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越轨行为背后同辈群体的作用

2014-03-18罗冬冬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罗冬冬

摘 要:青少年越轨行为和犯罪现象已成为中国当今社会的重要社会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发生变化,青少年心理不够成熟,容易产生越轨行为。青少年犯罪的团伙化引起学者们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研究和探索兴趣,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正确引导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越轨行为;同辈群体;青少年犯罪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55-03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不断被报道出来,“学做‘古惑仔一少年捅死一女大学生”、“引狼入室洗劫家财”、“青少年团伙犯罪日益增多”等等醒目的新闻标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青少年犯罪不仅在数量和比例上大幅增加,其严重性和危害性亦是大大增加。青少年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共同关注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除了经济领域飞跃发展之外,社会领域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也日益显现。例如社会安全领域中各种安全指标的恶化,主要表现为犯罪率的上升、居民安全感的下降、原先已经绝迹的犯罪现象的重新泛滥、新型犯罪类型(如白领犯罪和网络犯罪)的出现,以及犯罪对象的低年龄化和团伙化等。这其中,犯罪对象的低年龄化和团伙化,正好与青少年犯罪问题直接相关。

青少年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如今青少年越轨和犯罪现象日益严重,更是引发各个领域的研究兴趣,社会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亦是内容丰富,各个社会学分支和社会学家都有提出过自己的理论和观点,本文作者将先对目前广为流传的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理论和观点进行论述和总结,其后,主要就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展开讨论,由于社会制度、文化冲突、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青少年将主要精力放在同辈群体中,而青少年同辈群体又多是一群不成熟的孩子,他们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如何减少并最终杜绝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问题息息相关。因此,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研究在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中至关重要。

一、文献综述: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理论取向

(一)默顿(Merton)社会失范理论

默顿在其代表作《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中,对结构强制与越轨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经典说明。他认为在社会和文化结构的诸要素中,有两个方面是最重要的:一是文化上明确规定的目标,二是社会结构所限定的达到这些目标的合法方式。一个社会在把某种普适的文化目标传输给其成员的同时,也用严格的制度规范来约束其成员,按照这一规范的要求,社会成员在追求某个目标的过程中,就明确了自己可以合法利用的手段。如果社会成员利用这些手段能够达到其目标,就不会产生紧张和越轨行为,因而有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如果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出现不和谐的状态,就会促使社会结构的瓦解,即价值崩溃(失范)。

(二)挫折-侵犯理论(frustration aggression hypothesis)

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rd)和米勒(N.E.Miller)等人提出的。多拉德提出,人的侵犯行为的产生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即所谓的挫折-侵犯理论。当个人动机、行为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犯就成为一种原始而普遍的反应。伯克威茨(L.Berkwitz)认为,挫折的存在并一定会导致个体发生实际的侵犯行为,只能使个体处于一种侵犯行为的唤起状态。侵犯行为最终是否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侵犯线索。

(三)班杜拉(Bandura)的角色示范和模仿理论

这一理论继承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传统,对儿童的侵犯行为的习得过程,进行了专门的实验观察。班杜拉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成人越轨角色的长期示范,以及大众媒体(如电视)中的暴力行为的宣传,将导致青少年和孩童学会类似的越轨行为,并学习模仿。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暴力的网络游戏和动漫作品出现在中国市场并广受欢迎,还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价值观的青少年非常容易对作品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模仿,可能引发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甚至引发犯罪。

(四)标签理论(label theory)

标签理论认为,社会和他人是否把一个人看作是越轨者,这对一个人是否产生越轨行为起着关键作用。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互动的过程中被贴上了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把这种标签式的越轨者同所谓的正常人区分开来。被贴上标签的人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评价,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一个坏人,并且逐渐进入越轨团伙,真正的成为一个越轨者。标签理论强调社会对越轨者的反应,包括斥责、辱骂、歧视、排斥等,认为社会的负面反应导致初级越轨者不断加深,最终走上越轨之路。

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

21世纪以来,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国已进入了转型时期,而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就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社会转型必然会导致社会某一群体的不适应,正如上文中失范理论提到的,社会结构的转换引发社会秩序的暂时性混乱,社会普适价值观与多种外来价值观发生碰撞,此期间容易引发失范和越轨行为。青少年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转变,因此行为上常常变现出与社会普适的行为准则不协调的一面,成为社会中备受关注的异类,如果没有及时有效进行规范和劝导甚至可能被诱导为犯罪团体。

(二)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经历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卓有成效,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endprint

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过长,课后作业太多,学习压力过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是普遍现象。虽然这几年素质教育一直被反复重提,但是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仍旧没有减轻。家长的期望和社会评价使学校在传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来回摇摆,不知何去何从,也造成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平衡发展。另一方面,应试教育问题不断。现在的教育体制,“升学率”成了初、高中学校唯一追求的奋斗目标。数十年来,抓升学率似乎成了教育发展的一个标杆,好像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三)大众传媒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大众传媒迅速地向青少年提供有关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还向其提供各种不同的角色定位、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电视暴力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侵犯行为与侵犯倾向;电子媒介的娱乐性暗示使得青少年的生活庸俗化和琐碎化;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会削弱青少年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冲击传统社会化执行者的地位,对青少年的实际生活产生误导。

近些年,网络游戏、动漫产业、色情暴力网站等等大众传媒中的不良因素在青少年中广泛流传、屡禁不止,沉溺于这些虚幻、暴力、色情环境中的青少年容易模仿与学习其中的不良行为,置身于虚拟与现实之间无法清楚分辨。而来自欧美的网络游戏以及来自日本的动漫作品在青少年中广受喜爱,隐藏在背后的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却在无形中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产生冲击和碰撞。青少年的心理还不成熟,在面对这种文化冲突时往往容易被误导甚至被利用而做出越轨和犯罪行为。

三、同辈群体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同辈群体(peer group),又称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龄、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一起建立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在青少年中,它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积极作用:同辈群体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社会意识,学习熟练社会技能;二是消极作用:青少年在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在人生转折阶段出现偏差。同辈群体内成员之间相互模仿学习,使得一些辨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容易走上团体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同辈群体并加以科学引导,促进同辈群体的健康发展。

如果青少年因为成绩不理想或是没有达到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抑或偶尔犯错而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则会从最初的越轨行为发展到进一步的越轨行为。最终一个原先接受社会广泛认可的价值体系的个人由一次偶然的越轨行为转向持续的越轨行为模式,成为一个越轨亚文化中的成员,其行为准则和标准支持他们去违反法律。这种具有自己的暴力亚文化的同辈群体,形成了亲暴力的价值观,传统意义上所说的“问题青少年”成为一个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的亚文化群体的一员。犯罪团伙化即是这些拥有暴力亚文化的同辈群体衍生出的问题。

同辈群体对个人产生同辈群体压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深远。所谓同辈群体压力是指当同辈群体的意见或规范与该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就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这时群体成员就会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产生盲从心理。如果同辈群体规范与社会行为规范发生冲突,同辈群体内这种强大而无形的制约力会迫使个体屈从群体行为规范。如果这种群体规范无视、忽略甚至违背社会规范,就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由常常表现出不良行为的青年组成的伙伴群体对其成员的健康成长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四、正确引导青少年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的性质不同,群体压力的作用的性质也就不同。同辈群体的规范直接影响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社会普适价值观的传播和宣扬。积极型同辈群体中产生的群体压力有利于传播社会普适价值观;消极型同辈群体中产生的群体压力就会使成员形成错误的意识,偏离社会普适价值观,甚至出现反社会的思想和行为,这样就严重阻碍了青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要鼓励和支持积极型同辈群体,大力教育和引导消极型同辈群体向积极型同辈群体转化,使其不断向社会普适价值观靠拢。

同辈群体具有它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因此研究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形成规律,及时了解青少年中各种同辈群体的类型和特点,使同辈群体充分发挥其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就变的尤为重要。而引导发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

首先,父母要深切关注子女的需求,端正其入群意识和入群行为,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三个方面,积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交往氛围。

其次,学校要注意引导学生群体行为,促进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学校要尊重和理解青少年的同辈群体,对各种群体的性质进行区分和分析,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校纪校规建设、净化学校网络环境、美化校园环境等方式,传播社会主导文化,引导青少年中不良群体向健康方向发展。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传播各种亲社会行为。

最后,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而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建设良好社会环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能.越轨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J].青年研究,2003.

〔2〕郭星华.社会失范与越轨行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1):35-38.

〔3〕社会心理学第四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吴亚荣.同辈群体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少年犯罪
浅议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网防护教育手段
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因素
论青少年犯罪现状及预防犯罪的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