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感

2014-03-17彭敦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标师生新课改

彭敦运

编者按:新课改的提出已有一些时间了,不少地区的老师们也都在积极尝试新课改。但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有老师说,遇到问题不怕,就怕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些困难,怎么才能最有效地达到新课改的目标。鉴于此,我们开设了“hold住新课程”这个栏目,此栏目中的内容,不仅会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也会接触到整个课改的前沿问题,并会从国家教育目标的高度,提出新的思考方向,且引导中小学教师进行前瞻性思考,在思考的同时,希望能给大家最有用的启迪,能将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

多媒体教室里正在进行同课异构研究,参与讲课的是来自辽宁沈阳、江西吉安市和湖北黄石17中的三位教师,选择的课文都是人教社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三节课异彩纷呈,17中刘老师的课更是获得了满堂彩。40分钟的教学,师生之间的合作就占了35分钟;全班30个学生,发言次数高达67。围绕如下的导学图,这节课共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12个,链接课外资源5处。课后学生说,我们老师的课感就是好。教师们说,有课感时与学生的互动更和谐。一个从师生口里蹦出的新概念——课感,让我们看到了新课改不仅带来了教学教研形式的巨大变化,而且对师生教学理念的影响也是如此深刻。

● 什么叫课感

课感?什么叫课感?我几次“百度”,反复“谷歌”,遗憾的是,“课感”具体的内涵一次也没有出现。于是,我只好试着给这个新时髦一个“我式”解读。

窃以为,课感就是教师对课的感觉、感受乃至具有的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的课感常常表现为对教学内容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课的角度去观察、筛选、解读和运用教学目标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借助师生互动,分析、整合、开发、使用发生在“师”、 “生”、“材”三者之间的信息,主动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心理表现。当教师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来组织教学时,关注的是怎样将共有时空向学生倾斜,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全过程参与、全身心参与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在参与中有什么新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有哪些变化,又产生哪些新问题,对互动有什么新的需要;教师自身得到了哪些发展……也就是说,教师从人本主义出发,怎样把“课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没想到,一个概念没有说清楚,又蹦出来一个“课的功能”。所谓课的功能,就是“课”对师生能发挥出的有利作用。那么,“课”对教学中的师生到底有哪些有利作用?我想首先就是教学。任何课,都是以教学知识为主要价值的,而且这种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既有教,更有学。教则以课标为导向,以教材为蓝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且以学定教。

其次是体验交流。课上无论是学生的人格成长还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师生都有各自的体验。这些体验都是从“课”生发的,都与彼此的劳动密切相关,但却不一定相知,因此这些体验才有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潜在价值。新课程之所以这么强调师生互动,就是希冀师生在互动中发现不同的新体验,并将这些体验变成师生共同体的共享资源,变成启发他人或者让自己再受启发的契机。

再次是评估校正。知识的传播、接收、解读、存储、整合、发布……必定有一个效能评估的过程,不然,教学就是放任。这个评估是从预设出发的,是以学生的收获为依据,以课标为尺度的。“课”在行进时,这种评估也同时在进行,师生间的提问、给解、作业都是这种评估的形式。如果说,传播是引导,交流是体察,那么评估就是规范。

● 课感的培养

课感是教师专业化素质中最重要的智能之一,这种智能理应包括目标感、引导感、服务感、互动感、规范感、激励感、效能感……如果将教学看作艺术,那么它就不只是在传达某种知识,也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简单交际,而是借相关知识载体,以一种人格来不断影响另一种人格,并尽量使双方都趋近于完美的过程。

课感这种教师职业的特殊感官能力,主要是依靠后天来培养,依靠相关的教学实践来积累的。

更新理念,淡化控制欲是培养教师课感的关键手段。在新课改里,课不再属于教师专有,而为师生共有,尤其是为学生所有。从新的课堂定义出发,可以说,没有教师可以成“课”,而没有学生绝对无“课”。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们的控制欲是极强的,不仅控制着教学的进度,控制着师生的共有时空,而且将其中大部据为己有。因此,淡化教师的控制欲已经上升为新课改中教师是否展开了自我革命的试金石。我并非说课堂完全不要控制,而是说“淡化”,把教学时空中的大部分还给学生。

换位思考,积极挖掘互动热点也是培养教师课感的手段。师生互动是课堂之魂,但是如果不在“热点”上互动,互动就容易错位。什么是课堂的热点?热点当是学生高度关注的地方,是课标着力的地方。新课改中怎么去理解“以学定教”?窃以为就是要以课堂互动热点来确定教育的重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因此,新课改希望所有教师能善于发现并挖掘每一节课的互动热点,开展实时的高效互动。

建立天窗机制,捕捉生成性资源,也是培养自身课感的途径。什么是天窗?就是“空白”。教学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影响它的因素会有很多,而且很复杂。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与细节,并非事先教师都能预设;一些学生聚焦的个性问题在课堂上突然闪现,这很正常。只有那些理念先进并富有智慧的教师,才会在这些“闪点”突现时,为它特设一个天窗,并将它开发成新的教育资源。这种包容和充满爱心的秒取技巧,其实就是课感。

培养教师的课感,还可以积极回望,积累反思,以提高教学预设的有效性。实践证明,这种已经成为教师工作常规程序(备、教、批、辅、测、析、反思)之一的反思,不仅是增强课感的关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抓手。教学反思其实就是微化了的教育科研,它可以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也可以发现、分析与开发其中的某些不足;记录自己的困惑;发现无意伤害;沉淀经验,发掘感悟……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给教师开展教育反思提供了最便利、最先进的平台,网络日志的兴起,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插上了时代的翅膀,也为教师培养自己的课感提供了最好的契机。我们发现,博客不仅可以展开实时反思,而且利用自积累技术,十分方便地沉淀反思;在进一步研究需要提取历史痕迹时,又能快捷地进行回溯性浏览,而这一点,是平面文本望尘莫及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有一个特殊的公式,这就是“成长=经验+反思”。仔细剖析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反思的份量,还能隐隐感觉到教师博客在信息化时代对于“数字教师”的巨大促进作用。

从本质上看,教学就是“沟通”,是“合作”。其中“对话”是它极为鲜明的特点。所以,教师的课感离不开对话,离不开围绕主题的对话,离不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对话,但是,这种对话却需要教师不断向课标靠近。只有对话,不能构成课感;只知道抱着课标而不能与学生结合,也不能培养课感;只有两者和谐,才能培养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课感。新课改强调资源整合,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强调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学生不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极大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教育的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新课改认为,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是“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所以,教师的课感,实则就是“人感”,就是“学生感”。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标师生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