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袁世凯狱政改良述评
2014-03-18贺伟伟
贺伟伟
摘 要:袁世凯是晚晴政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清末新政的大背景下,袁世凯推行"直隶新政",狱政改良既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袁世凯的狱政改良有其大的时代背景,受国内外新的思想观念的推动。其狱政改良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造旧式监狱,建立罪犯习艺所和设立看守学堂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袁世凯的狱政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是对中国监狱近代化的有益探索,具有其历史积极意义。
关键词:清末;袁世凯;狱政改良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33-03
清末,在历经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入侵的庚子事变后,满清王朝迈入了20世纪。新的世纪却并没有给清王朝带来新气象,这个王朝反而面临着险恶的国内外政治形式而举步维艰。八国联军攻陷京城时,慈禧太后仓皇携光绪皇帝“西狩”,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西逃途中的慈禧在无奈之中有了新政的念头,连下“罪己诏”并表示要振作图强、改弦更张。
清末新政实施过程中,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直隶实践了一系列的新政举措。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出生于传统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其叔祖父袁甲三进士出身,官至漕运总督。而袁氏家族中的袁保中、袁保庆、袁保龄等都有科举功名。袁世凯两次参加科举而不中,遂决意科场,羞愤之中声言:“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娱光阴耶?”①于是袁世凯转投军路,1881年投淮军统领吴长庆,受到重用;历经“甲申政变”而受到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赏识。天津小站练兵奠定了其后来在晚晴和民国初年纵横的政治基石。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清末朝野中的重臣。清末新政中,袁世凯在直录实施新政,狱政改革既是袁世凯直录新政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袁世凯狱政改良的背景
(一)它是清末新政举措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晚晴政府在绝境之中开始实施新政,“清末新政”是指“20世纪初年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所进行的各项改革的总称,具体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其目的旨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也有利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因而具有某种近代的意义。”②清末新政中的法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既有监狱制度改革与监狱本身的改造,在修订法律和司法改革的过程中,狱政改良也被提上了议程。1901年,刘坤一与张之洞上奏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就提出了进行监狱改良的意见,以改造监狱,改善罪犯的生活条件等。清政府为塑造“仁政”的形象,采纳了改良监狱的意见,开始了司法改革和狱政改革,兴建了一批模范监狱。而在新政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袁世凯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是地方督抚中地位独尊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朝中又兼督办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练兵处会办大臣,会议商约大臣,督办电政大臣,督办关内外铁路、津镇铁路、京汉铁路大臣等数职。这使得他在朝中可以直接参预新政决策,在地方上又有实力办新政。在直隶总督任上,他在直隶大力推行新政,而狱政改良就是其中之一,改造旧监狱,建习艺所等。袁世凯是地方督抚中推动清末狱政改良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他在直隶的监狱改革自然是清末新政之一部分,是在清末实施新政的大背景下实施的。
(二)它深受国内外思想的推动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监狱始终被看做是野蛮和黑暗的象征,犯人生活条件极度残酷,遭受着非人的待遇。随着近代司法观念的传播,冲击了我国传统的监狱制度。一些早期的改良思想家开始介绍西方监狱制度。王滔在《法国志略》中说西方“牢狱之制法极周详,刑无苛酷,待狱囚极宽厚”③一些记者在参观了租借里的西式监狱后也深受感染,1906年《申报》记者在参观了上海租界内的提篮桥监狱后,称之为“管理有规则,教导有工业,卫生有章法”。④中西方监狱之间的差距引起了国内一些有识之士的反响,开始思考中国监狱制度的改良。1901年刘、张联名上奏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的第二折中既有“恤刑狱”的主张。晚清权威法学家沈家本说:“泰西立宪诸国,监狱与司法、立法鼎峙而三,纵有完备之法典与明允之法官,无适当之监狱以执行刑罚,则迁善感化,犹托空言,以故各国莫不从事于改良监狱。”甚至认为监狱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西儒有言曰:觇其国监狱之实况,可测其国程度之文野。”⑤将监狱改良作为制度和功能的变化和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而清政府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也表示要行“仁政”,重塑自身的形象。这样,中外监狱实际情形的差距带来的冲击,改良思想家的介绍,立法家的变革主张,清政府“恤刑狱”、行“仁政”的要求,袁世凯作为地方督抚中实施新政的代表人物,也是十分支持监狱改革的,并积极在直隶推行。“为了改良狱政,袁世凯派天津知府凌福彭到日本考察。凌福彭具体考察了日本的东京、土谷、巢鸭、崛川、大阪无处监狱,并就日本监狱的建制沿革、法度、建筑、经费情况向袁世凯作了详细汇报。”⑥之后,袁世凯开始在直隶推行狱政改革。
二、袁世凯狱政改良的主要内容
袁世凯在听完天津知府凌福彭日本考察狱政的汇报后认为:“中国监狱亟宜改良,其罪犯习艺一节,现在正需兴办,犹可借资则效。”⑦袁世凯的狱政改良包括监狱改造与监狱制度改良,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改造旧监狱,改善犯人的生活环境
自古代我国监狱产生以来,我国旧式监狱条件极其恶劣,脏乱不堪,罪犯受着非人的待遇,别说人身权利无法保证,就连生命和生活都无法保障,犯人常因传染病流行而瘐毙狱中。“洋务思想家的代表人物郑观应在其《盛世危言》中,就曾对传统的狱制予以鞭挞:‘士室棘垣,暗无天日;赭衣黑索,惨受挛拘……而久系瘐毙者往往有之,其冤惨可胜言哉?”……“中国牢狱之刻,惨不忍言。……因病而致死者,无月无之;因虐而毙命者,亦无地无之。”⑧为改造旧监狱,改善罪犯生活条件,袁世凯首先对直隶省城保定的按察司、保定府、清苑县三处监狱进行改良。“保定知府禀报三监改造应办之事有十:整围墙,开天窗,改木笼,给医药,设中厕,墁甬路,疏地沟,制下衣,勤梳洗,置木盆;按察使禀请在三监添建病室,改造笼房,改善犯人的医疗与居住条件。”⑨这些涉及监狱环境条件改善,罪犯个人生活卫生条件提升和医疗卫生条件改良的建议都得到袁世凯的批准,并拨款施行,对直隶省城监狱的条件改善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设立罪犯习艺所,教育改造罪犯
在古代封建社会,一旦被捕入狱,出狱后则被视为另类,罪犯的帽子长期被扣在头上,难以得到周围人群的认同,加之如没有一技之长则更难生存。传统监狱对犯人的教育改造是存在诸多弊病的,难以在使犯人改过自新方面取得好的成效。在统治者看来,监狱是“苦人辱人”的场所,通过对人肉体的惩罚和监禁来惩治和警告罪犯,对犯罪者“束其身体,节其饮食,隘其居所,无非多方折磨,启其悔罪迁善之心”。但是,这样的监狱虽然可以通过损害人的肉体,摧残人的精神来使人畏惧犯罪和诉讼,但它并不能改变和矫正人的灵魂,重塑囚犯的道德品质。清末司法改革开始后,沈家本、伍廷芳等既提出将感化主义作为监狱改良的宗旨,认为“监狱者,感化人而非苦人,辱人者也”,其目的在于“杜其残忍之端,而导之仁爱之路”。⑩袁世凯在省城保定和天津两处设立罪犯习艺所,以为全省模范。犯人在习艺所里可以学习谋杀的手艺,同时,习艺所里还专门教育改造罪犯的教诲师,帮助罪犯改过自新,从新做人和生存下去。“《天津罪犯习艺所章程》规定,罪犯在习艺所中由专门的工师教授工艺……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做工的工钱。另外还有专门的教诲师教育罪犯改过自新。”11 之后,在直隶各属如多伦厅、定州、沧州、大名县等处也相继设立习艺所。习艺所的设立主要就是为了实现对罪犯的感化教育。
(三)设立看守学堂,提高狱吏素质
在改造旧监狱和改善监狱生存环境及设立习艺所感化罪犯后,虽然对罪犯的感化教育有所帮助,但监狱的日常管理和工作的开展却是由狱吏具体实施的,倘若狱吏素质低下,无法胜任新式监狱的管理要求,则会使新式监狱改造感化罪犯的功效大打折扣,影响监狱改良的实际成效。因此,如何提升狱吏的素质和培养具有新思想和观念的狱吏就成为一项急需办理的事宜。而袁世凯在直隶设立看守学堂则顺应了这一要求。袁世凯设立的看守学堂以“造就看守资格,预备遞升上级官吏”为宗旨,学额40人,学制半年,招收小学毕业及同等学历者入堂学习,课程有监狱学、看守服务章程、日本刑法、监狱法、大清刑律、修身学、算法、兵式体操及礼仪,通过毕业考试即发给文凭,再实习半年,合格者即可升看守。12 这样经过从看守的招收条件、培训科目、毕业考试到实习期限的相关规则的实行,设立看守学堂为狱政改良培养了新式狱政人才。
三、袁世凯狱政改良的评价
清史稿记载:“终日言变法,逮至国本已伤,而成效卒鲜,岂法制之咎欤?然其中有变之稍善而未竟其功者,日监狱。”13 同清末监狱改革一样,袁世凯的狱政改良也未能全然成功,虽去得一定的效果,最终却由于制度本身和财力所限等多方面的原因而最终流于失败,但不能否定袁世凯狱政改良的积极意义。首先,袁世凯的狱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得了成效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狱政改良的过程中,修建了一定数量的新式监狱,改善了监狱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减轻了犯人瘐毙狱中的情形,有利于保障罪犯的生命,改变了中国传统监狱脏乱不堪、残忍暴虐的形象;罪犯习艺所的设立,既可以让罪犯能够学得谋生的一技之长,也可以更好的教诲感化罪犯,重然犯人生活的信心,重塑犯人的灵魂;看守学堂的设立,确实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新式狱政人才,这些人较之于传统的狱吏更专业,素质更高,同时也更具人性。第二,监狱通过由“苦人辱人”而使罪犯畏惧刑法的方法向主要靠对罪犯的感化教育的方式的转变有着积极作用。传统的监狱以其脏乱不堪的生活环境,非人道的管理来折磨犯人的肉体,摧残犯人的精神,以达到监狱惩罚犯人,使犯人畏惧刑法,成为顺民,便于控制和统治。而袁世凯的狱政改良,修建了新式监狱,设立习艺所,并备有教诲师,监狱主要通过感化教育来使得犯人改过自新,重塑罪犯的灵魂,使他们重新做人和生存。这样的方式不仅更人道,更符合人性,而且更加具有成效。因此袁世凯的狱政改良为监狱如何更好的实现其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其积极意义是无法抹杀的。最后,袁世凯的狱政改良是对国外先进监狱的构造和管理理论的实践。正如前文提到的,在考察了日本监狱制度后,狱政改良中的新式监狱的构建是以日本的监狱为模版进行修建,新修建的监狱更合理和科学;在监狱的管理和狱政人才的培养上也更多的借鉴了外国的经验。这是中国监狱近代化进程中的有益探索,积累了监狱制度建设的经验。
总之,在袁世凯的狱政改良的过程中,修建新式监狱、建立罪犯习艺所、设立看守学堂等举措改善了犯人的生存条件,有助于感化罪犯,培养了新式狱政人才,是我国监狱近代化进程中的有益探索,具有其历史进步意义。
现如今,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国家的建设,建设文明的监狱是社会主义文明和法治的一部分,对于袁世凯狱政改革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研究与总结,能够为新时期的法制而文明的监狱的创建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要求。
注 释:
①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卷一)[M].1913.4.
②张海朋,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卷五)[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
③王滔.漫游随录[M].长沙:岳麓书社,1985.149.
④观西牢记[N].申报,1906-6-18.
⑤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奏实行改良监狱宜注意四事折[M].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0.831-832.
⑥张海朋,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卷五)[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2.
⑦天津府凌守福彭考查日本监狱情形节略(督宪袁扎附).北洋公牍类纂(卷五)[M].8.
⑧蔡永明.论清末新政时期的监狱制度改革[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8.
⑨《保定府等酌议改良省垣三监办法禀》《按察使详省城司府县三监添建病室改作笼房请拨费文并批》,见《北洋公牍类纂》卷五,第1-2页.
⑩范仲琪.清末监狱改良的理论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85.
11 张海朋,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卷五)[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4.
12 《天津习艺所设立看守学堂及任用章程》.见《北洋公牍类纂》卷五,第21-22页.
13 赵尔巽.清史稿(卷119)[M].北京:中华书局,1976.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