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恽代英10年独身报亡妻

2014-03-18朱纪新

党史文汇 2014年3期
关键词:亡妻恽代英工厂

朱纪新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五四运动至大革命时期广大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烈士的生平事迹可谓家喻户晓。但以推翻封建社会、传播共产主义为毕生奋斗目标的恽代英同时也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男子,在其短暂的36岁生命中,曾经历过一段长达10年的刻骨铭心的丧妻之痛。

求学期间,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

1895年8月12日,恽代英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官僚家庭。父亲恽爵三为清朝八品小官,断断续续在湖北一些州县衙门充当幕僚;母亲陈葆云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是代英兄妹们的启蒙老师。

进入学龄阶段后,恽代英先是与堂兄弟们一起在私塾学习,后来又先后就读于龙正初等小学堂和武昌北路高等小学堂。读高小时,恽代英文才出众。1908年,他以甲等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按照大清律条关于出国留学的规定,北路高等小学有资格派员留学,学校欲派恽代英赴美国留学。陈葆云却以“孩子年龄小,不适合出远门”为由拒绝了。

1909年,恽爵三携家带口前往湖北省老河口盐税局任职,恽代英失去了上中学的机会。在那段时间里,他先后读完了家中的藏书——《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战国策》《饮冰室文集》等。

1913年春,恽爵三因失业而举家迁回武昌。同年夏天,仅上过高小的恽代英以优异成绩考进了私立武昌中华大学预科一班。他十分重视“砥砺行为,敦进学业”,经常修身反省,学习成绩长期名列前茅。与此同时,他还博览群书,不仅阅读了大量社会科学方面的中外书籍,还涉猎许多自然科学的书籍,同时自学英、日、德文。由于恽代英知识渊博,很快就被师生们戏称为“百宝箱”。

就在恽代英沉浸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时,家里开始准备操办他的婚姻大事了。这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姻缘:不仅男女双方的籍贯均为江苏,而且女方的家长沈云驹是武昌钱粮局的职员,曾与恽代英的父亲恽爵三同为武昌府幕僚,两人年龄相仿,职位相当。更巧的是,恽代英为恽家的二公子,而沈葆秀则为沈家的二小姐。由于两家过从甚密,恽代英与沈葆秀即便谈不上青梅竹马,却也是自幼便相识了。

1915年的下半年,在双方家长的操持下,恽代英与沈葆秀喜结连理。这对新人生活幸福美满,情投意合。他们“以口对口,以心印心”,互相体贴,互相帮助。恽代英常常向妻子宣传新的思想,教她写日记学英语,鼓励她学好本事以便将来自立。沈葆秀虽然“婉柔似室女”,但“豪爽似男儿”,“好诗书、通情理、志道德”,积极支持丈夫学习上进,支持他创办爱国主义进步团体互助社,结交林育南、黄负生等一批热血青年,以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婚后,在恽代英的影响下,沈葆秀的弟弟沈仲清也成为互助社的核心成员,后来跟着恽代英参加了北伐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晴天霹雳,爱妻因难产去世

1918年2月25日,沈葆秀因难产去世,时年仅22岁。让人倍觉凄惨的是,还留下了一个嗷嗷待哺的男婴。

爱妻的突然离世,对于风华正茂的恽代英不啻晴天霹雳,从此他精神恍惚,茶饭不思,陷入无休止的悲痛之中。26日,为了纪念亡妻,悲痛欲绝的恽代英给儿子取名为“秀生”,并跪在闻讯赶来的岳父面前发誓:葆秀走了,代英今生不再娶妻!他还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吾此弦已断,决不复续。向如我死彼存,彼岂能复嫁?则我岂能复娶乎?且吾昔日已与葆秀不啻要约数百回矣!”目睹妻子的遗物,他心里暗暗作出决定,除少数留作纪念外,其余全部变卖,所得款项以妻子的名义捐作善款。

2月27日,日夜守护在灵床前的恽代英作了一副长达140多字的挽联悼念亡妻:

念汝端肃聪明,豪爽似男儿,婉柔似室女。好诗书,通情理,志道德,原谓将来,黾勉同心,用全力造福社会,造福家庭。岂意汝如许年华,竟因这一块肉,舍予而去;

自此丁零寂寞,承欢失贤助,治内失良妻。思往事,睹旧容,抚遗婴,只看目前,张皇万状,更无法处置丧礼,处置庶处。回忆此三载姻缘,难禁我万行泪,怆然以悲。

作完这副挽联后,恽代英忽然想起,去年夏天自己参加基督教青年会在庐山举办的夏令会期间,曾给家中的妻子写过几封信,从而使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当即找出笔墨纸砚,断断续续地写起了《致亡妻沈葆秀书》:

葆秀大鉴:卿爱读吾书札。吾去年往庐山,曾数与卿书,卿心甚悦,岂意今日致卿以书,乃与卿幽明隔世耶?自卿弃吾以去,吾每夜不得卿入梦,窃意卿不致恝然于我。如此吾心中近来不知是何味,每日惟愿他人替我作事,又愿嬲伯文兄弟等谈心。吾万不料卿之舍予如是之速,而前日与卿所要约之事,一切尽成虚空也。……

有道是祸不单行,就在恽代英深陷对爱妻的思念不能自拔时,28日清晨,他和沈葆秀的爱情结晶——来到人世间仅仅四天的儿子秀生夭折了。恽代英心内不禁百感交集:莫非葆秀一路上孤寂难耐,将儿子带去作伴了?于是,他眼含热泪地在给妻子的长信中续写道:

吾书此时,汝所生之儿尚健在,以吾心绪不宁,故久搁笔,今续书此时,汝儿又夭。他人言,汝挈彼而去,彼诚在汝侧,慰汝寂寥。

接下来,恽代英不仅回顾了夫妻俩在生活中许多难忘的片段,并在信中重复了自己对岳父的承诺:

卿去时,吾已跪于岳父前申明不复娶。此事在汝生前屡与汝言之。近来他人宽慰我者,其言语常为我留续娶地位。父亲大人尚未归(注:恽爵三此时供职于安陆县政府某部,笔者注),此事尚须经一大奋斗,然吾意已决,应终不致负卿。吾不续娶,在家庭固恐内主无人,然卿既弃予,予何从得如卿之女子?且即得此等女子,予何能忍于负卿而另寻新好乎?

3月6日,恽代英的父亲从安陆赶回。他在与父亲的言谈中再次表示了“不愿续娶”的意愿。当父亲提到“单身过一辈子恐怕不合适”时,恽代英回答说:假如我先葆秀而死,她会改嫁吗?既然封建礼教要求女子为夫守贞,为什么做丈夫的就不可以为妻守贞呢?考虑到儿子一向做事认真,恽爵三建议儿子变通一下:你既然发誓不再娶妻,但并不妨碍纳妾或者弄个贴身丫头,以免落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遗憾。这一建议仍然被恽代英拒绝了。endprint

致书亡妻,此情绵绵无绝期

为沈葆秀守灵半月后,恽代英才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和社会活动。这时,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如何兑现对亡妻的承诺——面向广大贫穷妇女开办一家“葆秀大工厂”。要办工厂首先得有本钱,恽代英为筹集资金,在暑期开办了一个英文私塾(类似于现在的英语速成班),学生以13至20岁为主,每人每月收学费五元,他还拟定了详细的办学计划。

接下来恽代英又制定出开办“葆秀大工厂”的粗略规划:开办资金,“此工厂得基本金五十元以上即可渐求进行,但不必提明工厂之名”,“至得资金四五百元即可起始办工厂一矣,但成效未昭不用‘大字”;经营范围“缝衣、织袜,乃至织布、造物、刺绣”;工厂的性质相当于“女子职业学校”,“不收学费且可膳宿,但规矩必严,既不与男子混,亦必使合卫生”;工厂的布置“悬葆秀像于大堂(车间)上,出品即以葆秀像为商标”;工厂的管理“最妙得葆秀之三妹主其事,而仲清与吾均能襄助为理”。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恽代英准备开办工厂的念头,其初衷固然是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长久纪念已故的爱妻,但深层次里也有探索改良社会、实业救国的想法,以实现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心中固有的“强国梦”。

3月26日,好友黄负生夫妇请恽代英为他们的两个孩子取名,此事又勾起了恽代英对亡妻的思念,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负生有意以其子教育将来托我之意”,“惜乎!葆秀往矣,不然吾将与之合力,谋吾自己儿女之教育”。

两天后,恽代英写下了第二封《致葆秀书》。在这封信中,恽代英再一次强调了为报答妻子而“独身终老”的意愿,并提到了正在筹办“葆秀大工厂”:“吾为汝筹葆秀大工厂事,苟天假以缘,事非难成。”信的最后回忆了曾与妻子相约游览苏、杭一事,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吾前与汝约就业沪滨,得便必游苏杭名胜,今已不可得矣。抱冰堂(清末两湖总督张之洞的生祠,位于武昌蛇山东部——笔者注)花又盛开,汝魂魄亦能一往游览耶……吾自号“永鳏痴郎”,我亦痴,汝亦痴。既痴于前矣,安容不遂终身痴乎!汝以吾言为然否?

期间,虽有媒人不断上门作媒,但都被恽代英回绝。转眼间到了6月3日,恽代英第三次致信给亡妻以寄相思之情:

葆秀赐鉴:别汝百日矣。吾终日碌碌似汝在时,然心中未尝不思卿。吾无福之人,不能终有有家之乐,又荒疏愚拙,使卿不免死于非时……闻卿在冥间尚不得安,未知信否?幽明路隔,惦念无似,惟愿安心忍守,吾等心如金石,终有相见之期。吾必不负卿,此心可矢天日,卿可不必多疑。前曾致二书于卿,未知收到否……有人为余说媒,余颇呈不悦之色而罢。现余镌“葆秀忠仆”图章,以见志,想此后应无以此等事相扰者也。

6月底,恽代英毕业于中华大学文科。按照他之前的愿望,毕业后即去上海工作。谁知他还没来得及启程赴沪,中华大学的校长陈时、学监李式金于7月2日专程将恽代英请去谈话,要聘请他为中华大学附中教务主任(即校长)。虽然早就盼着毕业后走上社会,却没想到工作来得这样快,恽代英兴奋之下,当即便给葆秀写了第四封信,这是恽代英写给亡妻的最后一封信。虽然他心中仍不时萦回着对于沈葆秀的思念,但走上社会后的他实在是太忙了,既要处理一所中学的繁杂事务,又要和朋友们探讨改良教育、改良社会的种种途径,实在是无法分神悼念亡妻。直到沈葆秀逝世一周年时,恽代英才挤出时间用英文写了一篇悼念亡妻的日记,并由他的学生郑南宣、胡治熙翻译成中文:

今天,我把我的爱妻悼念。去年的这一天,孩子刚呱呱落地,她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看自己的儿子,就阖上了双眼。是儿子销蚀了她宝贵的生命,也夺走了我半生的幸福。从我们的婚礼到她悄然逝去,我将永远把她怀念。

10年之后,革命的爱情不期而至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胆识过人的恽代英被推到了武汉地区学生领袖的位置。5月上旬至6月中旬,恽代英数次带领武汉大中学校的数千学生上街游行、发传单,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向反动当局公开宣战,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经过这次运动的洗礼,恽代英的世界观、婚姻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7月6日,他在回复朋友汪强的信时,称自己坚持独身的理由是“矫正世俗”,“主张恋爱自由,为人类(无论男女)解除一切束缚”。并在同年11月所写的《彻底的研究》一文中说:“恋爱自由,无论是素质的恋爱,感情的恋爱,乃至盲目的恋爱,都应该有他的自由。”

转眼间到了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选举恽代英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不久增补为中央委员。会议结束后,恽代英来到上海,与邓中夏一起创办了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这时的恽代英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每月都要为《中国青年》写几篇文章,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将革命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帮助广大青年认清形势,改变观念,树立救国救民的志向。当时,在《中国青年》的影响和指引下,全国无数热血青年走上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其中包括沈葆秀的四妹沈葆英。

沈葆英从小就十分敬佩二姐夫恽代英,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恽代英带领同学们在湖北都督府前静坐示威时,年仅14岁的沈葆英就主动给他们送衣送饭。五四运动后,恽代英又让她到自己创办的利群书社送报打杂,到利群毛巾厂工作,以培养她奋发向上的精神。后来,沈葆英考进了湖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恽代英又将每期出版的《中国青年》寄给她,写信鼓励她投身于革命斗争。他们虽然分处两地,但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

沈葆英没有辜负恽代英的期望,她在保证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于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当沈葆英将这个喜讯写信告诉恽代英时,恽代英心里非常高兴,立即回信鼓励她要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到底。随着时间的推移,沈葆英感到自己和二姐夫之间在感情上靠得越来越近了,她反复读着他寄来的每一封信,期盼着能早一天见到阔别数年的恽代英。

1927年1月3日,恽代英从上海坐轮船抵达武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参加筹建国民党中央军校(即黄埔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政治科的工作。

回到武汉后,恽代英在第一时间见到了沈葆英,在二人双手紧握、四目对视的瞬间,相互的心思已坦露无遗。随后,他俩来到珞珈山沈葆秀的墓前,恽代英对着墓碑深深鞠了一躬说:“葆秀,你离开人间已有10年,我为你守义也守了10年,却是心甘情愿。我要让那些歧视、不守信义的人看看,人间还有真情在”,“今天,我已经是一个无产阶级战士了,我党担负着解放全国劳苦大众的重任,我需要亲密的战友和革命伴侣。四妹已长大成人了,她也是个无产阶级战士了,为了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我希望她能和我并肩战斗。你九泉有灵,一定会同意我们的心愿!”

1月16日,恽代英在位于武昌得胜桥的家中,与沈葆英举行了简单朴素的婚礼,从此结束了长达10年的独居生活。

(责编 王燕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亡妻恽代英工厂
再婚相处有讲究
恽代英的两副对联
情到深处自然浓
——评孙犁散文《亡人逸事》的结尾艺术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植物工厂
《中国青年》创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