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四军医大学:打造医学特色信息化教学环境

2014-03-18宁玉文沈霞娟高东怀刘健

中国教育网络 2014年10期
关键词:医学资源信息化

文/ 宁玉文 沈霞娟 高东怀 刘健

第四军医大学:打造医学特色信息化教学环境

文/ 宁玉文 沈霞娟 高东怀 刘健

第四军医大学自2000年开始,针对传统医学教育资源体系和传统教学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束缚,紧紧围绕医学教育中知识更新加快与教学资源单一,学习需求增加与教学时空有限,人才标准提高与教学模式落后三对主要矛盾,把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教育目标、资源、方法三个层面开展教育改革活动,依托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探索了一套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建设目标

第四军医大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整体目标是依托学校校园网络,按照“平台+资源+应用”的模式,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用户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为根本目的,建设医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教学支撑平台,并与医学教育深入融合,实现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理论创新、应用创新、机制创新。其具体目标包括:

1.搭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网络与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及附属医院的高速互联,实现校园网络全面覆盖。

2.建设医学优质教学资源库。逐步实现医学学科数字化、课程数字化、实验数字化,形成多种层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库,促进医学知识的共享。

3.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支持医学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全面变革,体现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体教学观,实现医学教学的全面革新。

4.建立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队伍。打破信息化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机制,从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类人员中组建信息化教学服务队伍,实现信息化力量的优化整合,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

5.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支持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不同学习者提供资源与学习支持服务,为教师提供科学施教的方式方法,形成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模式。

建设方案

学校参考D.H.Jonassen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六个环节,把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结构分为基础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和支持服务四个层次,并深化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全面融合。

便捷高速的信息化教学基础环境

学校综合考虑教医研需求和信息安全要求,一是分功能建设网络传输平台。通过4套网络,建立了通达军内外、国内与国际的先进网络传输平台。校园网覆盖到教学区、办公区、学员宿舍区和家属区,与Internet互联;军训网覆盖到教学区、办公区和学员宿舍区,与军事综合网互联;一卡通网用于后勤服务;军卫网是各附属医院用于临床教学与医疗管理。二是增加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学校和附属医院所有大楼全部联网,实现了万兆主干、千兆楼宇、百兆桌面,建设有集中上网的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三是集中建设数据中心。采用了双机热备、镜像存储和虚拟化等多项技术,实现了重要数据的集中存储、备份容灾,以及服务器资源和存储资源的虚拟化管理和灵活调配。

教学—交流—管理一体化的教学应用平台

一是建立了全校统一的网络教学系统,支持开展网上备课、授课、答疑和测验等教学活动。二是建立了3套远程医学教学系统,支持通过卫星和有线网络开展远程诊疗、教学和培训。三是建立了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学校和三所附属医学共有教学录播/直播系统15套,可通过校园网络直播手术、学术会议,让学员在最真实的环境中观摩学习,提升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四是建立了支撑医学实验教学的模拟训练系统。基础医学方面建立了医学机能学、电子仿真、数学建模与物理仿真虚拟实验室三个大型虚拟实验室,临床教学中引进了临床技能模拟训练系统,以及电子模拟病人等辅助临床教学实验的开展。五是按照数字校园架构,建设了教学管理现代化系统,提供教学管理与组织服务。

分类共享的医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学科专业资源体系,依托站群系统,以教研室为单位,按照《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ELTS),开发了包含学科名师、学科前沿、学科研究成果、学科资源为基本内容的120个医学学科专业信息网站,用于在校生的学科研究和非在校生职业能力培养。

医学网络课程资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以课程为单位,参照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分四批建成覆盖学校医学主干课程的100门优质网络课程。同时,还制定了详细的校外优质资源引进计划,确保主干课程均有一定数量的校外资源做辅助支撑,开展网上课堂教学与课程信息化教学。

专题资源库,紧扣医学知识体系,传递医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整理了1个支持教师信息化备课音视频和图片的医学素材资源库,以电子病历形式,展示典型病例、治疗方案、临床效果等经典的医学案例库,以微课程形式录制了1个学校名师授课、学员报告和专家学术活动的精品资源库。图书馆建立了医学文献库,引进电子图书1100多种,医学文献数据库57个,有效拓展了师生的资源选择范畴。

三类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基本模式

根据医学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教学方式中讲授为主与自学为主的策略,采用二维分类,如图1所示,把医学课程分为“讲授为主型”、“讲习结合型”和“自学为主型”三类,再结合信息技术特性,提出了三类课程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模式,IT-讲授模式:主要是针对讲授为主型课程,运用超媒体、情景演示、网络数据库等辅助讲授技术和资源,优化授课设计与组织。IT-讲习模式:主要是针对讲习结合型课程,运用CAI、虚拟实验、网络课程、网上手术室、学习论坛等交互技术和资源,创设教师导学、学生参与和边教边学边练的互动环境。IT-自学模式:主要针对自学为主型课程,运用网络课程、在线辅导、计算机模拟、案例库等辅助学习技术和学习资源,优化学生的学习流程。

两改五定的信息化教学组织规范

按照“两改五定”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两改:一是依托教学管理现代化系统,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工作流程,二是依托网络教学系统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实施过程。五定:一是定内容。编写《信息化授课指导》,明确信息化教学的内容、手段及其运用范围和方式。编写《信息化学习指导》,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学习。二是定时间,要求课堂开展基于信息技术和资源的互动时间不少于四分之一课时。三是定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中,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在“授课”中,运用信息技术讲授的内容比例不低于90%,在“辅导”中,使用网络进一步阐释教学难点,加强课后答疑;在“考核”中,运用网络课程和课件开展随堂考核等。四是定步骤。提出了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的“五步法”。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自学网络资源,预先提出问题;在“听课”中,基于已有资源参与课堂互动;在“复习”中,利用学习论坛及时释疑、发散思维;在“自测”中,利用网上题库自我评价、巩固学习。五是定方案。要求教师制定《课程信息化教学教案》,要求学生制定《网络自主学习计划》。

图1 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及其依据关系

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服务体系

一是以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基础,形成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医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和应用指南。结合中国医学教育的特点,在标准适用对象分类中增加“五年制医学”、“八年制医学”,体现了医学学制的特殊需求,对案例资源,提出了医学教学案例的入选原则、内容结构和隐私处理措施。二是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应用平台、信息资源和支持服务等四个方面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操作规范和使用指南。三是建立了由信息化教学领导小组、信息化教学支持小组、信息化教学协作小组构成的三级支持服务团队。

实施效果

配合学校完成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自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分两批,依托信息化教学环境在公共基础课、基础医学课、临床医学课、军事医学课中开展信息化教学,完成了学校93%的课程(186门)的课改任务,并在全校88%的教师及2006级以来的本科生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据教务部门统计,教学门户日均访问量达9800多次,网络教学系统累计注册教员1000余人,2006级以来每届注册学员达90%以上,全校80%以上课程教学采用网络课程进行课前预习或辅导答疑。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获得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医学院校信息化教学支撑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获得2011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经验总结

1.应注重顶层设计。教学信息化的重点是搭环境、推应用、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为确保其科学性、先进性和较好的应用成效,必须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设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模型要统揽主要建设要素,为信息化教学的建设和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2.与教学改革深入结合。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需要纳入到学校教学改革整体计划,一方面由教改专家指导,保证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方向与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学校行政推动、严密组织,提高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应用效果。

3.应采取示范先行、辐射带动的应用模式。学校在三类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基本模式的指导下,选取代表性的课程、教师开展探索实验,并形成示范教案、示范授课过程(视频),形成具有共性特征的信息化教学基本模式,积极向兄弟院校推介,形成了单课探索、多课应用、全校推广三个层次的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试验方法。

(作者单位为第四军医大学网络中心)

猜你喜欢

医学资源信息化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医学的进步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