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符号”
2014-03-17张力卓杨君梅王慧芳
张力卓 杨君梅 王慧芳
摘 要 随着整个社会对终身教育及终身学习日益重视,各种形式的成人培训活动也日渐蓬勃地开展起来,培训课堂作为成人培训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观察了两节成人培训课堂的互动情况,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分析了成人培训课堂中的各种互动现象,发现,师生双方对于对方传递的符号意义的感知与理解影响着成人培训课堂的互动效果。
关键词 成人培训课堂 师生互动 符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ymbol"in the Classroom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Two Sections of Adult Training Courses
ZHANG Lizhuo, YANG Junmei, WANG Huifa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 Adult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With the entire community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constant attention, various forms of adult training activities are also increasingly vigorous unfolded, one of the main positions of classroom training as an adult training activities, and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I observed the interactions of two sections of adult training clas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analysis of adult training in a variety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phenomena, found that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r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each transfer affects the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adult training classes.
Key words adult training clas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symbol
随着个人及社会对学习及个人发展的认识深化,“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活动也丰富多彩。由此,成人培训活动也响应时代的号召,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本文主要运用观察法及访谈法,对两节成人培训课堂进行实地考察。笔者主要运用符号互动论,对两节课堂中的互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互动差异产生的原因。
1 研究对象
笔者实地观察了两节成人培训课程——甲课程和乙课程。
甲课程是某公立医院的一节培训课,培训讲师是甲老师,学员以30岁以下的青年医生为主,这些医生来自不同的科室,相互之间的熟悉多限于科室之内,班级规模为150人左右,其中有两位领导在场。
乙课程是一节领导力培训的课程,培训讲师是乙,学员是来自不同省市,共15名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年龄在40岁上下。与甲课程的学员不同,乙课程学员之间的关系更为熟络。
甲、乙两堂课在互动次数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互动氛围上,乙课堂有一半的互动氛围是热烈的,而甲课堂却有一半以上的互动氛围是冷淡的。为什么两节课的差别会如此大?这也是我们想要在下面的分析中解释的。
2 对比分析——互动中符号的意义
第一,符号传递的时机影响了学员对于符号意义的理解,从而影响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开始了与学员的又一次互动,只听甲老师讲到:“能不能找到你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情,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到底能看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写下来,然后讲一讲,三分钟时间” 这时,扫视教室四周,可以看到有部分学员在窃窃私语,我旁边一位学员疑惑地望了望旁边的同事,说了句“三件事情?”大概49秒以后,一位领导开始发话了,只听她讲到:“各位医生啊,我觉得…因为今天是个很好的机会,大家能够珍惜这个机会啊……待会我们可以请一个或者两个医生来讲一下,然后让甲老师帮你推断一下你这个性格是怎么样的。”教室开始安静下来,大约20秒之后,这位领导再次发话鼓励大家踊跃分享,只见教室里还是一片静默。这时,领导开始询问甲老师“必须是要有一个具体的事件吗?还是说可以我在工作中怎么怎么样?就是不是具体的事件可以吗?”)这是甲老师课堂中与学生互动的一个情境,从领导的再三介入我们可以看出师生间的互动并不是特别顺畅,从学员们的反应和领导就回答内容而征询甲老师的意见,我们可以窥探出一点:学员们对于甲老师所提出的“三件事情”这样一个言语符号所要传递的意义并没有完全理解,他们不理解教师要求的三件事情是怎样的性质、为什么要用三件事情来分析性格以及为什么要分析性格。随着甲老师讲课的不断深入,我们得知甲老师要求学员讲三件事情是为他下面所讲的职业性格分类做铺垫。所以如果甲老师先讲职业性格分类图,然后向学员传递“三件事情”这个言语符号,学员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教师所传递的言语符号的意义,师生间的互动可能因此得到改善。对比乙老师的课堂,我们可以看出她在和学员进行互动时,言语符号传递的时机更为恰当。(她在讲到领导的战略思维中通过价值观领导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她选择通过巴顿将军的视频这样一个符号来传递她想表达的意义,在给学员们播放视频之前,乙老师明确提出“”好,大家来看一下在那个工业时代需要的领袖人物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它在现代的社会里不好用了,好,我们看这样几个片段,第一呢,他是怎么对待合作伙伴的?大家怎么共事的?……第二段我们看一下他怎么对待他的部属的?第三段我们看一下他怎么去对待上帝的?第四段我们看一下他怎么对待跟他文化不同的俄罗斯人)这是乙老师与学员互动的一个场景片段,可以看出乙老师在传递视频符号之前对此做了清晰、明确的解释,除此之外,考虑到学员对视频片段的不熟悉,乙老师在视频播放中也对视频背景做了必要的解释。所以在视频结束之后,对于乙老师提出的问题,学员们可以顺利地与其进行互动。与甲老师课堂中学员们不知所措的反应就形成了对比。
第二,教师非言语符号传递的空间位置的变动影响学员对于符号意义的理解。(当甲老师离开多媒体讲桌,走向讲台中央时,可以看到原本低着头的很多学员抬起了头)这是对甲老师课堂中体态语言以及对应学生反应的一个描述。课堂中教师的体态语言对于学员而言亦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尽管有时教师自身也是无意识的行为。如上述甲老师体态语言的变化在客观上就向学员传递了这样一个符号意义:教师的符号传递有了变化,我需要注意一下。因此,教师非言语符号传递的空间位置的变动影响着学员对于符号意义的理解。
第三,教师对于学员所传递的符号意义的感知与理解影响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下午3点左右,学员们陆陆续续走进了可以容纳300人左右的阶梯教室,靠近门的位置以及教室的边缘地带成为了学员们的首选地带……学员或以小憩的姿势舒服地靠在座椅上把玩着手机或是三三两两在窃窃私语)这是甲老师课堂开始之初学员们的状态,学员们这样一种行为表现所传递的符号意义就是他们对于这节课的一个态度,这在后来我们对于某学员的访谈中得到了印证,当我们问道:你参加这个课的心态是怎样的?学员回答道:“这种课嘛我们医院经常有啊,你们也知道这种课听了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大家就过来随便听听。”因此,教师需要对学员们所传递的这样一种符号意义有所感知,然后据此采取一些策略来调整师生间的互动,就像课程结束之后甲老师反思的一样:“我应该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跟学员讲清楚课程目的……强化学习动机”。
第四,学员对于教师传递的言语符号意义的解读影响了师生间的互动。在甲老师的课堂中,教师有几次讲到台商医院(一所私立医院)的例子,“我看网上他们很活跃……那里的医生真的很活跃,就像我们这样的大医院很少有人在网上发什么东西,但是他们小医院有很多这样的……”这是教师在课堂中传递的一个言语符号,教师举这样的一个例子本无意贬低学员所在的医院,但是学员接收到这样一个符号,所理解的意义就是“该教师觉得我们医院不如那个台商医院”,这在下课之后一位领导与甲教师的对话中可以得到佐证,医院领导讲到:“他们(学员们)也很开放的,他们在私下里也会在网上发一些东西……”所以,如果学员没有恰当地理解教师传递的言语符号的意义,势必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
3 总结
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合理控制班级规模、循序渐进并简明扼要地提出互动问题,都可以有效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2] 渠改萍.符号互动理论述评[J].太原大学学报,2010.11(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