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心血管内科见习教学模式的转变

2014-03-18王焕英马克娟温绍君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内科心血管病例

黄 觊,王焕英,马克娟,温绍君,姚 艳

(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 100029)

浅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心血管内科见习教学模式的转变

黄 觊,王焕英,马克娟,温绍君,姚 艳

(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 100029)

见习是从理论学习向临床应用的过渡阶段,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由此进入临床实践。如何提高心血管内科的见习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见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分析见习中的常见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探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心血管内科见习教学模式的转变。

临床医学专业;心血管内科;见习

见习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纯粹的理论学习向实际应用过渡的非常重要的阶段,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经历这个阶段后学生将从学校教育进入医学实践[1]。心血管系统在内科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全身各系统有密切联系,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知识对学习内科基础疾病诊治和促进其他系统疾病的学习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通过对病例的分析、讲解和讨论,将复杂的内容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在病例分析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达到深化融合并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以改变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死背书的学习模式[2]。因此,认真做好见习教学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析见习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探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心血管内科见习教学模式的转变。

1 教学病例的选择要合适,难度要适中

心血管内科的基础理论艰深难懂(比如心电生理学、心电图学等),需要掌握的内容多且复杂。而且心血管领域的急危重症较多,变化较快,治疗用药复杂,辅助检查和操作多。因此,见习中选择的病例应具有代表性,且病案记录全面、详细、规范,辅助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齐全,既符合教学需要又密切联系临床,难度适中。比如在“急性心肌梗死”这一疾病的见习中,我们应挑选一个典型病例,事先征得患者同意配合见习教学工作。见习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分工采集病史和查体,由一位学生汇报病史和查体结果,解读辅助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遗漏之处由其他学生补充,再由教师点评指导,指出疏漏和错误。然后学生就该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作出初步诊断,陈述诊断依据以及需完善的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等。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逐一分析,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强调临床思维中规范和逻辑的重要性。在见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还可适当予以延伸和补充,介绍学科最新进展,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兴趣。

2 减少带教教师的流动性,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我院是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学院,同时是全国最大的以心血管病为龙头学科的综合医院,呈“小综合,大专科”的显著特点,因此心血管内科划分较细。每年每一个心血管内科科室指派一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兼职负责见习带教工作。这种带教方法的优势在于:由专科医生进行带教,使得心血管内科见习更具专业性,同时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心血管内科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增加对本学科的兴趣,避免非专科医生授课的泛泛而谈和照本宣科。另外,由于专科医生并不脱产,仍然在临床一线工作,便于提供典型病例,也能和患者充分、无障碍沟通,获得患者更好的配合。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即由于带教教师是兼职的,其带教就具有不固定性;对教师的考核无规定,使得带教教师的带教热情和责任心难以得到保障;并且带教教师和学生只在见习课上有短暂接触,师生之间的了解不够充分,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和个体化教学。而且由于临床工作繁重,带教教师常常不能很好地兼顾教学,造成临床与教学工作的冲突,出现临时顶替教学的现象,导致带教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我院内科教研室已着手进行以下尝试:安排心血管专科中级以上医生轮流在教研室脱产教学,其在心血管内科见习教学中担任双重角色,既是带教教师,又是全职教师。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带教教师在本专业方面的优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由一位教师全程统一带教,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彼此交流较多,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能较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见习成绩适时调整下一次教学安排,并对见习教学形式作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实现因材施教和个体化教学。同时,学生对固定带教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熟悉,配合度也较高。心血管内科临床医生通过一年的脱产带教,提高了教学水平,丰富了教学经验,改进了教学方式,有利于临床、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并能提高我院整体教学水平。

3 增加学生动口、动手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一个纵向过程,即从基础到临床,而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要有充分的横向联系能力,比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不同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且心血管内科学只有和完备的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知识横向串联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诊治过程。学习某一疾病时,学生需要了解病因、症状和体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等公式化的内容,但实际应用时则往往不知如何将学过的理论知识作横向联系,融会贯通,分析病例常常不知从何处下手,临床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如果在见习开始阶段不能加以引导,而是一味进行严厉批评,很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知识体系的纵向灌输,而忽视了不同系统疾病和不同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建立科学、准确的临床诊治思维。传统的见习教学多采用教师讲述,学生旁听、记录的方式,学生既没有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更缺乏师生互动,不能培养学生尊重患者以及与患者沟通的思想。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挑选典型病例,着重讲解大纲要求透彻理解并掌握的内容,把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为教学重点,并贯穿于整个见习过程中。尤其是鉴别诊断,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复习已学过的病种,更重要的是可培养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比较的能力。在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方面,我们多采用诱导式问答的方式,针对病例逐层提问,逐层解析,层层递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高血压”的这一疾病见习中,选择典型的高血压患者,学生通过问诊和查体了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掌握高血压的定义、危险分层和测量注意事项等。我们要求学生对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分级和危险分层,然后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辅助检查来证实自己的判断。选取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合并脑卒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等不同的典型病例讲解高血压的个性化治疗和目标值。通过这些教学技巧和手段,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使教学目标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转变。

针对学生反映没有机会操作仪器,更没有机会观摩介入等手术的问题,我们应尽量创造机会,教学生使用简单的专业仪器(如心电图机、超声心动图仪、心电监护仪),为学生创造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见习与理论教学相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专业性和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及临床思维方法,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心血管内科见习教学中尝试转变教学模式,旨在构建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使心血管内科见习教学能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学生朝着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

[1]吕永恒,陈琪,黄光胜.PBL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18-19.

[2]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5-26.

G424.4

A

1671-1246(2014)05-0086-02

猜你喜欢

内科心血管病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病例”和“病历”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