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怎样当记者

2014-03-18周玉明

党建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汇报新闻记者激情

周玉明

一张报纸的命运与新闻记者的素质生死相依。记者的素质决定新闻价值的判断,是把它放大还是缩小?是把它当宝还是垃圾?我将43年新闻采访实践中所悟出的新闻记者的素质归纳为五点: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喷泉般的激情;悲天悯人的情怀;不平则鸣的正义感;过硬的写作能力。

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

有好奇心才会有探索精神,才会有创造性。记者对事物、人物的好奇心,让记者在采访中能提出问题。说白了,记者的采访就是永远在提问。记者的水平在于提出什么水平的问题。

新闻是以真实为灵魂,以探索为生命的。没有强烈的好奇心,无法走近新闻的内核,无法走进人的内心,无法成为第一目击者。

采写钢琴教授范大雷完全是出于我的好奇心。因为他有好几位学生在国际比赛中一再得奖,孔祥东、周挺等都站在国际钢琴比赛的领奖台上,而他们的老师却没有什么知名度,连国务院津贴也没有资格拿。当我发现这位“隐身人”正默默无闻地陷于辛劳、疾病和住房困难之中,就以一种职业本能站出来大声疾呼了。1992年5月22日,《文汇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我写的长篇通讯《托起颗颗耀眼的乐坛新星——记培养出孔祥东、周挺的上音附中教师范大雷》。当47岁正值盛年的范大雷快速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我焦急如焚地来往于医院、募捐演奏会和追悼会之间,并在文汇报上发表了《无言的辉煌》等报告文学。此后从中央到地方、大街小巷都在议论着一个以前陌生,现已很熟悉的名字——范大雷。

记者跑各种领域,接触各行各业的专家,如果自己对这些领域和人物没有一颗童心般的好奇心,你就不可能真正入新闻行业的大门。都说“新闻是没有专业的专业。”一个优秀的记者是最善于利用别人的知识来补充自己,借用专家之脑来判断新闻价值的。在采访中学习,在采访中提高,永远怀着好奇心不耻下问,在不断采访、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记者。

专家型记者有个共同的特点,永远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向采访对象学习,向专业书本学习,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人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随时随地可以向专家请教、学习,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才真实可靠、信息量大。

特别是跑科技的记者,如果没有充分的学养,没有广博的知识和对科学事件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是无法把这些民族之魂以及他们所从事的专业研究化作老百姓能读懂的文字描述的。

二、要有喷泉般的激情

激情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和起点。没有激情的人生如同木乃伊。

粉碎“四人帮”后的《文汇报》拨乱反正,心灵的释放让记者的激情如火山爆发。1978年10月发表了为“天安门反革命事件”平反的话剧《于无声处》的采访通讯《于无声处听惊雷》,并且破天荒连续三天刊登《于无声处》剧本的全文。于是《于无声处》立即红遍全国,构成了那个特殊年代人们释放郁闷的一个精神仪式。当时的《文汇报》还发表了小说《伤痕》,伤痕文学从此诞生,也成了控诉“四人帮”的有力证据。那个特殊年代所塑造出来的记者大多充满激情,造成了轰动效应使《文汇报》的发行量高达170多万份,创历史最高。

没有激情,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不会产生出来的。

对现实生活的人和事,对被遗忘角落的人文关注,对弱势群体的人性呼唤,怀着一腔纯粹的激情,是记者最可贵的素质。

不让激情退潮!记者就该永远迈开坚定的步伐到生命中去,冲到突发事件现场去,和老百姓一起哭,一起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不是吗?和你一起笑过的人,很容易被忘掉,和你一起哭过的人,你永远忘不掉!

三、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当下新闻热点、亮点能打动人的是什么?是感动的力量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我国社会正处转型期,一方面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经济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契约化、快餐化。新闻完全有责任、有义务为这种精神缺失注入一些养分,这需要记者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出一些真正能打动人心灵的作品。

2003年在非典爆发时,新闻记者不避艰危,深入灾区第一线,做大量现场的采访和报道。在一个社会和人民需要记者站出来的时候走到了第一线,为许多不知内情的人们提供了认识和应对SARS的真实情景,歌颂了抗击非典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反映民情民意,不要故作高深,不要把许多自己未必就懂的所谓思想强加给老百姓。有些历史大限是无法超越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

随着惊天动地的英雄时代的过去,平民时代正悄然走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以平民的心态去工作,不能仰视谁,也不能俯视谁,平等的对人态度才能采访到真情真心。

一个具有全面人文观念的记者不会对自己尚未了解透彻的复杂现象和历史过程轻易下结论,至少可以超越简单的愤世嫉俗、杞人忧天的焦虑、似是而非的诠释、武断偏执的裁判,使我们记者的所思所为保持一份谦卑,一种冷静。

记者是一个责任与良知的坚守者。关注现实,直面人生需要悲天悯人的情怀,需要热切的行动投入。一个有修养的新闻记者悲天悯人情怀的深度,体现在关注人的心灵裂变上。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中,在五光十色的多变的时空里,在被岁月遗忘的领域里,在名利场背后里,要关注人们的欲望、性格、道德观念、价值观发生的变化。好的打动人心的作品都是在对人物命运的挖掘上倾注了真情。告诉读者,在时空的转移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可能是升华,也有可能是堕落。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探索和思考,作品才有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张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报纸会给读者带来希望,送去温暖。报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来源于读者的依赖和托付。

四、不平则鸣的正义感

记者代表社会的良知。

记者有胆识有风骨,心气不浮,眼光不俗,这是老百姓的福音。老百姓有难事、冤情,首先想到找新闻媒体,这是新闻工作者的骄傲。为百姓排忧解难打抱不平,是记者的天职,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润滑油和镇静剂。

凡是有正义感的记者都是具有道义意识的人,要为正义呐喊,为明辨是非呼号。所谓道义,简言之,就是道德和正义,对于记者来说,就是要有正义感,要有是非意识。美国学者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道义(正义)是人类自古以来最基本的伦理观念。中国古代的孔子说过:“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孟子说过:“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记者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勇于同不良风气作斗争,社会才能和谐与健康。

五、要有过硬的写作能力

所谓“记者”就是记录历史的人,记录什么?怎么样记录?看似简单实有学问。是平淡枯燥的记录,还是立体形象的记录,这就取决于记者有没有过硬的写作能力和把握事件的能力,写作方法能否独树一帜,并牢牢抱住“客观”这个救生圈。

记者记录历史必须真实、客观,但在这真实客观的前提下,还要以一种精神,一种可以穿越过去、现在、未来的精神作主线。这整个历史,都必须以人为目的,人就是目的。

写作速度是对记者的起码要求,如果离开了“快”字,新闻就会在一夜之间变成家喻户晓的旧闻。新闻是一个时间机器,用最快的速度,把新闻在第一时间发出去,这要求记者过硬的写作能力。快,要求记者的头脑、思维、写作以快取胜。快字当头,考验着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

记者的信仰是真。敢说真话的民族、敢说真话的媒体是最有力量的,唯此为大,我们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才能显示真正的强壮。

(责任编辑:翁淮南)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汇报新闻记者激情
萌动的激情
图志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我是新闻记者
公示
公示
青年革命诗抄/怒斥《文汇报》读3月25日《文汇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