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视角下的中国火箭200次发射

2014-03-18贺鹏梓

卫星与网络 2014年12期
关键词:载人长征火箭

+贺鹏梓

多视角下的中国火箭200次发射

+贺鹏梓

火箭技术需要海量的资源投入,也能创造出数倍于此的社会经济效益。从事火箭事业,还能够给参与者带来无可替代的荣誉感及精英成就感。无论两袖清风的老一辈中国火箭院士,还是腰缠亿万的艾伦•穆斯克,都有这样一种傲然于世的气场。

火箭一方面引领着工业技术不断挑战巅峰,也为文化事业带来了坚韧、进取和奋发向上的元素。今天,我们应当写下一点东西,记载长征火箭200次的激昂历史。

从科研实验到商业运营

如果用年发射次数的图表来分析,中国的火箭发射频率呈现出一个近似于斜率越来越大的曲线。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从1970年到2007年历时37年;第二个100次发射仅用了7年。这是中国火箭从科研实验型向业务应用型,再向商业运营型转变的实证。在70年代火箭技术刚刚起步的时候,每次发射都能在人民日报占据头版头条,甚至引发群众欢庆。到80年代,类似新闻就不会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到90年代乃至21世纪,除非有涉及载人航天的发射,其他火箭发射已经不再成为新闻焦点。这里做了一个简单的测量,“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200次发射”这个标题本身在百度的搜索结果是246万个,而“神舟十号”的搜索结果是708万次,至于第200次发射的主角“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只有167万个结果。而当下热播的电影“一步之遥”,搜索结果达到4520万个。这并不是什么人心不古,而是火箭技术成熟发达的标识。想当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出厂,同样是披红挂彩、锣鼓喧天,如今的卡车何曾享受过这等待遇?也许几个世代以后,当太空旅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载人航天也算不上焦点新闻了。

更多型号,更低价格

和中国的很多高技术产品一样,长征系列火箭保持着丰富的型谱。当前在产的火箭根据配置不同,有长征2、3、4这三个系列。这些火箭可以满足低地球轨道、中圆轨道、地球静止轨道、高轨道到星际轨道的发射需求,可以发射已知的各种应用卫星和载人飞行器。虽然在发动机比冲、载荷比、运载能力等方面还没有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但产品线的丰富程度,可能只有俄罗斯能相提并论。

一般来说,产品型号越多,单个型号的产量就越少,单价就越高。但是,长征系列保持着极为低廉(极有竞争力的价格)的价格,或许只有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可以相提并论。长征系列之所以能保持这样的低价(价位),是因为真正贯彻了模块化的原则,用源于东风5号洲际导弹的芯级和源于东风3号中程导弹的助推器,结合不同的二级火箭和低温上面级,形成了灵活配置的火箭系列。有效控制了成本。

在研的长征5、6、7号火箭从设计之初就贯彻了同样的模块化原则。到2020年代之初,我们会看到一条技术完全更新换代,却同样丰富而富有价格优势的中国火箭产品线。

航天文化中的阳刚气

最近一些年,人们受部分媒体影响,喜欢用这样的句式来发问“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体制……”。对于长征火箭,我们也可以问,是什么样的体制,造就了这样的高成功率金牌火箭?

其实,什么体制都是人建立并维护的。就火箭事业而言,航天部门的“总体”概念就是一切体制的核心。总体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为核心目标的个人牺牲和分系统妥协。从产业上说,长征火箭和其他商业火箭一样,必须计算投入产出,必须计算经济效益。但到火箭事业的个人而言,却有着一种为了总体而不惜代价的文化。航天的体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这个企业文化而存在。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成功的火箭研制组织当中,都能找到类似的文化,都有一群激情到近乎偏执的人在推动火箭技术的进步。因此,我们又回到了文首的那个问题,火箭不仅仅是工业的发动机,也是文化中最阳刚的元素 。

猜你喜欢

载人长征火箭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著名的载人深潜器
飞出去吧,火箭!
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载人大戏再开场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
透视奇妙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