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保健品引起低血糖
2014-03-18李长玉于松明
李长玉 于松明
有些糖尿病患者总觉得口服降糖药副作用大,注射胰岛素又麻烦,因而到处寻找不打针、不控制饮食、无痛苦、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一些保健品经销商就投其所好,在广告上把自己的保健品吹得天花乱坠,很容易使病友们被迷惑而欣然所接受。其实,不加任何西药的保健品降糖作用微乎其微,根本起不到治疗作用;非法加入西药的保健品虽然有降糖作用,但由于加入的药物成分不明确,剂量难以掌握,病人用后很容易造成低血糖,损害肝肾功能,甚至危及生命。笔者在临床上曾见到多个因为服用保健品发生低血糖的病例,现介绍如下,希望能引起病友们的注意。
蔡先生,71岁,患糖尿病12年。遵医嘱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尚可。近来体重下降,保健品推销员说是与服用二甲双胍有关,就建议他停药,改用保健品“金甘宁”。每日1次,每次3粒。服后效果不佳,推销员又告诉他在晚上可以增加2粒。蔡先生按推销员推荐的方案服药后,半夜时分突然发病。老伴发现他在床上乱动,满头大汗,急忙叫儿女送他到医院急诊。查血糖1.4毫摩尔/升,诊断为低血糖,经过抢救后好转。事后儿女追问责任,保健品推销员不承认“金甘宁”会引起低血糖,但是同意退款处理。
王先生,52岁,患糖尿病4年,空腹血糖经常在7.0毫摩尔/升左右,餐后血糖在10 ~ II毫摩尔/升。因为患有慢性肝病不敢吃降糖药,又不愿意打胰岛素,朋友便给了他4盒保健品“胰糖复活素”。说明书写着每日2次,每次2粒,他不敢多吃,便减量为每次1粒,每天服2次。两天后,早饭前吃的药,将近午饭时就感觉无力、头晕、出汗、饥饿。考虑是快到饭点该饿了,因而未在意。次日又发生类似症状,且更加难受,到医院急查血糖,为3.4毫摩尔/升。
李老太,72岁,患糖尿病近10年,一直服用二甲双胍。最近血糖控制不佳,医生建议改用胰岛素。但李老太害怕打针,迟疑未用。恰巧去听保健品经销商的宣传课,被忽悠花200元购买了降糖保健品“莱迪康”和“百花核唐胺”。服用后第二天感觉肚子饿,她以为血糖下降了。之后的一天,李老太感觉胸闷发慌,出虚汗,饮水后好转,自测血糖值为4.7毫摩尔/升。未意识到有问题,于是继续服用。一周后李老太再次出现较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到医院急诊查血糖2.4毫摩尔/升,肌酐、尿酸、尿素氮增高,医生告知她肾功能已经出了问题,必须改用胰岛素治疗。
吴先生,32岁,有4年糖尿病史。一天父亲看到小广告推荐的“黄精桑叶”特效新药,说早上服白色的,晚上服绿色的,白天降糖,夜里修复胰岛细胞,降糖率100%,居国内第一,是治疗糖尿病药效最强、起效最快、功能最全面的国家级新药。便花195元买了7盒,回家后让吴先生服用,每天2次,每次4粒。服用一周后,吴先生的空腹血糖从9.2毫摩尔/升降到7.0毫摩尔/升,于是感觉疗效不错,继续服用。两天后吴先生感觉不舒服,无力、头晕、出虚汗、恶心,急查血糖2.6毫摩尔/升,发生了低血糖。到药店一问,老板不见了,“药品”下架了。
关于保健品降血糖的骗局,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已有很多报道,糖友们为什么还要购买服用呢?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访问,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盲目相信保健品 由于现代医学目前还不能根治糖尿病,病友们便把希望寄托到了保健品上。而有些保健品夸大宣传,说保健品是纯中药,服用后不用控制饮食,想吃啥就吃啥;或者说是祖传秘方,无副作用;等,患者盲目听信而上当受骗。据我们对37例低血糖的原因调查,4例是由于服用保健品引起的,占口服降糖药物患者的36.3%,多数是中老年人。由于他们对低血糖的原因、危害性认识不足,容易听信保健品经销商的虚假宣传,盲目购买和服用来源及成分不明的“天然药物”或者“保健品”,不仅延误病情,而且极易导致低血糖发生。
保健品和西药混合 用能够降糖的保健品大都加有西药,最常加用的是优降糖、格列美脲、苯乙双胍、二甲双胍等。有些病友在服用保健品的同时又服用了降糖药物,所以出现血糖的大起大落,如不及时停药,还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并发症。
不看药物成分和批号 大部分病友买药时只看药名,不看批准文号,往往把“健字号”“食字号”标志的保健品当作药品,盲目购买服用。
在此告诫老年糖友,千万不可相信保健品能降血糖的广告宣传,一定要按医嘱进行治疗,以免引起低血糖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