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磨一剑

2014-03-17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算法计算机生活化

魏宁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wn828@126.com

十年前的一个早晨,老武正打算送孩子上学,刚走出楼门,却发现车坏了。老武的脑子开始飞快旋转:如何送女儿上学?自己如何上班?何时修车?晚上如何取车?如何接女儿放学?如何回家?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苦思冥想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老武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怎么和计算机里面的算法那么相似呢?这不就是“生活算法”吗?

这还真不是一个玩笑,故事里的老武就是北京东四九条小学的武健。十年前的灵光乍现,老武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开始系统梳理计算机的算法和生活中的“算法”之间的关联。就在十年前的3月,老武的第一篇关于生活算法的文章《生活中的算法 算法中的生活——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生活算法”》发表在《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本刊前身)上。打那儿开始,老武一发不可收拾,相关的文章在专业期刊发了一篇又一篇。十年下来,老武的生活算法在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圈子里,早已远近闻名。以至于生活算法已经成了老武的标签,一提到武健,便联想到生活算法。

其实,老武的生活算法说来简单:就是计算机算法的生活化,两个词里面,算法是灵魂,生活是价值所在。以生活算法为目标的信息技术课,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算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线教师的老武在实践中提出这朴素的观点,可不简单。近年来,学术界竟也出现了一股算法生活化的潮流,这就更让人佩服老武的智慧和眼光。比如,我国科学家郝柏林和张淑誉就有一个大胆的观点,他们认为“计算机”是一个误用的名称,它太容易把我们的思维限定在计数和数值运算里面,更恰当的名字应该是“算计机”,这就把诸如估计形势、权衡利弊、做计划、出主意等非数值运算都包含进去了。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李国杰则认为,计算机科学本质上是研究做事效率和成本的“事理学”,这些观点都与生活算法暗暗相合。而近年来颇为流行的“计算思维”概念更是颇有“生活算法”的影子。

当然,生活算法的提法本身也存有一定的问题,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首要考虑的并不是如何提高效率的“算法”,而是对待问题的情感、价值判断。事事都强调“算法”,会让学生觉得生活的本质是“算计”。其次,生活算法若要落实到课程中,知识体系、评价方法等更如大厦般要重头建起。

还记得2007年,我曾和武健到上海和柳栋一起研讨生活算法。柳栋提到最多的就是“奥卡姆剃刀”原则,除非真有必要,否则尽量不增加新的名词、概念。这以后,我感觉武健的研究起了变化。他放缓研究的速度,宁愿停下来多反思自己;他淡看同行的追捧,宁愿一个人踽踽前行。不急功近利,不宣传炒作。正如武健自己的期望:让生活算法像路边的野花一样,默默地成长。但我相信,武健如能以这样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他的生活算法一定会像袁枚的诗中所说的:“苔花如米小,也学杜鹃开。”我们期待着。endprint

猜你喜欢

算法计算机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算法框图的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