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2014-03-18李思
李思
摘 要:本文试图以女性意识为视角,主要从对女性依赖性的批判、反贞节观及对传统父权体制的反抗这三个方面来审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群像。张爱玲以细腻、冷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隐藏在家长里短中的“真实”故事,在貌似文明的现代生活中揭示出女性精神奴役的创伤,刻画出一个个迷失了精神家园、在夫权统治的余毒里或被迫顺从或无奈挣扎的女性典型。在她们的女性经验及其迂回的焦虑背后,显现出的是更为广大的社会文化背景。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依赖性,贞节观,反父权,意义和地位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83-02
张爱玲在《谈女人》一文中指出中国女性奴性心理的根源:“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伏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来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 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①归根到底,“女子的劣根性是男子一手造成的”。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 张爱玲可以算是一位具有成熟的深刻的女性意识的佼佼者。在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中,她以细腻、冷峻的笔触抒写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小说的世界中揭示女性精神奴役的创伤,刻画出一个个迷失了精神家园的女性在生活中丑态百出的悲惨世界。
一、女性依赖性的批判
张爱玲在《怨女》中描写柴银娣时说“上一代下一代中间没有她的位子。”在张爱玲笔下,无论是旧派女人还是受到五四民主潮流冲击的新派女性,都摆脱不了对男性的依赖心理。旧派女性没有自觉,经济上依赖家庭,心甘情愿地成为男性的附庸,婚姻是她们寻找和保护安稳生活的唯一手段, 同时也是她们的最终的归属。
比如《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虽然与传统的女性相比,她敢于与前夫离异、反抗兄嫂、大胆追求个人幸福,已是那个时代的女性的进步。然而从其恋爱、结婚的动机来看,她看似完满的爱情婚姻背后,却是女人无力自主去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依附男人过活的悲哀。
再如依附男人、拿青春作赌的霓喜,前后三次婚姻,都未能给她带来希冀中的幸福和财富,最终落了一贫如洗的下场。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因经济的无力而依附于男性,进而又为男性所奴。她们是无法逃脱这一环套一环的厄运的,张爱玲将霓喜的婚恋悲剧取名为“连环套”,其立意大概在于此。
新派女性虽坦然接受现代物质文明,生活方式是西式的,但仍然保守着以男性为生命支柱的思想意识。《封锁》中的翠远,即使作了大学教师,“打破了女子职业的新纪录”。她的家人仍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她未能找到一个“好条件”的男人,“宁愿她当初在书本上马虎一点,匀出点时间来找一个有钱的女婿。”而她的内心,也为此饱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当她的际遇与传统观念上对女性的希冀相悖时,她得到的不是周围人的认可,而是更深的孤独。翠远是现代女性中在经济上摆脱了男人、取得了独立,但在精神上却没能真正的独立的典型。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妇女在现代社会和家庭中所扮演的固有的角色和地位的质疑与反抗。她在以冷峻的笔调客观地描写这些以嫁男人为生的女性命运的同时,虽未像现实主义作家那样,直接对其大加鞭笞,但从张氏小说中这些女性的悲凉的结局来看,张爱玲在使她们走向灭亡的同时,也对这些女性自身进行了犀利地自审与批判,其中亦不难看出她对现代女性所隐含的警示:只有获得经济与精神上的独立,才能奢谈自由,从而真正的掌握女人自身的命运。
二、贞节观念的反叛
在男权社会下,女子自觉屈从于男子,在受封建遗毒较深的民国时代,这样的贞操观念仍广泛地驻留在女性体内,使女性屈服于男性、家庭、社会和文化秩序之中。
然而,在五四新风的影响下,“在此内囿意义上,女性亚文化群体的集体潜意识暗中为女性繁衍着诸种深层焦虑。”②张爱玲笔下的许多女性人物就试图在自我解构中颠覆这种传统的贞操观念,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曾让笔下的女性对性的禁忌以及传统妇女最重视的贞洁做出“越轨”的尝试。
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身为妻子的孟烟鹂,“身家清白,面目姣好,性格温和,从不出来交际”,这样一个本该成为贤妻良母的女人,却被佟振保撞见与一个裁缝有染。这对于振保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然而,即便佟振保知晓了妻子出轨的丑事,为了他的“好人”嘴脸,也只敢自己在外堕落,“砸不掉他自造的家,他的妻,他的女儿,至少他可以砸碎他自己”。在三纲五常渐渐淡出普通家庭以后,振保的自甘堕落,正显示了传统家庭中男性家长权威的没落。
另有葛薇龙、梁太太……她们主动寻欢也好,被迫为之也罢,从中都有以滥用身体打破传统的性的桎梏的倾向——这些倾向似乎又都指向女性试图在现实婚姻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挑战传统的贞洁观的愿望。她们在情欲上的言行,如孟烟鹂、霓喜、葛薇龙、梁太太等人,以其极端的对待异性的方式(或自虐或施虐、或纵欲或禁欲),直击男性中心社会的禁忌与要害:恐惧自己的妻子到处滥交,进而对传统的贞洁观念进行了反讽的书写。
张爱玲在《借银灯》中,特地选择了两套涉及妇德的电影:“桃李争春”与“梅娘曲”进行讨论,即丈夫在外面有越轨行为,他的妻子是否有权利学他的榜样?此中,不难看出张爱玲对这个传统的贞洁观念的责难:身为妻子的女性,如何在多妻主义的丈夫面前,愉快地遵行一夫一妻制?对此,张爱玲对天下男人不敢以“严肃的批判态度”去面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嘲讽,正如她在小说中让一众女主人公做出“出轨”的尝试一样,对束缚女性思想与身体自由的传统的贞烈观念狠狠插了一刀。
三、不自觉的反父权意识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张爱玲还通过对父权文化的质疑,达到对女性自身反思的目的。张爱玲在小说中,另辟蹊径地采用了“去势模拟”的书写手法,使男性角色在其女性文本中丧失某种主导身份。在精神层次和肉体层次上贬压男性特质。
《茉莉香片》因张爱玲首次以男性形象作为叙事的中心,展现男性在父权统治下被阉割的状态而预示着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蓬勃发展。作品中,聂传庆面对父亲对自己的控制和精神上的压抑,感觉自己成了一个“畏葸的阴沉的白痴似的孩子”,“已经被作践得不像个人了”。于是,他羡慕言丹珠,渴望言丹珠的父亲能成为自己的父亲,渴望拥有言丹珠的友谊甚至爱情。然而,父权文化的侵蚀早已让他丧失了人的基本理性精神。他痛恨父亲对他的束缚,又时刻幻想能够像父亲一样拥有权力,成为他人的主宰。为了证明自己男性身份的强悍,聂传庆甚至不惜毁灭言丹珠,发疯似的想打死她。聂传庆的性格是阴郁、扭曲的、女性化的,有着类似女性的敏感。他想在窒息的旧家族里寻求自我的本来面目,以反抗他所厌倦的家庭环境。然而在其成长的二十年里,传统的父权文化的压迫,又使他养成了畏葸、懦弱的性格。在这篇作品中,父系强权文化对人的性格摧残是不言而喻的。endprint
《红玫瑰与白玫瑰》同样延续了张爱玲揭示女性悲剧性命运、批判男性权威的主题。在这部小说中,无论是身为情人的王娇蕊还是作为妻子的孟烟鹂,她们都仅仅只是佟振保欲望世界里的发泄对象,在振保眼里,她们不是必不可少的,她们仅仅生活在男性世界的边缘,而把女性当作满足欲望工具的佟振保,则在“好人”身份的掩盖下,以对女人始乱终弃的方式显示了自己的卑微和丑陋。
张爱玲在其作品中,既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无奈痛苦,又刻画了类似聂传庆、许峰仪这样的同被父权文化抹杀了人性的男性的痛苦。
在这两部小说中,张爱玲在对父权进行赤裸裸地控诉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个讳莫如深的问题:在男性和女性面对共同的现实阉割压力而相互靠近的时候,女性往往是最后的牺牲者。正如许峰仪对许小寒的替代品——段绫卿的选择,或如吕宗桢对吴翠远的放弃,男性的行为都只是以维护自我利益、实现自我满足为中心的,根本没有“女性利益”的字眼。即便有,当与自身利益相悖时,两者相权,女性的利益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可以说,在这两部作品中,张爱玲不仅延续了其早期作品《牛》中父权统治下女性遭际不公的主题,且进一步把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上升到了精神凌辱的层面来批判。
四、意义与地位
“在五四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形象中,出现了不少所谓的革命型女性人物。她们不但扮演叛逆的新女性角色,甚至模拟父亲权威,扮演男性角色,这是一种典型的补偿心理的表现。”③比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即刻画了一个复杂矛盾的女性人物,是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根据她们的压抑力比多塑造出的叛逆型女性形象的典型。
但是在张爱玲所构筑的小说世界里,无论是穿着洋装讲着洋话的“新派女性”,还是守着三纲五常的旧规矩的女人,她们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一个叫做“实际”的大网里。“20世纪初叶的中国女性,在现实中能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人格和身份,却是令人怀疑的。”④在文学的世界里,不论女性形象被塑造得如何崇高、独立、自主,一旦回归到现实生活,广大女性却依旧面临着社会传统所赋予的强大的被压抑的命运。
张爱玲毫不避讳地正面揭露了古老腐朽的文化对女性的侵蚀,并通过对众多女性可悲命运的淋漓尽致地描写, 探幽发微地批判了中国女性骨子里依然深深浸淫的奴性意识,指出正是这种自甘依附于男性、处处以男人为生活中心甚至全部世界的病弱心理和奴性性格,使女性自身成为了阻碍自己发展的内在原因。从这点上讲,张爱玲的小说既是对千百年来女性劣根性的揶揄和揭示,亦是对现代女性的呼吁和提醒,也是对现代女性孱弱灵魂的救赎。
注 释:
①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经典作品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242.
②③④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4,11,12.
参考文献:
〔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55-70.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35-341.
〔3〕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1[M].广西师范大学出社,2003.
〔4〕陈子善,罗岗.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评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5〕李欧梵.重读张爱玲[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6〕严三九.谈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内审意识[M].社会科学家,1996(6).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