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道路空间的构成及设计要点分析

2014-03-17武郑芳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主干道步行道路

武郑芳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道路空间在平面规划中主要指交通道路的组织规划设计。道路空间在整体平面中以“线”性元素存在,承担着流动运输、连接过渡的职能。它之于校园的整体规划,犹如血管大动脉一样,决定着整个空间环境中的人流动向,同时又担负着连接校园各建筑群、景观带、广场等平面结点的工作,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重要地位。道路空间和校园中其他空间类型相比,数目众多,更显繁杂。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要思路清晰,耐心对其进行分类设计。交通空间的设计是决定校园平面规划秩序性与整体性成败的关键。

当前我国校园规划中,校园道路交通问题一直无法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使校园道路往往为了校园整体平面的美观,而沦为一些造型符号而存在。形式化的交通道路的功能性是不能被保证的。道路交通功能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校园中人流动线的混乱,从而影响到校园建筑外部空间的各个功能。所以校园的交通道路在规划设计上,要从人的使用行为功能出发,合理规划交通道路,在解决人流动线问题的同时,合理划分校园建筑外部空间,使校园建筑外部各个空间的功能实现最大化。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校园机动车辆的增多,校园道路交通机动化也势在必行,机动化道路的不足直接会影响校园的步行空间,对师生生活的安全性、方便性造成影响。另外,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问题,在高校校园中也尤为突出。停在校园主干道的机动车,各院系建筑门口乱停放的自行车、电动车,在影响校园建筑外部空间美观的同时,使校园建筑外部空间中原本的休闲空间的功能受到影响。所以合理全面规划校园道路交通是十分必要的。

一、道路空间的属性

道路空间作为一种空间形式,它的空间属性也是丰富多样的,我们往往把设计精力放在它动态的行进性、连接性上,而忽略了它静态的滞留属性。行进感和滞留感都是空间由于具有特定的特征而对身处其中的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作用的一种属性,都是通过空间对人的心理作用而影响人的感受从而改变人的行为。首先,道路空间不仅仅是行进行为的载体,而且也是偶发性交往行为的载体。我们发现,道路的形态直接影响空间属性,笔直宽敞的大道,人的行进速度较快;蜿蜒曲折的小路,则容易激发人们漫步游园的兴致。道路中部的行进感强,人们有交往意愿时,往往会选择道路两边停留。这是一种“边界效应”。亚历山大在他的《模式语言》中提到了公共空间中边界效应的作用:“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决不会富有生气。”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暗示,边界空间相对于动态的道路通过空间,更能给人安全感,边界的停留不影响交谈者观察外界、与外界保持联系,由于面朝道路,空间中的一切活动尽收眼底,人们会觉得有安全感。与此同时,边界的交往行为具有开放性,经过的人群也可以随时加入其中。

总之,道路的行进行为,是道路空间的必备属性。我们在设计时,要根据其功能特点,或步行或车行等,对其曲直、宽窄进行相应的设定。而道路的滞留性直接对应的是一种偶发的交往行为,这种交往行为的不确定性强,我们在道路空间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校园中师生这种交往的需求,在道路形态及道路边界设计时,尽可能全面的考量,从使用者的心理出发,在路边添置树木、景观立面、支持人站立或休息的家具,为人们的逗留提供遮蔽性的物质条件和支持。

二、道路空间的组成

1.校园主干道

校园主干道往往是贯穿且环绕校园的、路面最宽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混行道路。所谓混行是指承载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三种交通方式的道路。道路的宽度参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的规定,根据校园规模的大小,校园主干道的宽度最小不能小于7 米;校园规模大于4000 亩时,校园主干道的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 米,机动车道宽度在16米到18 米之间。校园主干道由于是混行车道,所以行人的安全性是要考虑解决的首要问题。校园主干道在形态上要考虑适当的曲度,并且要设置减速带,保证机动车的车速相对安全。另外在人流量大的路口,也可以设置人行天桥,保证行人的安全。校园主干道除了承担着交通要职之外,往往还被赋予了某种精神象征意义。在当今高校校园中,校园主入口、校园主干道、校园主广场、校园图书馆建筑群是最能代表校园气质、精神的代言人,因此校园主干道除了要有一个响亮而富有意义的名字外,在道路的景观带设计上,如何体现校园历史文脉、办学特色,是设计者需要综合考虑的。

校园车行主干道,多环绕各功能分区设计,这种环绕型设计有利于减缓车速。外环绕型道路,有利于保证车辆最大限度的不干扰功能区域内的步行活动。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其平面规划见图1,校园车行主干道分别围绕教学及主景观区、学生公寓区、教师公寓区形成了3 个区域圈,并且根据车流量的不同,道路规划的宽度上也有所区别。这种设计方式有效分流了不同区域的来访车辆,同时主干道位于各区域的外圈,有效保证了各区域内步行人群的出行安全。

图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平面规划图

2.步行道路

在高校校园中,步行是发生率最高的出行方式。步行道路也是校园规划中重点考虑的道路类型。由于校园中的交通存在着很多的变数,如大流量阵发式人流等,所以我们要在设计之前,充分调研校园内人群的步行规律,使道路规划符合师生的活动规律及行为方式,从而使校园的道路交通便捷通畅。

根据师生出行的目的不同,校园的步行活动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类:

①上下课步行。受时间限制的影响,师生的步行方式较快,步行目的地明确,因此在教学楼区域和学生公寓及教师公寓之间,应设置距离最短、方便快捷的步行道路,方便师生上下课。

②漫步游园。这种步行方式,速度缓慢,目的性不强,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这种步行方式多发生在高校校园的核心景观区的观景道路上以及滨河道路上。观景步行道路的设计,要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供师生休息用的景观设施是不可缺少的,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滨河道路,见图2。

图2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滨河道路

③运动步行。可考虑在校园运动场周围或在师生公寓周围设置平坦的步行道路来满足师生锻炼健身的需求。

校园中的步行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步行道路的设计上,要分析其周围建筑群的使用功能,分析发生在该区域频率最高的步行方式,从而尽可能合理地设置符合该区域步行方式的步行道路。

3.空中步行体系

空中步行体系包括校园中的过街天桥、过街楼等,确切地说它也属于步行道路范畴,但由于它与常规的步行道路处在空间的不同纬度,所以在这里笔者单独把它提出列为一类。空中步行道路体系的设置,不仅有效疏导了交通,保障了行人安全通行,也是消融室内外边界感的有效方法。建筑之间,贯穿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天桥、连廊,在缓解交通的同时,在空间形成了动线的穿越,这种穿越造就了交往行为的产生。交往行为决定了在这个空间中有行进、有停留,动与静的结合丰富了空间的知觉体验,激活了各个空间的使用功能,也使室内外的界限在这动静结合中,在偶发性的交往中变得模糊。如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其空中步行体系见图3。架设于两栋建筑之间的连廊,用玻璃材质围合起来,通透的感官体验使往返于此空间的人极易忽略室内外的界限问题。建筑外部空间中这个晶莹剔透的玻璃盒子,加之其内部流动的人群,从建筑形态到空间层次上、再到环境氛围上无疑都是为建筑外部空间加分的元素。

图3 中国美院南山校区的空中步行体系

4.路边渗透

路边渗透空间是道路空间衍生出来的空间,它与道路空间贯通,又与之有一定的界定,是道路空间与周边景观之间联系过渡的纽带,自然地把自然风景、水景、景观小品引入空间。

三、道路空间设计要点分析

1.“步行优先”、“安全适度穿越”原则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校园的交通道路空间比起城市交通规划虽小,但也是一个比较完整、存在人车混流等复杂情况的交通空间。我们要本着“步行优先”以及“安全适度穿越”的宗旨进行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校园中步行者居多,在人车混流的道路空间,步行者的安全是首要考虑的要素。另外根据各功能区的关系,各区域之间的穿越是否合理是决定道路空间设计是否合理便捷的关键。此外,通过观察步行者的步行规律我们发现,道路空间是一个动与滞结合的空间,人们在道路空间中不仅有动的通过需求,还伴有交流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在道路空间设计中,要为随时发生的滞留交往行为留出空间,为发生在道路空间中的交往行为提供场所。

2.合理规划车辆停放空间

停车问题也是道路空间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我们要分析各建筑群机动车的拥有量,在各建筑群体周边规划设计合理的机动车停车空间。高校内,一般主要的建筑群体或区域,如主教学楼群或区域,我们会规划地下停车场或架空建筑来解决机动车停放问题。但在相对次要的区域或建筑楼群周边,机动车的停放容易被忽视。随意停靠在建筑群周边或路边的机动车,会直接影响该区域周边的交通环境,因此,我们在规划设计时,要事先调研,为这些区域预留出足够多的机动车停靠空间。除机动车外,自行车在面积巨大的高校园区内也是师生在校园内常选用的交通工具,它的停放问题也要考虑在内。特别在学生公寓区内,非机动车随意停放也会给道路空间的使用带来不便。

3.设计留白,保证道路的有效性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给了我们校园规划设计很好的暗示。设计者要用前瞻的眼光预想到使用者使用行为对校园发展的影响,在我们的设计中留有余地,这个余地的设计权利留给使用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使用者的行为会为我们补全设计,这就是我们要具有的前瞻性的“留白设计”。如郑州大学新校区,郑州大学整个平面南北长约2 千米,东西长约1 千米,为了方便在校师生的出行,设计者把学生的公寓区和学校的教学实验区分列在东西两侧,学生东西穿越,保证公寓区到教学区步行的距离最短。东西穿越道路规划时,设计者只规划了两条东西穿越的主要道路,对其进行硬化铺设处理。其他区域,设计者未设道路,而是全部铺上了耐践踏的草坪。设计者抓住了人们“走捷径”的心理,让人们自由进出草坪,让路由使用者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再对走出来的小道进行硬化处理,这样在保证林荫辅道的有效性的同时,也节约了成本开支,见图4。这种前瞻性的预留设计,和我们国画艺术中的留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这里我称之为“留白设计”。

图4 郑州大学新校区学生人群移动路线图

总之,校园道路空间在整个校园空间规划中,虽不是主角,但也身负着影响全局的重任。针对校园道路空间形式多样、数目繁杂、空间属性丰富的特点,我们要本着“步行优先”、“安全适度穿越”的设计原则,从人的行为心理学分析角度入手,利用道路空间合理划分校园建筑外部空间,创造合理的,有效的道路空间形式,从而促使校园建筑外部空间的整体规划更合理、更灵动。

[1]李煦.当代高校外部空间整合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2]勾希杰.大学校园的建设理念——以郑州大学新校区建设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31(6):126-127.

猜你喜欢

主干道步行道路
魔方小区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步行回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河南大学生用勤工俭学的钱修村中主干道:村民感动,村委反思
长沙望城区部分主干道树种结构分析评价
贵阳市小河经济开发区主干道绿化景观综合分析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