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职业院校医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提高策略
2014-03-18潘永忠
潘永忠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卫生职业院校医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提高策略
潘永忠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针对卫生职业院校医学教师因医学专业性质所致,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理论,欠缺从事教学工作的教育素养,不能完全适应教师岗位的要求,为培养其教育理论素养,提出相关策略:制定医学教师入职标准,明确教育素养要求;加强医学教师教育素养的入职前、入职期、入职后培训;鼓励医学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
医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入职培训
拥有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即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方法,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作为教师,必须熟悉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熟悉教学各环节和要求,懂得教学法,掌握教学语言、板书和教学技巧,具备这几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1]。但调查发现,卫生职业院校的医学教师特别是刚毕业来校任教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普遍不能适应教师岗位的要求。因此,提高卫生职业院校医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医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卫生职业院校的医学教师毕业于医学院校,缺乏教育理论知识,缺少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与师范类学校毕业生相比,他们在求学期间未曾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缺乏教育理论,多凭感性认识和自我认知从事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不科学,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随意性,不能有效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2],对课堂内外的很多学生问题也难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待和处理。同时,人文知识、教学语言、表情、教态、板书、教学技巧、教学控制、课堂管理等教学基本功也是医学教师的弱项。教育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少了人文支撑。
2 医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缺乏原因分析
医学院校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因医学专业性质所致,没有进行过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的系统学习与训练,他们的教育教学知识是在长期的学生生涯中从其老师身上无意中习得的,因而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的认识几乎是空白。他们到卫生职业院校后的教学培训也只是蜻蜓点水,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职前教育缺乏教师专业教育环节,职后培养又缺乏效力的现实,使他们欠缺从事教学工作的教育素养,从而使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鉴于此,重视卫生职业院校医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采取各种方式弥补医学教师教育素养的不足,是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办好卫生职业院校的重要环节。
3 提高医学教师教育素养的策略
3.1 制定医学教师入职标准
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教师教育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标准》已由华东师范大学编制完成并提交到教育部。领衔起草《标准》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指出,对中小学教师的入职标准将有所提高[3]。由此可见,即将出台的《标准》针对中小学教师,具有普遍性,而卫生职业院校医学教师的入职标准则具有特殊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卫生职业院校要抓住契机,以《标准》为依据和指导,制定出台《医学教师入职标准》,将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学基本功等教育素养要求,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证书的考取等纳入其中,作为医学教师从事医学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为医学教师将来入职和从事医疗卫生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应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从事教学工作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纳入医学本科院校的选修课中,使那些将来有意从事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学子有的放矢地进行选学,及早培养和形成从事教学工作必备的教育素养,练就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功。
3.2 加强教育理论培训,提高教师教育素养
针对医学院校目前缺乏教育素养培育的现实,卫生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对来校工作的医学院校毕业生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及教学基本功等教育素养培训。
(1)搞好入职前教育培训。教师培训不应该从参加工作才开始,而应在入职前开始即:先培训,后上岗。新教师面对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往往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但同时又对新的教学工作感到无所适从,急切希望获得教学知识和技能,以顺利进入职业角色。所以,他们有强烈的职前培训需求。作为学校,要抓住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展开以上内容的职前培训。
(2)搞好入职期教育培训。美国休伯曼(Hugh Berman)的教师职业周期模式将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归纳为5个时期,入职期(教师入职的第1~3年)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开端。医学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后,要继续对其进行跟踪式培训,通过组织主题报告、专题讲座、教研活动、外出学习、青年教师传帮带及竞赛等各种学习活动,不断强化和提高职前培训效果。
(3)搞好入职后常规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要将入职期的各类培训和学习教育活动延伸至入职后,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使医学教师在不断的教育培训中常学常新。从终身学习理念来看,教师的职前和职后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要加强职前和职后的联系,提升教师教育系统性[4]。
3.3 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提高
除了参加培训外,教师还可通过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规律和方法,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教师应善于把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转化为教学的实际能力,在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艺术和教学风格[5]。此外,学校还要鼓励医学教师尽快获取教师资格证,达到从教者的专业水平、教育水平、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等基本标准[6]。教师资格证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要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必须广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且通过普通话水平考试,而这些恰恰是为师者必备的素质和要求。
总之,医学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状况,正视教育素养缺乏的现实,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弥补和提高。同时,还应善于把所掌握的教育素养转化成教学的实际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艺术和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王琴琴,赵云猛.浅谈临床学科青年教师的培养[J].中等医学教育,2001(1):26.
[2]郝银菊,张琳.提高宁夏中等卫校教师素质的对策与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7):6.
[3]朱治华.教师教育标准正酝酿出台,入职资格将提高[N].法制晚报,2010-06-27(2).
[4]唐蔡斌,张影.英国教师教育带来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11-03-18(8).
[5]桑志华.制约中等卫校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因素及对策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9):28.
[6]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G451.2
A
1671-1246(2014)05-0023-02
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卫生职业院校医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潍社科学术委发[20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