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张缙彦流放时期作品的价值

2014-03-18王诗瑶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名作欣赏 2014年11期
关键词:山水

⊙王诗瑶[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00]

作 者:王诗瑶,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六朝及唐文学研究。

一、《域外集》的文学贡献

张缙彦是明崇祯年间举人,曾官至兵部尚书。明亡后曾投靠过南明政府,顺治三年降清,因之前的政治行为,及当时关于李渔《无声戏》刊刻等事宜被流放宁古塔,时年六十二岁左右。

根据杨宾《柳边纪略》中记载,张缙彦流放至宁古塔时带来歌姬数人。即使流放至如此偏远的地方,他也没有降低生活质量,可见他对流放一事所持的态度是比较从容的。需从客观方面看,张缙彦将南曲传入东北,对戏剧的传播和黑龙江戏曲自身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此外,在张缙彦的倡导下,流放宁古塔的文人结成了黑龙江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七子之会”。关于该社的记载可见于吴兆骞的《秋茄集》:“张坦公先生,集秣陵姚琢之,苕中钱虞仲、方叔、丹季兄弟、吾邑钱德维及鄙人,为七子之会。”该诗社“月凡三集”,“分题角韵”,完全和中原文人集会方式一样,但其作品几乎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吴兆骞当时所做的几首诗歌保留在他个人的文集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天寒地冻的僻疆之地,这些人仍保持着诗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与前期流人作品相比,他们的作品已经不再声悲气壮,而多了一些豁达和洒脱,用从自然山水中获得的感物缓解政治上的苦闷,还隐隐怀有一种对未来感到无可奈何的感情。可惜的是该诗社“以戍役分携,此会遂罢”,尽管它存在的时间很短,仍起到了宁古塔地区文化先导的作用。

受地域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宁古塔流人存世的作品并不多,这是黑龙江文学史和流人文学研究的一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张缙彦的作品集除了反应自身文学创作的情况外,还有利于探究该时期、该地域其他文人创作的情况。如因丁酉科场案流放的文人姚其章,其传世作品只有为张缙彦《域外集》所作的一篇序,可以看出他颇具复古思想,此外《域外集》中《唐人诗略序》是张缙彦为姚其章所作之序,可知姚其章曾编选过一部《唐人诗略》,共有一百八十九位诗人的一千五百六十三首诗歌,是一部宏伟巨作。此书虽然失传,但从张缙彦的序可以看出姚其章的选文标准:“此我聊以自寓其性情,非拾诸选家窠臼也。”姚其章非常喜欢那些能反映个人性情的诗歌,所以张缙彦认为这部《唐人诗略》也反应了姚其章个人之性情,尤其是他流放边塞、感慨流离之后的心境。又如“七子之会”中钱仲虞、钱威的传世作品都很少,但均为《宁古塔山水记》作序一篇,钱威还留下了数条批语。此外《词赋协音序》是张缙彦为吴兆骞《词赋协音》所作的序,该书“究极古今词苑,取古韵转注,合以古乐府、骚、赋,调叶成书”,吴兆骞有一首诗《读张坦公先生所撰徵音集却赠》,可知张缙彦还曾作过一本《徵音集》,可惜两书均未留下。

除了当时文人的创作情况,张缙彦流放时期的作品中还体现了流人的交游情况。从《域外集》中的《谢徐夫人画大士像书》反映出张缙彦与徐夫人一家交往甚密,徐夫人即徐灿,陈之遴的继妻,史载陈家于顺治十五年流放至今辽宁开原地区,张缙彦和陈家在流放前就相识,后来他们虽未流放至同一地方,但也可能有所往来。《其旋草序》是张缙彦为方拱乾之子的书所作的序,文中还记录了张缙彦与方拱乾及其另外两个儿子都是至交好友。从这些书信序文中可以看出,即使生活环境艰苦,这些文人仍然没有放弃个人的爱好和信仰,甚至因经历了更多苦难而对人生产生了进一步的追问,从儒释道多重角度思考着人生的终极命题。

二、《宁古塔山水记》的价值

张缙彦流放宁古塔期间两部作品的最大意义不只在于记载了流人们的创作和交游情况,它们更有价值的方面体现在对东北自然景色、历史遗迹、民风民俗、民间传说、边境外交和物产等方面的记录,尤其是黑龙江第一本山水志——《宁古塔山水记》。

张缙彦对山水景物的描写继承了柳宗元的文风,他也自言“文词不逮宗元”。东北地区的山水奇美,但很多山都没有名字,令他联想到自己被朝廷流放于此的命运,所谓“与幽逐之人见弃于世间者,同归之无名焉尔”。他终身寄情于山水,流放前曾做《岱史》《天下名山胜概记》,流放后他发现了诸多没有被文人描写过的美丽山水,这些景色在他笔下都体现出料峭、怪奇、雄壮之美。如他说“岸山”之秀“在乎水石只见”:“似山之崩石,沉于水中,不可推挽而出,怪状纵横,形如虎蹲、如鹰厉、如熊起、如猿攀……”又如宁古台山中的河水因地势变换而宽窄不一,宽处“澎湃汪洋,迅浪急湍,不辨牛马,似一经休息而蓄其力,勃然泄之,故滂沛如是”。

此外,他记录了很多山水的方言名字,如“沙柳河”被当地人称为“沙儿浒”;“呼郎山”大而中空,像烟洞,“呼郎”即土语中“烟洞”的意思。张缙彦在游览过程中还给无名的景色起了适当的名字,如他给一处冬日不结冰的温泉命名为“泼雪泉”,取“破雪”之意,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宁古塔山水记》还记录了很多宁古塔地区的历史遗迹,《东京》是第一篇记述渤海国遗址的文章,城内有宫殿水井、车路石桥、坊肆军营、浮屠石塔以及屯操放牧之地,除此之外还有画着夷文汉字的琉璃和洁白如玉的陪葬石兽,张缙彦记录的八角石井和八角石塔现今仍可见,这是一篇很有考古价值的作品。石城附近有金朝旧城;河湾附近有古人寨堡一处,宁古塔西南处兀喇镇东内有一处因战争而成为废墟城镇遗址;《域外集·苍头街移镇记》中记载羌秃哩云一地曾出土铜佛像和铜龙像,似宋、明之物,附近有笔帖山,山上石坎出有汉字,但年代难辨;乌龙江山岸也有石碣,“乃元平章政事官号”。

除景色之美,《宁古塔山水记》另一个侧重点就是对当地民风民俗的记录。《石城》中详细记载了石城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夜户不闭”的民风;《白石崖》中有东北人使用“冰车”的记录;《杂记》中记载的“鱼皮部落”即赫哲族,“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是渔猎文化的典型代表,此篇中还记载了附近地区有自愿殉葬的习俗。

在走访山水的过程中,张缙彦还从当地百姓口中听到了很多民间传说,并把他们记录了下来。《兀喇》中记载,数十年前,百姓在兀喇镇附近的古迹内曾听见“万马奔驶,剑戟相撞”之声,似阴兵的战场。《杂记》中记载老虎保护神树、雕产狗、“薄荷木尔素”、“无头国”和“大乌喇”的故事,这些都属于传说的范畴。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宁古塔附近百姓的思维比较单纯,又因为长期居住在山林之中,所以在宗教信仰上倾向于自然崇拜。他们会把山中怒风的呼啸认作远古战争的声音;对猛虎、雕等大型动物产生崇拜之情,如作者记载了“尚俗鬼”的祭祀方式,这是一种“跳神”的祈禳仪式,祭祀者要“头戴铁马”或“虎头熊皮”;此外,这里的百姓还有森林崇拜的习俗,如作者记载凡路过“乌棘”,即大树林的百姓都会“挂巾带衣物纸钱于树枝上”,也不可在森林里嬉戏,否则都会招来大病。

宁古塔接壤高丽和逻车国,作者也记录了三国百姓间的一些交易和军事摩擦。土城人与高丽人“互市”,交换食物和布匹,后来还成立了“集场,教民贸易”。逻车国即今俄罗斯,因火器发达,经常抢夺黑筋、鱼皮部落,宁古塔人兴练水师,在海上打败逻车人,还获得大量战利品,因“灭此而朝食”,所以兀喇镇的百姓都搬走至宁古塔附近居住。

张缙彦每描写一次山水,必然要详细列清当地特产,石城特产所列最详。又如《牡丹屯红山》记载此处特产“牡丹”,当地人以其为蔬菜;宁古及乌喇远山中出野参,采取时不可说话,否则会“握之不见”,此地深渊中还有河蚌,蚌中有“胡珠”,有蚌之水必然更加秀媚;此外还有矢(即磨刀石) 、山蒜、香草等特产。这些记载对生物学或物产学都可能有些微帮助。

[1] (清) 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 (清) 吴兆骞,麻守中点校.秋茄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 (清) 顾永年,杨宾,吴臣.梅东草堂诗集·柳边纪略·宁古塔记略[M]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 贾敬颜.张缙彦和他的《宁古塔山水记》[J] .学习探索,1984(5) .

[5] 李兴盛.张坦公及其《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J] .求是学刊,1984(5) .

猜你喜欢

山水
空蒙山水间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不负山水,脱贫风景独好
《山水间》
“避居山水”小考
赵雷:忘我于山水之间
山水朋友
八桂山水,说不尽的浓浓乡愁
微观的山水
山水路迢迢,故人心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