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大同“浑源扇鼓”
2014-03-18梁晓玲
梁晓玲
(忻州师范学院 舞蹈系,山西 沂州 034000)
位于晋北地区的大同市浑源县,有着许许多多的艺术宝藏。由于浑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一种各民族交融的独特地域文化,它们是北方各民族融合产生的艺术结晶。而拥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一项街头文艺活动“浑源扇鼓”便是其中之一。每逢新春佳节作为乡民辟邪祈福以及农耕之际的自娱自乐活动,民众手持羊皮圆扇形手鼓,且敲且唱,热闹非凡,它因迎春迎喜迎太平得名,寓意“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是恒山地域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浑源扇鼓”的历史渊源
“浑源扇鼓”是民间曲艺形式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它的出现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传浑源引进扇鼓,便是在明末清初,当时浑源的小手工业相当发达,带来了商业集市的兴起和繁荣。当时城内街道狭窄,每到正午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故有“旱码头”之称。鼓乐弹唱均与祥和富有结缘,浑源当时有八大富户,他们代表着浑源的经济主流。这些富户大部分以经商为主,由于商品的销售流通,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富户子弟外出归来带回一面白皮扇鼓,在街头敲打,吸引了众多百姓围观,富家的公子、少爷们的无聊消遣,正是“浑源扇鼓”引进的开端。许多人看着扇鼓好玩,浑源的皮匠们便对扇鼓进行模仿制作,于是扇鼓就逐年增多,每逢春节,街上的嘭嘭声此起彼伏,美其名为迎春,故人们称之为“迎春鼓”。
二、“浑源扇鼓”的艺术特征
(一)旋律独特的曲调
“浑源扇鼓”被文艺界专家评论为“浑源扇鼓”有四美即画面美、造型美、音乐美、演员美。提到音乐美,就离不开“浑源扇鼓”旋律独特的曲调,“浑源扇鼓”以民间流行的“莲花落”作为主调,然后揉进时代的音乐民歌小曲,这样既有主曲调,又不显得单一,还富有新意,使得“浑源扇鼓”在曲调上经得起历史的磨炼,做到永无过时之感。主要曲牌有“莲花落”、“放风筝”、“画扇面”、“鼓子腔”、“比老茧”等。“浑源扇鼓”面世至今,定型的曲牌并不多,也不是特别严谨,但艺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需要日后一代人或几代人才能逐渐完善。就如今的“浑源扇鼓”而言,它的灵活性是它与其他曲种不同的一个特点,它的曲调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容下众多音乐素材的融入,广集精华,博览群艺。
(二)变化多样的鼓点
“浑源扇鼓”是单手击鼓,左手持鼓,右手握锤,因此对鼓点的变化产生了局限性,不易打出花点和碎点的效果,但设计者将鼓键用有弹性的薄竹制成,就像“扬琴键子”一样,这样就会产生一击出多点的效果,发出“嘟儿”音,它们构成了“浑源扇鼓”变化多样的鼓点,是扇鼓表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日益丰富的舞蹈动作及队形
扇鼓表演多用于节日、丰收、婚嫁等喜庆、欢乐活动的场面,人们通过模仿各种民间玩艺的动作舞步,在实践中摸索,舞姿也逐渐丰富起来。70年代中期,经过一系列的挖掘整理,重新编排设计,“浑源扇鼓”成为一种固定的文艺形式,内容日益丰富,表演形式上也更加多样,单人舞、双人舞和团体舞,单舞独唱,双舞对唱,合舞合唱。但舞蹈仍多以专业团体形式进行表演,大多为固定场合的演出,又在其中加入了队形变化,舞蹈动作也变的柔美简单起来。“浑源扇鼓”团体表演时演员手持扇鼓、随唱击鼓表演,边舞边唱,队形灵活多样,一般常用基本队形有二龙出水、蛇蜕皮、单闷葫芦、溜场、二堵墙等。
(四)制作精美的道具
道具由扇鼓和鼓键两部分构成。鼓键用有弹性的竹片制作而成,长约45—50厘米,宽2厘米左右,尾端系上红色彩穗。
扇鼓轻巧美观,构造简单,不像一般大鼓那样鼓突双面结构繁复笨重。制作时先用宽2厘米,厚0.5厘米的铁制成圆环,直径大约为35—40厘米,再用轻薄的羊皮蒙在鼓的一面。浑源养羊众多,盛产羊皮,对羊皮的制作有极为精湛的工艺,优质的羊皮薄如纸白如雪,但坚韧耐用,与牛皮大鼓凝重的鼓声相比,羊皮鼓鼓声清脆洪亮,因此“浑源扇鼓”又称为羊皮鼓;钳上长把,约30公分,鼓柄上嵌有连环,环尾坠五彩丝穗,制作扇鼓时要让鼓圈与鼓柄在重量上保持一致,舞动时才可以保持平衡。鼓面涂上多种颜色的水彩式广告色,使鼓音变的清脆,另一面蒙上纱绢,或绘画,或刺绣,使图案更加美观好看。“浑源扇鼓”的精美体现在鼓面和鼓形上,犹如团扇一般手执轻摇,再加上鼓面绘制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又或小桥流水人家等风景图,更好似一件艺术品 。
三、“浑源扇鼓”的研究价值
民间艺术是各民族的祖先们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一本“百科全书”,它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价值和作用。“浑源扇鼓”植根于民间,服务于人民,是老一辈文化艺术工作者精心挖掘、整理、创作的成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极具地方艺术特色。它与民间独特的旋律相伴,亦歌亦舞,形成了地方色彩浓郁,集说唱、击鼓、舞蹈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较深的文化、艺术价值。
“浑源扇鼓”是恒山地域文化宝藏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北方各民族文化融合所形成,渊源上可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浑源扇鼓”本出自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风格鲜明,朴实无华,饱含真情实感,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历经民间艺人和广大群众的创造挖掘,融入了当地民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多种特殊功能,是新春佳节祈福辟邪的工具,是农耕之际的消遣,是男女老少皆宜的一项娱乐活动,手舞足蹈,载歌载舞,用独特的形式体现人民精神风貌与生活习俗,也体现了多种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深厚内涵,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都体现和传承着当地的传统文化,是研究当地传统文学、民乐、说唱、舞蹈、戏剧等学科发展史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浑源扇鼓”是民间曲艺形式之一,集击鼓、说唱、舞蹈为一体。击鼓声悦耳,曲调旋律动听,舞蹈动作优美,其台步轻快,动作优美,画面整齐。“浑源扇鼓”采用当地莲花落,民间小调和地方戏唱腔,精心设计鼓点、音乐创作而成,在表演时,除了具有浓郁的造型和表演色彩外,还带有评书说唱的风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表现力,属于典型的民间文化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专家学者的赞许。
虽然“浑源扇鼓”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受人称赞,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浑源扇鼓”目前也处凋零之势。因浑源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其发展局限于相对范围小的县区,推广、传承难以得到扩展。“浑源扇鼓”现有代表性传承人已进入中老年,许多艺术技巧濒临失传,虽对其做了进一步研究、整理,但许多老前辈靠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处于后继乏人的状态,这一文化遗存亦前途堪忧。“浑源扇鼓”虽然得到了县政府抢救性保护,相关资料已建档保存,但仍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加强人才和传承人的培养,切实使该项民间艺术得到更强有力的保护、传承和发扬。
[1]浑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浑源县志[M].方志出版,1999(8).
[2]李元喜.浑源扇鼓[M].中共浑源县委老干部局,恒山文化研究会老干部分会出版,1999(8).
[3]王九筛,田彩凤,李华平.山西民间舞蹈学[M].昆仑出版社,2006(10).
[4]宋晓奇.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7).
[5]黄静.山西大同地方民间歌舞探究[D].山西大学,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