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与正月
2014-03-17刘国荣
刘国荣
腊月,为一年之末的最后一个农历月份,俗称为岁尾,又称为冰月、寒月,文人墨客多称为嘉平月。
“腊”,起源于我国上古神农时,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尔雅》载“凡年来岁初之交,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商朝将过年直称为“祀”即取义于这期间要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古人称之为“腊”或“蜡”,周朝时“腊”专祭祖先,“蜡”专祭百神。秦汉时统称为“腊”,夏及汉后各朝,“腊”皆举行于农历十二月,故世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旧时有童谣谓之:“腊七腊八,冷死寒鸦。”可见其寒,其月包含两个节气,为大寒、小寒,俗话说“大寒小寒又一年”,是指春节将到的意思,此时还有“小寒过罢是大寒,扫房杀猪过大年”,“大寒正是数九天,送完腊月过新年”。老北京中最熟悉的莫过于“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童谣啦!
年,有些学者解释此字时认为当是“稔”字,原因是因为“年”字源于“稔”,是由“稔”字演变中分化出来的。“稔”字的含义为庄稼成熟。在农业社会,庄稼成熟表示完成了一个“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的生产周期。在一年夏始,大地回春之际,新的一年的开始,预兆着将开始新一轮的耕作,人们将在这一年中有新的希望,新的收获。
正月,又称月,端月,孟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正月原也是一月的别称,即一年为始,新春为正,但由于秦始皇名嬴政,政与正同音,读时犯了他的忌讳,便改称为端月,秦朝灭亡后,汉代恢复了正月的说法。
元旦,是我国古时候的春节,旧指阴历正月初一,而现在则指阳历一月一日,“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古称“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亦称做“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元旦,还有元朔、元晨、上日、端日等说法,民间称此日为“新年”,“大年初一”。
我国夏历(即阴历)的元旦最早始于夏朝,把孟春之月即春季的第一个月作为岁首,把元月的第一天称为“朔旦”,从而简称为“元旦”。
从商朝往后,元旦的起始曾有过几次改动:商朝末期,又把夏历的冬月即11月改为正月,直至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观象授时”的经验开始丰富起来,实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才又把夏历的孟春月改为正月,此后历年不变,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宣布中国启用《太阳历》,但夏历也同时使用并将岁首改称为“旧历年”,或“阴历年”。尽管这项改革肇建于民国,并官定执行,但民间只视其为无足轻重,阳历年的执行并不影响所谓“旧历年”的重要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我国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把阳历的一月一日定为“元旦”,人们称为“阳历年”,为了区别开原有的旧历年的“元旦”,而把阴历的正月初一改为“春节”。所以,现在的春节不再称作“元旦”。
但是,由于阴历在广大民众中有久远的传统习惯的影响,阳历年的纪年法始终与阴历年的纪年法共同使用着,报刊、电视、广播都同时报两种纪年法的具体日期,因为在广大的农村,农民还是以阴历来纪年的,其中有许多农谚和二十四节气的农家做法,绝非是阳历年所能替代的。定名为春节的正月初一,虽然从名义上取消了这个传统节目的“年”字,但在实际上,它作为“年”的重要地位却无大变化,在城市中,公务人员享受的休息天数也超过在阳历年间享受休息的天数,就是一例。
在我们的周边国家,在汉文化圈包括的国家和地区依然习俗照旧,相沿信奉着正月初一为“年”的盛大节日,传统年俗依然焕发着民族的光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