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4-03-18万军
万军
“最后一公里”,原意指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后来被引申为完成某项任务时最后但却是最关键的步骤。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会议上,刘云山同志强调指出,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最后一公里”为何如此重要?
“最后一公里”常常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尚书》有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无论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能善始善终、坚持到底,再好的开局、再顺利的形势也会逆转,终难逃功败垂成的命运。
“最后一公里”也往往是最艰难、最考验意志和决心的紧要关头。“行百里者半九十”,经过长途跋涉的人都知道,最后一段距离往往是最辛苦、最容易放弃,也是最需要坚持的。因为这时候体力已经快要耗尽,全靠意志支撑,只有咬紧牙关、拼尽全力,抱定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才能蹒跚着到达终点。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我们学习了多少文件、征求了多少意见、制定了多少举措、完善了多少制度,最终目标还是要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还是要回归到察民情、顺民意、解民忧这一根本出发点来。否则,整个活动的目的就会落空,群众就会对我们失望,我们与群众的联系就会疏远而不是拉近。从这个意义上看,说“最后一公里”是决定整个活动成败的关键并不为过。
靠什么来打通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公里”呢?答案只有两个字——认真。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必须做到无私无畏、敢于担当,把认真精神体现到党内生活和干事创业方方面面。
再难的事情,认真起来就不难。要用认真的态度来做好第一批和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衔接,确保整改落实的举措能够见到实效,确保建立完善的制度能够落地生根。
要务实抓好整改落地。有的地方查摆问题“水落石出”,自我批评“体无完肤”,原因分析“鞭辟入里”,就是整改起问题来“隔靴搔痒”。把热热闹闹当做扎扎实实,以花拳绣腿代替真抓实干,老百姓管他们叫“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整改就是要真改,就是要埋下身子、抓住症结、对症下药,对“四风”问题不回避、不姑息、不放过,真正做到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要认真增强党性修养。有的领导干部把明哲保身藏在心里、联系群众挂在嘴上,说起意义头头是道,对照检查有声有色,部署措施井井有条,整改落实却回避绕道。见困难就拖,见矛盾就躲,光开支票不兑现,只传球、不射门,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只有认真学习、强化实践,多和群众交朋友,多了解群众疾苦,多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才能把宗旨意识、群众路线牢牢刻在心上。
要切实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基层群众那里,“最后一公里”往往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杂事、小事、烦心事。事虽小、理却大,连着民心,通着民情,关系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变管理为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用润物无声的“小行动”成就服务群众的“大作为”,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小清新”赢得群众心底的“大信任”。
(责任编辑:刘文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