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凯利建构选择主义与罗杰斯自我理论的比较评析

2014-03-17谢盈盈

科教导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罗杰斯凯利

谢盈盈

摘 要 科学的心理治疗理论都是基于一定的人性观和认识论之上的,凯利和罗杰斯两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对人性和真理的认识上既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又有其独到之处。本文拟在阐明两位心理学家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两者的比较评析,以获得对于人性和真理更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 凯利 罗杰斯 建构选择主义 自我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Kelly Construction and

Choice Doctrine and Rogers Self-theory

XIE Yingying

(School of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Abstract Scientific theories are based psychotherapy above a certain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epistemology, Kelly and Rogers two famous American psychologist and truth of human nature,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of both has its unique fit. This paper intends to clarify the basis of two psychologists perspective by comparing commentary on the two, to get to the truth of human nature and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Kelly; Rogers; construction and choice doctrine; self-theory

1 凯利的建构选择主义

凯利(1905-1967),美国心理学家,于1955年率先提出个人建构理论,这一理论从6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壮大,成为人格研究者和心理治疗师的丰富思想源泉。

1.1 人性觀

我们首先从凯利自己所明确列出的两个观点谈起:(1)从历史的侧面来看,人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初级的科学家。(2)每一个个体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创立了建构,并通过这个建构去解释这个由事件组成的世界。从第一点来看,凯利对人性的假设为“人即科学家”。从第二点来看,个体的行事方式如同科学家一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其目的是寻求对事件运行过程的预测和控制,而目的的实现需借助于建构。(3)建构是可以修正和替换的,个体可以朝向更有效的方式,建构自己的世界。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获得与客观现实大致符合的建构,个体需要应用尝试与错误的办法,只有从建构产生的假设为经验所证实,建构才得以保持。

“在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总是有一些可供选择的建构,没有任何人会是自己过去经历的牺牲品”,凯利将这种立场称为建构选择主义。在形成建构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建构,这种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任何世事都不能把它们的意志强加于建构主体;但建构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反过来制约主体,影响个人对待世界和人生的方式。简单地说,人能自由地解释事件,同时又为自己的建构所局限。这让我们对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即自由意志和决定论实际上是不可分离的,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从更进一步的自由意志来说,尽管受限于建构,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对人生与环境的再解释,即修改或重新建构,再次赢得自由,依此,自由仍是实实在在掌握在个体手中的,我们可以将这个观点作为凯利对人性乐观的依据之一。

1.2 认识论

谈及认识论,最重要的两个命题即关于真相的本质和真理的本质。对于真相的本质的争论:真相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只在人心里?凯利首先认为,客观世界不直接向我们提供意义,它与人的认识的关系在于引发个体建构和给建构系统提供证明事实的材料。同时,他希望采用不偏向某一端的折衷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我看待真相唯一的方法是提出一个负责任的建构,在人,问题不是真相是否存在,而是人从真相中创造出什么东西”,即科学的努力是发展一套能用来预期事件的建构,以从中获得意义。

凯利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理,一切事物都可以用假设的方式来看,主张用假设的语言呈现一种期待的状况而不是结论。以此,所谓的“真理”既不是从外在施加的观点,也并非孤立于外在证据,而是可以追求、验证、放弃或后来再重新考虑的东西。在凯利看来,“理论提供一种对生命的积极进取的基础,而非舒适的安乐桥”,当一个理论不再能导致新的预测,或导致不正确的预测时,便须加以修改或放弃。

2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所提出的自我理论和当事人中心疗法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研究与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2.1 人性观

我们首先从两个对罗杰斯自我理论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点谈起:(1)人是一个统合个体。(2)这个统合个体有实现倾向。首先,在罗杰斯眼中,个体是完整的有机体的存在,他倾向于观察整个有机组织以理解并解释行为。第二点是罗杰斯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实现趋向是个体与生俱来的“要求保持自己,如果可能的话增强自己,最终要再生自己”的趋向,这种趋向促使个人尽力发挥潜能和创造力,达成具有建设性的目标。综上,“统合体”作为一切体验的发源地,在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和发展,其结果是“自我”、“自我概念”的发展、扩充和实现。

罗杰斯关于自我的观点是从人格发展角度阐述的。新生婴儿的内在体验是相对无差别的,当实现倾向把婴儿推向感知潜能的维持及发展时, 受到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影响,个体才能将经验的一方面同其他方面区分开来而产生自我。在与外界更为广泛的相互作用中,个体开始形成他是谁和他可能是谁的表象,即自我概念。然而随着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所接受的价值标准也越来越多,由于这些外在的价值标准常常与我们自身的经验存在差异,对外在价值标准的遵循和内化意味着对经验的拒绝或扭曲,这使得我们在某种根本方式上与真正的自我分离开来,甚至到最后不能认识到内部和外部的区别,再也找不到真正的自我。相反,理想的心理适应是要摆脱外在价值标准的束缚,敞开心扉面对各种经验,达到自我与经验的完全和谐。

2.2 认识论

对于真相和真理的本质,罗杰斯和凯利的看法在大体上是一致的。罗杰斯认为人们永远不能发现任何关于人,关于关系或者宇宙的背后的真实,只能描述可观测事件的关系;不论科学研究多么深刻,人们永远不能借助它去发现任何绝对的真理,而只能对出现概率较高的种种关系作出描述。另外,罗杰斯曾对科学发展的阶段进行过描述:首先,科学的创造性阶段开始于追求主观意义的个人,创造性的过程是一种对尝试性的、个人的、主观的信念的陈述。在现实检验阶段中,验证方法的使用取决于人的主观选择,科学方法只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受主观的操控以帮助核查个体之前所形成的信念。在最终的科学的应用阶段,对科研成果的使用取决于人的价值取向,科学对人类的影响方式和性质也受到当事人的控制。可见,在罗杰斯所描述的整个科学的研究方案实行的过程中——包括开始、结论的得出和理论的应用没有一个阶段可以离开人。因此,我们可以说,罗杰斯倡导的是一种更为人性的科学观,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以主观为首的科学观。

3 两种观点的比较评析

3.1 两种理论对人的看法都是积极的

首先,两者都把人当作主动者看待。纵观几种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凯利“作为科学家的人”和罗杰斯“具有实现趋向的人”可以视作是对弗洛伊德“为消除紧张的人”和斯金纳“受环境控制的人”的一种挑战。罗杰斯认为人是积极能动的有机体,其行为不必为需要与冲动所驱使,也不必为刺激所控制。凯利也曾表达过相同的观点:“我们并不需要诸如驱力或诱因这样的解释性概念来驱动人的行为,我们应把人视为是活跃的,他们只要是活着的就是活躍的”。但凯利和罗杰斯只是否定传统心理学的动机概念,并未抛弃人的动力来源。凯利从认知角度阐述人的内部动力,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是为他预期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罗杰斯则认为“实现倾向”是每个人行为的单纯又基本的动力来源。其次,两者都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从建构选择主义的角度,人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为达到目标,个体会不断提高描述、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能力;从自我理论的角度,个体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会敏锐而有序地朝着机体要达到的目标努力。凯利和罗杰斯的这一理论取向,不仅是对人的一种剖析和阐释,更是一种鼓舞。

3.2 个人建构与自我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个人建构和自我概念分别是凯利和罗杰斯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个人建构来源于个体的经验,是个体看待世界的方式,其内容包含自我和非我两个部分。自我概念也来源于个体的经验,是个体看待他自己的方式,包括具有“我”之特性的一切想法、知觉及价值。因此,自我概念可以看做是建构的一部分,是关于自我的一簇建构。然而在衍生特质方面,两者却存在着质的差别。首先,就朝向性而言,自我概念关注的是此时此地对自我的体验,罗杰斯认为个体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地才能充分享受生活,反省过去、计划未来,都只是在浪费时间,即所谓的“活在当下”。而个人建构着眼于对未来的预期。凯利认为,我们的生活完全对着事件的预期而去,促使个人有所企求的是未来,即所谓的“面向未来”。其次,就可知性而言,罗杰斯认为个人的自我概念只有他本人最了解,外人不可能完全了解他人的自我概念,因此也就无法全然了解他人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根据凯利在共同性推论和社会性推论上所传达的信息,人们解释事件的方式是具有共同的一面的,一个人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他人的建构,还能根据对建构的了解在同等程度上预测其行为。可以说,前者坚守的是一块完全独立和私密的“岛屿”,后者建立的是一片可通达而又不失个性的“半岛”。

3.3 两者在科学观上的差异

就科学观而言,凯利和罗杰斯都强调科学的主观性及其对个人的意义。然而,两者对发展科学的方式和目的的看法并不一致。贯穿于凯利科学发展观的是一种假设和验证的过程,虽最后的目的是发展个人的建构,但对其合理性的判断以在过程中收到的客观世界的反馈为依据。贯穿于罗杰斯科学发展观的是一种选择和掌控的过程,虽在验证过程中存在与客观世界的交互,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个体手中。有人认为,罗杰斯这种让个体成为科学的仲裁者和评价者的观点是一种对科学家作用的夸大,甚至会导致一种“自我崇拜的倾向”。理由或许在于,罗杰斯的科学观从始至终都指向个体内部,几乎不加注意客观真实地将科学判断等同于价值判断。而凯利的科学观尽管也将自由选择摆在重要的位置,但仍将人的经验放在实际生活和实践的范围内,理性地看到了科学判断中个体与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因此,凯利的科学观虽也跨向了唯心的一端,却避免了受到和罗杰斯相同的责难。

参考文献

[1] 乔治·凯利.个人结构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费·弗兰塞拉.凯利——个人建构创始人[M].台北:生命潜能出版社,2001.

[3] 卡尔·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伯莱安-索恩.人本心理学派代言人——罗杰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罗杰斯凯利
对话罗杰斯:看涨中国
欧文凯利自控阀(上海)有限公司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欧文凯利自控阀(上海)有限公司
父亲的形象
跌宕起伏的19世纪——乔治·凯利的滑翔机
用戏剧的方式教历史
交朋友
凯文·凯利@中国:来自“如果之乡”的趋势魅影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