿拉伯人的“推土机”如今则下令以军将加沙的犹太人定居点推平。9月12日,以军完成了从加沙地带的撤离工作,结束了以对该地长达38年的占领。

这一里程碑式的壮举让沙龙一夜之间变成了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拥戴的偶像与一切和平力量的座上宾。

“这不会让我着迷,”沙龙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见过人们用一种或另一种方式看待我,这也许会反复,就像一个大车轮。我会为因众人的拥戴而得意吗?不!”

尽管得罪了曾经的右翼盟友,但在安全问题上不妥协的立场仍然让沙龙获得了稳定的支持率。2005年11月22日,77岁的沙龙突然宣布退出自己苦心经营32年的利库德集团,建立偏中间派的前进党,并于3个月后参加新一届议会选举。从国内呼声来看,沙龙对总理宝座志在必得。人们乐观地预测,这位政治巨人将继续带领以色列走向和平。

在世人以为他最强大的时候,沙龙被中风偷袭了。

美国CBN电视台主播帕特·罗本森(Pat Robertson)在节目中将沙龙的昏迷归咎于其“擅自分割上帝的土地”。在罗伯森眼中,之前遭遇刺杀的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犯了同样的错误——拉宾1993年与阿拉法特签订奥斯陆和平协议并承认巴勒斯坦人对加沙、约旦河西岸的部分控制,并因此与阿拉法特分享了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与沙龙一样,拉宾同样曾对巴勒斯坦人的实行残酷镇压,却在政治生涯的末期回到了谈判桌前。

通往和平的道路似乎总是充满艰难险阻,如今,巴以局势依然前途未卜。

在沙龙的葬礼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总统佩雷斯都小心地避免提及沙龙的单边撤离决定。内塔尼亚胡不忘重申了他的强硬立场:“以色列会继续打击恐怖主义并争取和平同时确保安全,用尽方法确保伊朗不会获得核武器。”

葬礼结束后不久,来自加沙的两颗火箭弹袭击了以色列。作为报复,以色列国防军则空袭了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中部和南部。

对于以色列来说,战争与和平的“车轮”将会继续转动,只是沙龙永远地离开了。(摘自《南方周末》)

猜你喜欢

加沙沙龙以色列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以色列发现前年鸡蛋
何以为家
加沙街头
ABC ENGLISH SALON
沙龙
以色列IWI公司ACE SAR步枪
消失的沙龙兔
健康沙龙:姜水烫脚治感冒(健身)等
中国人同情苦难加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