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完井与注汽方式优化

2014-03-18尹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产油量段长度稠油

尹虎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610500)

刘辉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采气工程研究院,四川 广汉618300)

田璐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610500)

在我国的稠油水平井热采实践中,主要采用了水平井筛管完井双管注汽和水平井筛管完井单管+配注器注汽方式进行开发[1,2],由于受水平段长度和油层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影响,水平段储层吸汽不均衡、动用效果不理想的难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3]。通过分析可知,引起水平段储层吸汽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于[4]:①在长水平段水平井中,因蒸汽管流、环流时热量损失和流经注汽孔时分流而导致的水平段跟趾端干度差异大是引起储层吸汽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因素;②随着储层非均质程度的增加,注汽管柱与筛管环空、筛管与裸眼环空的蒸汽窜流极易引起水平段储层吸汽不均衡。

因此,为了改善稠油水平井全水平储层段的动用效果,基于单注汽点有效控制范围理论,优化了水平井完井、注汽管串结构,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水平井完井、注汽优化方式的开发效果进行了对比评价。

1 单注汽点有效控制范围理论与管串结构优化

1.1 单注汽点有效控制范围理论

数值模拟及室内试验研究表明[5],在同一水平段长度条件下,随着注汽点个数的增加,油井累计线产油量 (单位水平段长度累计产油量)增加,但增加的趋势逐渐变缓,存在一个定水平段长度下的最优注汽点个数,即从每一个注汽点注入蒸汽的有效波及控制范围是有限的。单注汽点有效控制范围理论可为水平井水平段的优化分段提供理论依据。

1.2 水平井完井、注汽管串结构优化

水平井筛管完井单管+配注器注汽方式管串结构如图1所示,注汽管柱、筛管及裸眼之间的环空易发生蒸汽窜流而引起水平储层段吸汽不均衡,通过分析提出了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管串结构的优化思路:以单注汽点有效控制范围理论为基础,利用分隔工具 (封隔器)将水平段分隔成多个独立的注汽单元,实现每个单元定量注汽,消除蒸汽分流与储层非均质性对吞吐效果的影响[6,7]。管串结构优化后的简化模型如图2所示。

耐高温管外封隔器+筛管+耐高温管外封隔器为一个分级完井单元,注汽封隔器+隔热管+配注器+隔热管+注汽封隔器为一个分级注汽单元,分级注汽单元数量与分级完井单元数量相对应[8~10]。

图1 水平井单管+配注器注汽方式管串结构 图2 水平井完井、注汽管串结构优化

2 油藏模型建立与数据录入

2.1 油藏模型建立

依据区块稠油储层特征,采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中的热采模拟器建立计算井单井三维地质模型,其网格划分为80×50×15(横向I×纵向J×垂向K),网格节点总数:80×50×15=60000,其中每一个网格单元的值为:l×d×h=10m×2m×1m (横向值l×纵向值d×垂向值h)。为了保证模拟计算的效果,将水平井筒附近网格进行局部加密,做进一步的离散化处理,得到加密网格UBA (网格地址)(i,j,k)值的取值范围为:i=10~n(n值的大小由水平井水平段长度决定,在模型中的取值范围为:9<n<71),j=25,k=10,加密网格划分为3×3×3,加密网格总数为9n-81。

2.2 油藏数据录入

油藏基础数据:油藏埋深295m,原始地层压力2.92MPa, 原 始 地 层 温 度35℃,平均孔隙度30%,平均渗透率1375mD,水平平均渗透率1890mD,垂直平均渗透率975mD,初始含油饱和度65%。

黏温关系数据:计算区块的原油黏温关系比较敏感,温度每升高10℃,原油黏度就降低50%~70%,并且在60℃的条件下就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计算区块的原油黏温关系如图3所示。

油水、油汽相对渗透率关系数据:地层原油与水的相对渗透率关系如图4所示;地层原油与注入蒸汽相对渗透率关系如图5所示。

图3 计算区块的原油黏温关系曲线

图4 油水相对渗透率关系

图5 油汽相对渗透率关系

3 水平井完井与注汽方式优化评价

建立水平井单井地质模型,水平段长度由跟趾端UBA值 (网格地址)确定。依据单注汽点有效控制范围理论,将水平段分隔成3个注汽单元,各注汽单元按照地质条件配注的注汽强度为12.5m3/m,地面注汽压力为5MPa,蒸汽干度为0.7,注汽温度为300℃,注汽时间为10d,焖井时间为5d,注采5个周期后停止计算。

3.1 完井与注汽方式优化前后开发效果对比

以生产井最小井底流压为约束条件,均质储层条件下水平段长度400m,注采5个周期后,3种不同完井注汽方式的累计产油量对比结果如图6所示;不同水平段长度条件下的水平井蒸汽吞吐累计线产油量对比结果如图7所示。

图6 3种不同完井注汽方式累计产油量对比

图7 不同水平段长度水平井蒸汽吞吐累计线产油量对比

从图6可知,注采5个周期后,与常规完井双管注汽和单管+配注器注汽方式相比,优化后的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方式累计产油量最高,吞吐效果更好。从图7可知,随着水平段长度的增加,优化后的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方式增油效果更明显,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方式可有效改善长水平段水平井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

3.2 储层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利用建立的分析模型,分别对2套非均质储层 (储层2非均质程度高于储层1非均质程度)条件下的分段完井分段注汽吞吐效果进行预测,与单管+配注器注汽方式的累计产油量对比结果如图8所示。

从图8可知,在非均质储层条件下,设置相同的注汽点数,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方式累计产油量比常规完井单管+配注器注汽方式的累计产油量更高,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方式的开发效果更好。

图8 不同水平段长度水平井蒸汽吞吐累计线产油量对比

4 结论

1)随着水平段长度或储层非均质程度的增加,因各注汽点蒸汽能量分配差异而引起的水平段储层动用不均衡的现象更加严重。

2)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优化的稠油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方式可获得更优的累计产油量,特别在长水平段储层条件或非均质程度较高的储层条件下,增油效果明显。

3)优化的稠油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方式,实现了各单元独立、定量配注,消除了因分流作用和储层非均质引起的蒸汽分配不均衡,提高了蒸汽的有效利用率,保证了储层的动用效果。

[1]曾玉强,刘蜀知,王琴,等 .稠油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研究概述 [J].特种油气藏,2006,13(6):5~9.

[2]程绪船,张怀智,李开兴 .稠油热采井双管吞吐工艺技术 [J].特种油气藏,1999,6(2):37~40.

[3]丁一萍,刘传喜,凡玉梅,等 .低渗稠油油藏热采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水平井优化 [J].断块油气田,2011,18(4):489~492.

[4]李鑫 .稠油油藏水平井生产特点及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J].断块油气田,2012,19(增刊1):36~39.

[5]刘辉,李黔,尹虎 .稠油热采水平井多点吞吐最优注汽点个数研究 [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978~3980.

[6]刘猛,董本京,张友义 .水平井分段完井技术及完井管柱方案 [J].石油矿场机械,2011,40(1):28~32.

[7]尹虎,刘辉,李黔,等 .提高稠油水平井注蒸汽效率的技术研究 [J].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11,33(12):119~123.

[8]房军,贾朋,薛世峰 .水平井蒸汽均匀配注参数设计 [J].石油机械,2010,38(3):31~33.

[9]刘鹏,夏银初 .一种新型稠油水平井注汽方法 [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8):1786~1790.

[10]易勇刚,张传新,于会永,等 .新疆油田水平井分段完井注汽技术 [J].石油钻探技术,2012,40(6):79~83.

猜你喜欢

产油量段长度稠油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甘蓝型油菜的产油量分析
稠油不愁
重力热管几何结构优化的数值研究
过渡段长度对混合梁桥的受力影响
不同海拔条件下春油菜光合生理和产油量的响应
生化微生物技术在稠油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
辽河油田破解稠油高温调剖难题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段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对产油量的影响
高强钢组合K型偏心支撑框架耗能梁段长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