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浅析

2014-03-18李占卿李赋中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职教办学中职

李占卿,李赋中

(平凉农业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甘肃省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浅析

李占卿,李赋中

(平凉农业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自2013年起,甘肃省全面开展“2+2+1”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本文在分析这一模式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实施“2+2+1”模式的相关建议。

中职教育;高职教育;“2+2+1”模式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始于1985年,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继续做好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是当前职教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1 甘肃特色“2+2+1”模式的内涵与作用

甘肃省教育厅决定从2013年起,在高职院校和有关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全面开展“2+2+1”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

“2+2+1”模式是中、高职教育的一种衔接模式,是指“初中毕业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2年后,通过考试、考核,到高等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学习2年,然后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获得高职学历”,同时获得相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各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按照专业相近、教学计划统一制定、分段培养的原则,实行自愿组合。

“2+2+1”模式,一是有利于加强中、高职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通过开展“2+2+1”模式教育,可使中职毕业生不用参加高考就能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因而提升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由于有固定的生源校和充足的生源,可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中高职“2+2+1”模式教育,既能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拓展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与发展空间,又能实现校企分段合作办学,有利于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三是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满足学生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

2 甘肃省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简析

甘肃省自1999年起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索与实践,为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2.1 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模式

所谓五年一贯制模式,是指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在校连续学习5年,毕业时获得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证书和相应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办学模式基本符合ISCED的标准,可以视为3B+5B的办学模式[1]。但五年一贯制模式正面临挑战,存在浪费高职教育资源,缩小高职教育规模,挤占中职生源,不利于发挥中、高职教师资源优势等问题。

2.2 中、高职分段衔接模式

所谓分段衔接模式,是指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分别开展教学,在完成中职教育教学任务后,经选拔和认定合格的学生可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毕业后取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的衔接模式。

根据进入高职阶段的选拔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对口升学、自主招生和高考招生,其中对口升学是主要形式。这一模式在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教育立交桥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回避不了其给中、高职教育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1]。每年经对口升学、自主招生和高考招生方式直接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比例较小,这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渠道还不太通畅。

2.3 “3+2”模式

所谓的“3+2”模式,是指初中毕业生在完成3年中职教育后再接受2年高职教育,让中职生不通过高考进入相应高职院校学习的衔接模式。这种模式综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避免了衔接过程中的损耗和学生在同一学校完成两种层次教育等缺陷,是一种较理想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2.4 “2+2+1”模式

为了给中职生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甘肃省计划从2013年开始进行中高职“2+2+1”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试点。这种校企分段合作办学模式,既继承了“3+2”模式的优点,又有利于实现职教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作为一种较理想的衔接模式应重点发展。

3 现行体制下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中职和高职本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方面,高职应比中职高一个层次。然而,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使得其实践操作层面较难超过中职;加之目前国家层面的职教“立交桥”尚未搭好,对那些读高职不是最终目标的学生来讲,也就没有多少吸引力[2]。

3.2 专业契合度差

在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中职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其中新增专业85个,从原目录中删除专业22个;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则始终执行着2004年12月的版本。中、高职专业的名称、分类、要求等很不匹配,有的“同类不同质”,有的“同质不同类”,导致一些中职生为了升入高职而不得不转换专业,有些中职毕业生因找不到对口或相近专业而被迫放弃升学选择。

3.3 课程体系不连贯

(1)课程内容重复。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度较高。

(2)基础知识薄弱。由于中职入学门槛低、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升入高职后,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普遍感到困难,尤其是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

(3)技能训练重复。中、高职在实训和技能培养方面理应体现出层次上的差异,而在实际中,不少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尚不能体现“高”的特点,有些实训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3.4 制度有制约

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高职招生考试应包括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两方面。但现行的招生考试却过分偏重于文化课考核,对专业技能考核不重视,致使招考试题中文化课比重高、难度大,未能体现职教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生的报考意愿。

4 “2+2+1”模式的实施

4.1 理顺管理体制,加大统筹力度

职业教育管理的多部门分割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制度障碍。目前要统筹中、高职教育发展可从3个层面突破:一是改革教育部门内部对中高职的管理分工,由一个部门对中高职实施一体化管理;二是在暂不改变教育行政部门对中、高职管理分工的情况下,明确一个部门负责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统筹管理和运作;三是大力发展行业性质的职教集团,推动集团内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现[3]。

4.2 完善保障机制,加快中高职教育融合

(1)优质教学资源合作办学是保证“2+2+1”模式办学质量的前提条件。“2+2+1”模式可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以职教集团合作为基础,由办学条件好、学风严谨、管理严格的中、高职学校合作办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统筹规划专业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必要条件。高职的专业设置应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理顺中、高职专业目录,形成行业分类与专业目录之间的互动更新机制,才能保证中、高职教育课程围绕同一行业科目分类系统进行,真正实现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

(3)健全合作办学的组织机构、完善运行机制是内部质量监控的关键要素。要明确划分合作办学中中、高职院校的责、权、利,成立由两校领导直接参与、学校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的“2+2+1”模式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合作办学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组织实施[4]。委员会应下设教学计划开发小组、课程开发小组、教学质量监督小组等,明确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制定实施细则,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

4.3 明确培养目标,实现阶梯式成长

要实现“2+2+1”模式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首先,应明确中职与高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其次,中职教育应充分体现“双目标性”,即除了完成中职教育本身的“就业”目标外,还应增加职业教育的“升学”任务;再次,高职教育应坚持以中职教育为基础,依据中职生的文化、专业技能功底,切实可行地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3],使高职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技能3条主线上都比中职上一个台阶,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4 统一教学计划,做好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中最实质性的内容。做好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有赖于中、高职教育的共同努力。在中职教育方面要加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打好接受高职教育的基础。在高职教育方面,要熟悉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与内容,课程体系应以中职教育的共同专业基础为标准,体现在: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应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必考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两种层次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

在课程体系衔接中,一要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把教学计划设计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将4年课程的教学时数、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学分安排、实验实习等统一安排[1],分校实施;二要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延续与衔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内容的整体性、针对性与渗透性。

4.5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5.1 规范学籍管理“2+2+1”模式的前2年执行中职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后3年执行高校学籍管理规定。新生录取名册应由中职学校会同联办高职院校报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2+2+1”模式学生一般不得转学和转专业。对于不能有效保证向联办高职院校选送足额生源的中职学校应给予警告,削减下一年度“2+2+1”招生计划,防止因生源流失而造成高职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发生。

4.5.2 严格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中、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督组织,制定专门的监督制度,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的检查与督导,及时进行教学纠偏。

4.5.3 探索以淘汰制度代替选拔制度 足额合格的生源是“2+2+1”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基础。因此,有关中职学校应严格按招生计划从当年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对“2+2+1”模式学生从中职升入高职阶段探索以淘汰制度代替选拔制度,既要给合格的中职生更多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又要淘汰达不到要求的中职毕业生,并推荐其就业。

[1]张英,张志元.农业中高职教育“3+2模式”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3):5-7.

[2]王寿斌.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N].中国教育报,2012-05-30.

[3]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72-77.

[4]谢肖力.对高职教育“3+2”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6):33-34.

G420

A

1671-1246(2014)05-0017-02

猜你喜欢

职教办学中职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