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道路的深层内因

2014-03-18郭万超

党建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道路中华民族

郭万超

精彩导读

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发展仍迷惑不解的原因是,他们总是习惯用西方的理论与经验来诠释中国。

90多年来,特别是30多年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中国要引领世界不能只是经济上的,还有文化上的,就是要为人类提供新的文明范式。

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论调,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总体而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仍迷惑不解。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观察家总是习惯用西方的理论与经验来诠释中国。

任何发展道路都是一定历史文化与发展实践的产物,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中国今天选择的发展道路,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深层动因

中国道路带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对一些西方经济学者来说一直是个谜。

西方发达国家增长率历史上最高达到3%~5%,而从1979年到2012年的3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E·赫尔普曼2004年感慨:“在过了200多年后,人们仍然没有找到经济增长的秘密”。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也指出:“世界上为什么有些国家富,有些国家穷,至今我们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要想解开发展之谜,必须从逐步递进的三个层次展开,即从物的层次、到人的层次、再到文化的层次。发展的逻辑是,财富的增长直接表现为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增长,正是人支配物并创造了财富,而最终是文化塑造了人。

第一个层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在于“物”,即资源的优化配置。西方经济学重视研究这个话题,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颁给了资产定价实证分析的三位经济学家。这种研究可为市场经济提供技术层面的工具。但西方经济学忽视了人,它以一个极其简单化的经济人假设把人抽象掉了。而财富的源泉是人。

第二个层面是人。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一切财富都是人创造的。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波特在历经4年、对10个国家研究后完成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他认为:“在现代全球经济下,繁荣是一国自己的选择,竞争力的大小也不再由先天承继的自然条件所决定。”中国科学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研制出原子弹,这种生产力不是西方数学模型能算出来的。因此,中国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抓住了发展的关键。而西方经济学把广大劳动者等同于物或生产要素,抑制了人的能动性。

第三个层面是文化。现代生物学显示,不同种族、不同个体间基因差异不到0.1%。但两个不同社会或民族的人站在一起,看似没有多大区别,但其思想行为模式完全不同。正是文化塑造了人,文化是揭示发展最深层次的东西。制度对人的集体行动具有重要作用,而制度也是文化的一种类型。在社会经济领域,世界各国从外在条件看,都有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实际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异都可以从独特的文化传统中找到根源。这种根源,其实就是“文化基因”。

文化是一种无法选择的约束,它对人的影响进而对发展的影响是广泛、持久和深层次的。它的巨大历史惯性赋予一个国家发展道路以鲜明的个性特点,包括经济模式、政治形态、社会体制等。

毛泽东说过:一个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长时间内保存下来,是有理由的,就是有其长处和特点。曾经在哈佛大学执教的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他在研究中华民族的族群个案时得出一个结论:汉族是上天选择的优良一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5000多年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正因为如此,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20多种文明,几乎全部中断了,中国是唯一保持历史文明连续性的国家,长期保持了文化的独特性。这种连续性、独特性是中华文化具有创造力、自我更新能力的表现。

90多年来,特别是30多年来,我们正是利用这种优势,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深层动因。

中国道路的探索也是文化发展模式的探索

道路的探索实际上也是文化发展模式的探索。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通过融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毫无疑问,中国道路的出现丰富了人类发展道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中国道路的形成演进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同时,当代中华文化的发展也依赖于中国道路。

美国花旗集团高级顾问罗伯特·库恩认为:中国人对祖国悠久文化传统的自豪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曾对记者说:“要理解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执著地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必须了解中国人对古代文明的那种自豪感,这是激励现代人去振兴民族的历史动力。”“中国的发展变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推动的。”如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到当今的国家领导人,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复兴信念,体现了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道路的探索发端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人在应用马克思主义时,非常重视对中国文化现象的创造性研究,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善于继承、运用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1938年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他还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用以帮助指导当前的伟大革命运动。”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都接受过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曾经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慎独”,“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传统思想的精华,勉励自己,教育党员,并使这些思想得到了改造和发展。endprint

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出现新局面。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要求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并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还进一步强调,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探索,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不能割断,就如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这种整体性的内在依据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有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优秀传统文化将推进中国走向未来

中华文明在历史上对世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美国汉学家孟德卫指出:“1500-1800的3个世纪,是中国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较强影响的时期”,“至少到18世纪末,欧洲接受来自中国的影响是因为他们视中国文化为更优越的文化,且乐意向中国借鉴”。

西方文化大约在19世纪中期开始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往往出现身份认同危机,中国也的确曾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却从不认为自己是劣等民族,我们非常明白中国文化的含义,并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今天,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已经成功扭转了当初的衰落颓势。在文化方面,中国虽然以开放的胸襟吸纳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但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文化自信。事实上,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源泉和宝贵精神资源。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重要的目标追求,也是中国道路的核心目标,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相悖,恰恰相反,中华文化的许多方面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于现代化弊病的救治是一种有效的思想资源。历史证明,资本主义文明并不完美,并没有使历史终结,经过社会民生主义改造的现代性也不完美,需要人类不断努力来改进。而中华文化的许多宝贵资源是西方所没有的,比如,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等,这些都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国要引领世界不能只是经济上的,还有文化上的,就是要为人类提供新的文明范式。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给中国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最终接纳并更新中华传统文化,使得其所展现的生活方式在当代世界延续下来并恢复活力。在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甚至教育制度等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的情况下,几千年中国文明所建立的生活方式能否持存下来,这乃是一个巨大考验。这需要立足于当下国情、世情,通过千年中华文明浸润、转化、提升中国人的生活形态,引导其朝向更健康、更自由、更文明、更富于教养的方向发展。

中华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但还需吸纳西方文化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在如何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一些人存在着全盘西化和照搬西方文化的论调,这是西方中心主义在作祟,也是中国某些知识分子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走向,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必将随着中国崛起而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人类文明增添新的光彩。

中华文化本身就具有融合包容的特质。所以,中国文化有希望融合中西之长,形成当代最具竞争力的文化。《历史研究》的作者约瑟夫·汤因比指出:“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熔为一炉……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我相信,假如中国人对于西方文明能够自由地吸收其优点,而扬弃其缺点的话,一定能产生一种糅合中西文明之长的辉煌业绩。”

但是西方不愿学东方,如果它不能改变这一点,这将成为其衰落的最终原因。保罗·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写到,西方文明是狭隘的文明,西方人从不把其他民族的观点放在眼里。而且,不像其他伟大的文化那样,西方人为了留存自己的文化,往往强迫别人放弃自己的观点,排除异己并将之抛之脑后。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要深刻认识并发挥我们的独特文化优势,并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从而为中国梦奠定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

(作者: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翁淮南)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道路中华民族
道听途说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