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娘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比较
2014-03-18史逸君
史逸君
摘 要:杜丽娘和林黛玉两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女性形象,她们的一生都在用“真情”来实践着自己的爱情理想。杜丽娘的爱情是一场由欲到情的“慕色之恋”,林黛玉的爱情是一场抒发人性灵的“知己之恋”。本文将通过对两者爱情性质的探讨,来揭示她们又都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现实的巨大压力都让她们无法摆脱正统理念和礼仪规范。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曲从激烈的反抗到无奈的幻灭的悲歌。
关键词:杜丽娘;林黛玉;爱情悲剧;牡丹亭;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77-02
一、杜丽娘“慕色之恋”,由欲到情的爱恋
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论说自己的得意之作《牡丹亭》的成因时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曾“几令西厢减价”的《牡丹亭》皆因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梦。正值二八年华的杜丽娘受到《关雎》诗感发,发出了“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的慨叹,于是她决定与其“平白地为春伤”不如去自己的后花园“把春愁漾”“书要埋头,那景致则抬头望。”现实中无力回天的杜丽娘只能做官宦人家千金大小姐,但是在梦中她可以抒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本性,即大胆、热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欲望。吕天成的《曲品》说:“杜丽娘事,果奇。而著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惊梦》中杜丽娘与柳梦梅共成云雨之欢,就杜丽娘方面来说皆因“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思慕柳梦梅的“风神俊雅”是“终日在幽闺自怜”从内心到肉体的长时间积蓄的欲望的发泄,思慕青年男子春情缱绻的心情的满足;就柳梦梅方面来说是因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看到杜丽娘的第一眼就说“小姐,咱爱杀你哩!”原来爱可以这样大胆而直接的表达,柳梦梅为了杜丽娘的美丽容貌和青春年华而一路寻来。从二人相互爱慕的动机看来,都是因为对方娇好的容貌,所以,杜丽娘的爱情是一场“慕色之恋”。杜丽娘对柳梦梅的感情只是满足了长期以来对异性的思慕的欲望层面。惊梦阶段她的爱情中欲的成分大于情的成分。
经过这场惊心动魄的春梦,杜丽娘触摸到了自己在现实中。原本春情难缱的内心世界更加波澜起伏。被一时欢幸冲昏头脑的杜丽娘并没有意识到,和她雨云欢幸的柳梦梅只是在梦中得以相见的人而已,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有其人,不得而知。惊梦之后,杜丽娘是“只图旧梦重来,其奈新愁一段。寻思展转,竟夜无眠。”可是“寻来寻去,都不见了。牡丹亭,芍药阑,怎生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美好的梦境已经逝去,周围依然如故。一路寻而不得的杜丽娘内心有极大的失落感,哭诉道:“是这等荒凉地面,没多半亭台靠边。明放着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魂梦前。霎时间有如活现,打方旋再得俄延,呀,是这答儿压黄金钏匾。要再见那书生呵,”梦中的柳生终难相见,看来梦就是梦,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于是在杜丽娘心底里迸发了“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凄楚哀伤。
《寻梦》一折中的杜丽娘已经从对柳梦梅单纯的欲逐渐向情过渡。她希望自己和柳梦梅能像大自然中美丽的花花草草一样,可以随着人的心愿去喜欢,他们俩的爱情是发自个人的情感欲望。与其说是追寻梦中恋人柳梦梅,不如说是在继续寻找自己青春年华中最为灿烂的一段记忆,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连宵风雨重,多娇多病愁中。仙少效,药无功。”杜丽娘从春天病到深秋,在一个风雨萧条中秋佳节望着夜空中一轮空月,悲叹道:“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剪西风泪雨梧桐”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现实的绝望,在连宵夜雨中离开了人世。杜丽娘不是消极的以死亡来殉葬梦中之情,而是积极的企求以死亡来让梦中之情得以实现。《幽媾》、《欢挠》、《冥试》等折中的杜丽娘以“鬼”的身份更加大胆、热情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是《惊梦》的继续。从梦魂情缘到人鬼情缘,杜丽娘的爱情达到情与欲的融合。
二、杜丽娘的爱情悲剧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使他得意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剧本的深层的意蕴中饱含的别人不易察觉的浓厚的悲情。
“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杜丽娘青春觉醒,渴望一个青年女性的天然本性能得到自由发展,实现生命的价值。然而,她所生活的环境不允许她这样做,看似和谐的家庭环境却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训女》一折中,杜丽娘的父母借父母之爱表达了那个时代宋明理学所要求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给了杜丽娘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按照父母的要求杜丽娘终其一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过是“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对于女儿的自然天性,他们没有察觉,对于女儿的情感欲求,他们只是按礼教传统的要求来尽为人父母的职责,塑造一个符合封建闺阁千金小姐的形象。
杜丽娘的这种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至情”不能不说是惊心动魄,可是这种“至情”并没有在现实环境中与“理”有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所以“至情”的呼喊一旦从理想的幻境中返回现实人生,就显出手足无措的彷徨与迷惘,最后在现实中铸造的根深蒂固的“理”的意念又重新回到了杜丽娘的思想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是回生后的杜丽娘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否则他与柳梦梅的婚姻就是非法的,被世理所不容的。
三、林黛玉的“知己之恋”,抒发人性灵的爱恋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一部‘天书,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中存在着最多的天地之谜和人间之谜的书。其中关于林黛玉的前世今生,作者曹雪芹是这样描述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林黛玉的性灵在她前世时就已经形成。前世的宿命使林黛玉的性格中有一种为爱生生死死的“斗士”情怀。在林黛玉的今生,她的性灵得到了更加充分的抒发。她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沉浸在恋爱之中,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有了贾宝玉——一个和林黛玉志同道合,在生活理想和人格追求上有着共同追求的知音。endprint
林黛玉生长在一个“书香之族”,没有兄弟姐妹,父母“爱女如珍”,享受着“养子”的待遇。在思想上更为纯真,天性使然的动力使黛玉没有丝毫被束缚的感觉,所以,她爱读《西厢记》和《牡丹亭》,她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
宝玉挨打之后,薛宝钗来送药,并又借机劝说贾宝玉“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作工夫,老爷也喜欢了,也不能吃这样亏”。还“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薛宝钗送药,医得好宝玉的皮肉之伤,却医不得宝玉内心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在与宝钗带有功利性的慰问对比之下,作者曹雪芹写黛玉来关心宝玉则是出于对心爱的人遭受了巨大痛苦的内心悲伤。打在你身痛在我心,想为你分担痛苦,但又无能为力,只得“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用泪水来表达我对你的理解,我对你的情。黛玉见到宝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贾宝玉懂得林黛玉对他的情,于是让晴雯给林黛玉送去了两条旧手帕。林黛玉见到手帕子,“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面对自己拥有了贾宝玉的爱情,可是却无从操作自己的婚姻,自己的爱情是没有家长做主的私相恋爱,实属可羞,而内心的封建礼教束缚和对爱情的追求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喜”,“可悲”,“可笑”,“可惧”,“可愧”。“泪”即“情”,为贾宝玉而流泪,因贾宝玉的痛苦而痛苦,因贾宝玉的不幸而不幸,是绛珠仙子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亦是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知己之爱”。
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李贽“童心”说的代表人物。“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这种“童心”便是“一种未受官方御用思想侵蚀过的天真纯朴的先天存在的精神状态。”坚决鄙弃功名利禄,蔑视封建统治,他们的相爱有着明确的生活理想;二人的性格中都有着未被封建思想所异化的性灵,他们的相爱有着共同的人格追求。共有的思想基础,明确的生活理想和共同的人格追求,林黛玉的爱情是一场抒发人性本真性灵的“知己之恋”。
四、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是宝黛爱情的结局。在感情上木石前盟战胜了金玉良缘,而在现实中金玉良缘却战胜了木石前盟。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做成林黛玉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在封建社会婚姻必须要先符合家族利益。出于封建统冶阶级的阶级利益,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客观要求,需要借新的联姻来挽救和延缓封建大家庭的衰亡。
只会恋爱的林黛玉过的生活像诗一样,没有任何物质基础来支持她的婚姻。林黛玉叛逆的性格与整个时代相矛盾。林黛玉的爱情只是精神层面的爱恋,是一场抒发人性本真性灵的“知己之恋”。以自我为中心的叛逆,而没有摧毁其真正的悲剧根源。林黛玉的痛苦在于得不到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叛逆的黛玉浓厚的封建小姐自尊自贵的意识就成了她爱情悲剧的思想原因。
五、结语
杜丽娘的爱情是一场由欲到情的“慕色之恋”,林黛玉的爱情是一场抒发人性灵的“知己之恋”。爱情观在进步同时也说明后者比前者付出了更加惨烈的斗争,爱情悲剧的意义更加深重。情是林黛玉的性情本源,她是一个一生都在为爱生生死死的“斗士”。林黛玉的爱情不是由“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来决定的,而是置“家世利益”和家长意志于不顾,完全由双方自愿来决定的。可是出自性灵的知己之爱在强大的封建礼教面前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毁灭。自由、平等的观念贯穿在林黛玉爱情的始终,大胆主动的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是林黛玉天性使然。在他们的爱情中,男女双方地位平等,互相关心、体贴、爱护,这些都是他们爱情中现代爱情观的积极成分,体现着历史上的个人性爱向现代性爱转变和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杜丽娘和林黛玉两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女性形象,她们的一生都在用“真情”来实践着自己的爱情理想。但是,她们又都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现实的巨大压力都让她们无法摆脱正统理念和礼仪规范。一个是“剪西风泪雨梧桐”在对现实绝望中死去,一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带着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委屈的孤傲泪尽而亡。杜丽娘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都是那个时代所造成的,她们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曲从激烈的反抗到无奈的幻灭的悲歌。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73-374.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