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

2014-03-18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岐伯病者阴气

[厥论篇第四十五]

黄帝问日: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日: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日: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日: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

帝日: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日: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盛,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日: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日: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日: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日: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偏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盛,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日: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日: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日: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日: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目旬)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骨行)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骨行)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骨行)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倪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

猜你喜欢

岐伯病者阴气
黄帝内经 灵枢·周痹原文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病者与忍者
皇帝内经
青梨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调经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